段禄定是大山的儿子,农民出身。18岁离开家乡,踏上了参军之路。从最基层的战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将军。不过,在他的心中,自己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农民的本色。
段禄定喜欢写诗,在他的军旅生涯重要时刻,他都会用诗来抒发感情。比如,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段禄定写下了《边境作战有感》。开头两句“边关烽烟起,南下驱寇敌”,仿佛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场景中。

1984年4月,段禄定参与、指挥的老山拔点作战,历经长达4年时间。多年后,段禄定带着全家前去祭奠牺牲的烈士们的时候,写下了《老山抒怀》,短短四句,包含了将军对牺牲的战友们的思念和敬佩之情:“甲子回南疆,清明祭英雄,老山魂犹在,又见木棉红。”
中越边境划定之后,中国就鲜有战事了。部队所遇到的考验,大多是救灾活动。2008年江南大暴雪,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雪灾。段禄定写下《江南雪灾》一诗,其中“统帅明号令,将士驰援至;满眼橄榄绿,铁肩担道义。”那种部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帮助灾民的画面,一下子就印在了脑海中。
同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段禄定接到命令后,立即奔赴重灾区。他去了北川、安县、绵竹、江油等多个地区,深入一线组织抗震救灾。事后,段禄定写下了《“5.12”特大地震亲历记》这首现代长诗,前半段讲述了灾难来临后,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后半段则突出了解放军来到灾区后,给灾民们带来温暖和阳光的感人事迹。
因为段禄定将军有过多次实战经验,中央军委把他派到了西藏地区,让他镇守西藏。1998年3月,段禄定别妻离儿,前往西藏上任。段禄定在西藏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2年后,他写下了《向祖国报告》一诗,最后两句特别自豪:“让妈妈聆听雪域的牧歌,向祖国报告边关的晨安。”

段禄定长期担任军中要职,处理军务太过繁忙,导致他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家人。这成了他心中的一大心结。段禄定只记得父母的一些零散回忆,比如说,晚年的父亲坐在门前晒太阳,与孙子玩耍;母亲则弯着腰,用扫把在扫房屋。2010年,段禄定写了回忆文章,表达了对双亲的悼念之情。
段禄定的父亲排行老大,下面有3个弟弟1个妹妹,家里特别穷,5岁的时候就帮着大人干活,10岁的时候,就去给地主打工,属实是个可怜人。段父早些年,曾想过当红军。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段禄定曾瞒着父亲参加了“良田战役”和其他几次作战,后跟随朱老总的部下准备前往井冈山的时候,被他的父亲拦住了。
没当上红军,也成了段父的一个遗憾。好在他的儿子,成了解放军的将军,替他完成了这一愿望。
段禄定的母亲,是传统的中国妇女。受封建思想的迫害,段母裹着小脚。因为家里穷,段禄定的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他出生的时候,虽然抗战已经过去,但还是吃不上饭。这种情况下,父亲认为段禄定也可能养不活,准备把他送人,是母亲的眼泪让他没有被送人。
为了能让家人吃上饭,段母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不仅要收拾家务,而且还要下地耕种,到了晚上,还在缝缝补补。积劳成疾,所以,在段禄定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发病。尽管如此,她一心关注地却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孩子们。

段禄定自他有记忆起,父母就没有过过生日,而他也没有去问过父母的生日。等到父母去世后,他才有了生辰的概念,但一切都太晚了。1968年,段禄定当兵到了祖国南疆,因为战备和作战的需要,在他父母去世的时候,段禄定都没有赶回尽孝。
这令段禄定不由感叹:自古忠孝两难全。当年,许世友上将因为生前没时间陪伴母亲,等到临终时,要求一定要葬在母亲的坟旁。段禄定永远都忘记不了,父母去世前,嘴里念叨的都是“老四”。他们临终前说:“老四是国家的人,国家事大,不要告诉他,影响他的工作不好。”
有如此深明大义的父母,让段禄定很是感动。虽然没能长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但他相信他的父母在天之灵是不会怪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