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本名林育英,来自农村,早在1922年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那年夏天,他来到汉阳钢铁厂工作,负责组织工人活动。当时,工人们因为军警搜查工人俱乐部而发起了大规模罢工。化铁炉的工头韩老三被资本家用重金收买,带头复工,破坏了罢工行动。如果化铁炉不停火,罢工就会失败;但如果停火,化铁炉就会损坏,工人们将失去工作。面对这种局面,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停工但不熄火。然而,韩老三坚决不同意这一方案。
该怎么做?
林育英提出,只需在墙上写一句“干掉韩老三”的标语,事情就能解决。
对此,有人表示怀疑。林育英坚定地回应:"即使罢工的工人不去,负责化铁炉的工人们也绝不会放过他!"
标语一挂出来,韩老三立马不见了人影。化铁炉也停了,工人们这次罢工算是赢了。
1925年,林育英在上海召集工人集会时,意外遭遇军警包围。他带领工人们突围,军警随即开火。林育英指挥大家反击,在混战中被刺刀刺伤。他强忍疼痛,继续指挥,高喊冲锋口号。随后,他再次受伤,昏迷不醒。工人们抬起林育英冲向军警,军警见状惊慌失措。
林育英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疗团队的全力救治,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1927年年初,林育英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汉口市委员会的书记。
1928年年初,湖南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他被派去重建湖南的党组织,并担任省委常委。很快,敌人开始大规模搜捕共产党人,他不得不逃到碧云寺,剃度出家,取法名明持。寺里的长老将他藏在瓜棚下,这才让他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1930年,林育英出任满洲临时省委书记一职,但不幸因内部有人叛变而被捕。在狱中,他遭受了严酷的刑讯,然而他始终坚守立场,没有泄露任何信息。长期的折磨使他身体极度虚弱,精神也受到了严重摧残,甚至被误认为精神失常。最终,在党组织的努力下,他得以获救。
1933年,他前往莫斯科,成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到了1935年12月,他化名张浩,从莫斯科返回陕北,与毛泽东等人汇合。毛泽东握着他的手,兴奋地说道:“你终于回来了,我们的队伍又多了一位得力干将!”
此后,张浩协同党中央对分裂中的张国焘进行劝解,成功促使张国焘撤销其非法中央机构,转而组建西南局。最终,他们顺利北上,在会宁与红一方面军实现胜利会师。
1937年7月,全面抗战打响后,张浩被委任为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29师的政治委员,与刘伯承一同率领部队开赴前线。然而,由于他长期患有脑部疾病,病情频繁发作,甚至多次昏倒。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将他调回延安休养。
张浩返回延安后,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投身于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致力于培养抗日骨干力量。不久后,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在会议合影时,毛泽东特意将张浩拉到身边,亲切地说道:“来,咱们一起照张相。”
在六届六中全会的集体照片里,毛泽东和张浩站在了最后一排的右侧,分别位于右一和右二的位置。这张照片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
1940年4月30日,张浩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一同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庆祝活动。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张浩突然因脑溢血病倒,随即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尽管抢救及时,生命得以保全,但他因此导致半身瘫痪,从此长期卧病在床。
张浩因长期监禁和酷刑,身体严重受损,导致半身不遂及其他疾病反复发作并持续恶化。1942年2月底,他的病情迅速加重。3月5日,张浩意识到自己即将离世,召来秘书和妻子,表达了对未能亲眼见证革命胜利的遗憾,并感叹自己二十年如一日投身革命。
他临终前恳切地表示:“希望组织上能把我安葬在桃花岭,这样我就能永远守护着党中央和毛主席。”
第二天天还没亮,张浩就在延安的中央医院去世了。
得知张浩去世的消息,毛泽东感到非常悲痛。在听说张浩临终前希望被安葬在桃花岭的愿望后,他的心情更加沉重。毛泽东沉重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并深情地说道:
张浩每天负责检查我们的工作。
在张浩的葬礼上,毛泽东和朱德带领中央委员们走在灵车前方,共同护送遗体。当队伍行进至桃花山时,毛泽东、朱德和任弼时亲自抬棺前行。年迈的徐特立也脱下棉衣,顶着汗水,毅然加入抬棺行列。最终,众人齐聚山顶,完成了安葬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