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何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即春雷乍动,惊醒百虫,太平春霁。
清 杨柳谷《春雷起蛰图》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虫”的概念和我们如今认知的有很大区别。几乎所有动物,都可以被纳入“虫”的范畴,古人甚至引入了五行理论,将虫划分成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五类。
毛虫即身体被毛发覆盖,《大戴礼记》言“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羽虫主要指身披羽毛的鸟类,凤为羽虫之长;介虫之“介”即甲壳,比如螃蟹、贝类都算介虫,龟更是介虫之长;鳞虫即体表带鳞甲的动物,能代表中华文化的龙就是鳞虫之长。这四类之长,也就是四灵。
清 四灵八卦镜(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倮虫这个“倮”通“裸”,说的是毛发、羽毛、甲壳和鳞甲都没有的动物,也就是人。这一门类之长是什么呢?《大戴礼记·易本命》有言:“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而今天我们要聊的,则是更为特殊的一类——能鸣叫发声的鸣虫。《诗经》中有一篇正好提到了不同鸣虫鸣叫时间的区别:“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黄花梨雕草虫图笔筒 研习社藏品
虽然民间习惯称呼的名字略有差别,但总的来说,名气最大的鸣虫无非三种,分别是蝉、蟋蟀和蝈蝈。
蝉有着十分奇特的生命历程:幼虫时期藏身于黑暗的泥土,经过多次蜕变才拥有能使它飞越到枝干的翅膀,然后便是昼夜不停地奋力发声,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这样的时光,也不过一个夏天。
明 徐渭 《知了图》
与人类的生命尺度相比,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的蝉无异于是朝生暮死,但蝉却能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蛰伏-蜕变-鸣叫-死亡-再蛰伏的短暂生命,在不知内情的古人眼中,蝉就是拥有轮回复生之能的神奇生物。
故而古人以玉为蝉作随葬之物,甚至将其放入墓主人口中作琀,认为此举可保尸身无损,蜕而复生。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有不少“肉体不死,蜕而成仙”的传说,据说乾隆帝死后口中也含有一枚和田玉玉蝉。
玉蝉之中以“汉八刀”最负盛名,这种玉蝉高额突眼,宽颈长翅,造型规整简明,神态极为生动。
东汉 白玉蝉 河北博物院藏
除了这一神异功能外,蝉还因脱离浊泥、登上高枝、餐风饮露而受到了追求高洁品性与人格的读书人欢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就有:“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纷纷以蝉为题抒发心志,其中唐朝虞世南所作的《咏蝉》更是千古名篇:“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清康熙 缂丝蝉莲图团扇面 上海博物馆藏
蝉虽然叫个不停,但在不同季节与不同心境下,勾起的心绪也略有区别。在文人笔下,夏蝉之声能侵云霄,偶尔还让人觉得聒噪烦闷,而秋蝉则是凄切哀婉,满含悲苦之情,似乎在哀悼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夏蝉初声,天下皆闻,蝉鸣之噪往往还让士人想到刚刚踏上仕途的自己,所以蝉还有着“一鸣惊人”的独特寓意,为了讨个好彩头,士人的文房用品上便会选取这一题材装饰。
民国 铜蝉鸣图墨盒 研习社藏品
蟋蟀即蛐蛐、促织,这种虫子全身油光铮亮,就像刚从油瓶中捞出来,鸣声又好像油从葫芦里倾出来的声音,它的成虫还喜欢吃花生、大豆等各种油脂植物,可谓是和“油”有着不解之缘,所以还有个俗名“油葫芦”。
清 印章钮蛐蛐纹匏器摆件 研习社藏品
雄性蟋蟀好斗,古人便利用了这一特性,以蛐蛐为主角开展对战游戏。这一游戏最早或始于唐代,南宋时尤盛,从此每至秋季,许多地方的街头巷尾都举行着大大小小的斗蛐蛐比赛。
宋时“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当时甚至还有人出几十万年钱买一枚骁勇善战的“蟋蟀将军”。南宋著名奸相贾似道就是一位著名的斗蛐蛐发烧友,还写下了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
明宣宗朱瞻基因为爱斗蛐蛐,甚至被称为“蛐蛐皇帝”,曾下密诏号令苏州知府送来一千只蛐蛐。蒲松龄《聊斋》中的名篇《促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故事情节不由得让人想起《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
清 《聊斋全图·促织》
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还特别记载了蛐蛐种类等详情:“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可见这一游戏可谓是风靡上下。
南宋 马和之《豳风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蝈蝈也叫螽斯,《诗·周南·螽斯序》中言:“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是多子之意象。
其鸣声又仿若“吉祥如意”之音,所以被视为吉祥之虫,螽斯还被文人雅士赋予了忠贞不渝、清高自傲等人格,在文艺领域存在感颇高,玉白菜上雕的小虫往往就是螽斯。
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蛐蛐和蝈蝈因为斗性和鸣声成为了古人喜闻乐见的虫宠,斗蛐蛐、养蝈蝈也衍生出了为之服务的器物文化,毕竟玩虫就得养虫。
如何养虫?古人制作出了蟋蟀罐、蝈蝈葫芦、过笼、水槽、探筒等一大堆实用又美观的虫具照顾鸣虫,其中盛装虫宠的罐子更是因其不俗的艺术价值单独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收藏品。
据传,蛐蛐罐还有取御用金砖斧砍刀削,砥砺打磨成罐者,想是取其澄泥极细的缘故,其名曰“瓦中玉土精盆”。
清康熙 青花博古纹蟋蟀罐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泥蛐蛐罐 故宫博物院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