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北魏王朝以兼收并蓄的广博胸襟吸纳了这个来自异国的文明。根植中原的北天师道崛起,佛道较量,佛教一度势弱,经历了天法复法的惊险过程,步入侫佛时期。武周山前,铿锵的钎锤不仅铭刻着佛教在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大同渐次中国化的进程,也拉开了大同作为雕塑之都的序幕。

由北魏而及唐辽,由金元降及明清,云冈石窟将雄健与辉煌凿于岩,曲回寺将虔诚与喜悦雕于石;华严寺、善化寺将庄严感动塑于形;永安寺、云林寺将谦恭与信心绘于壁,延绵流传、奇葩纷呈。一千五百余年佛道争锋,此长彼伏,引领潮流,彼此效仿,相互融合,佛道造像绵绵不绝,交相辉映。一尊尊或雕于寺观、或藏于民间的雕塑艺术珍品成为大同历史脉博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们或用博大雄健、或简约的民族性格将大同悠远而灿烂的文明雕鑿成为永恒。

海会遗珍。海会殿为华严寺配殿,位于大同城西南隅,属辽代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拆毁,原殿内18尊造像现存大同市博物馆。造像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均结跏趺坐,面相庄严,手印各异,气度雍容、浑然天成,具有鲜明的辽金时代特征。

十八罗汉。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意为“应供”,即跳出轮回,抛却烦恼,应当受到众生供养的意思。

汉藏佛教普遍敬奉和供养。现存汉译佛经中有关十六罗汉最早的典据见于唐玄奘大师所译的《法住记》,宋代增为十八罗汉,之后十八罗汉常作为释伽牟尼佛或三世佛的环卫塑在大雄宝殿中。

由于罗汉的梵文名字很长,人们就根据他们的各自特征,附加了言简意赅的称呼,便形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名号。

(上左)看门罗汉坐像·明,(上中)庆友尊者坐像·明,(上右)开心罗汉坐像;(下左)笑狮罗汉坐像·明,(下右)罗汉坐像·明

(上左1)布袋罗汉坐像·明,(上左2)芭蕉罗汉 坐像·明,(上左3)长眉罗汉坐像、(上左4)看门罗汉坐像;(下左1)静坐罗汉坐像·明,(下左2)过江罗汉坐像·明、(下左3)骑象罗汉坐像·明。

(上左)探手罗汉坐像·明,(上中)沉思罗汉坐像·明,(上右)挖耳罗汉坐像;(下左)坐鹿罗汉坐像·明,(下中)欢喜罗汉坐像·明,(下右)举钵罗汉坐像·明

(上左)布袋罗汉坐像·明,(上中)芭蕉罗汉坐像·明,(上右)长眉罗汉坐像;(下左)托塔罗汉坐像·明,(下中)静坐罗汉坐像·明,(下右)过江罗汉坐像·明

泥塑开心罗汉坐像、泥塑沉思罗汉坐像等。

泥塑开心罗汉坐像、泥塑沉思罗汉坐像

泥塑骑鹿罗汉坐像、泥塑芭蕉罗汉坐像

泥塑伏虎罗汉坐像、泥塑看门罗汉坐像

泥塑静坐罗汉坐像、泥塑骑象罗汉坐像

泥塑过江罗汉坐像、泥塑长眉罗汉坐像

关帝庙窖藏。2008年10月21日在城内鼓楼东街关帝庙保护修复施工中发现窖藏一处,出土具有典型明代特征的佛道铜造像57尊。这批造像造型端庄,塑工精致,品相完好。其中佛教造像含蓄庄严,道教造像安谧恬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刻有纪年、铸造场地铭文的铜像,为研究明代大同地区佛道造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刘备、张飞、关羽铜座像·明

刘备铜坐像·明

关羽铜坐像·明

张飞铜坐像·明

真武大帝铜坐像·明

药师佛铜坐像·明

释迦牟尼佛铜坐像·明

阿弥陀佛铜坐像·明

铜鎏金菩萨坐像·辽

八臂十一面观音铜像·清

绿度母铜座像·清

托塔天王铜立像·清

悉达多太子诞生像·明

释迦牟尼佛铜坐像·明

道教三官之地官铜坐像·明

接引佛铜立像·明

民间造像。明清时期佛道融合加剧。乡间田野、寻常巷陌,寺观林立。民间供养佛道造像也更为普遍。

这时期的铜佛造像有汉传、藏传等多种类型,道教造像更是题材多样。遍布民间的佛道造像,表明佛道教已浸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王铜立像·明

菩萨铜坐像·明

药师佛铜坐像·明

天王铜立像·明

韦陀铜站像·明D2966

大威德明王像·清

太子诞生像·明

天王铜立像·明


骑犼观音菩萨铜坐像·明

弥勒菩萨铜坐像·明

观音菩萨铜坐像·明

多闻天王铜立像·明

广目天王铜立像·明

长寿佛铜座像·明

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明
2024-04-1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