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真的可以和唐太宗相媲美吗?

小毛看历史 2023-03-21 21:58:07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虽然在他在世的时间里曾多次发动战争,力求统一天下,但直至宋朝灭亡大宋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可以有人却拿赵匡胤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认为赵匡胤的功劳完全可以比肩李世民,真的是这样吗?

伟人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由此可见,在伟人的心里,宋太祖赵匡胤是可以比肩唐太宗李世民般的存在。然而,人们对赵匡胤的了解却远不如唐太宗那样透彻,在历史上好像也是唐太宗更比较有名。

而且他所建立的宋朝既没有唐朝面积大,又没有唐朝强盛,是一个公认文弱的王朝。而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得到历史的承认,并被冠以如此高的评价,主要还是因为三点原因。

为中原统一打下了基础,拔除了造成割据局面的祸根

赵匡胤建立大宋朝后,毕生致力于统一中国的梦想。他四处征战,南下打击地方的割据势力,北上抗击契丹。为后来宋朝平定南方、实现中原大部统一打下了基础。正是由于赵匡胤前期所做的努力,最终才有了大宋王朝统治中原百年的盛世局面。

这标志着自唐朝灭亡以来长年的混战局面被终结,中原大地重新归于一统。这在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仅凭这一点,赵匡胤的功绩就足以称得上是功勋卓著。

赵匡胤还拔除了造成五代十国长达几十年割据局面的祸根。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自己原本是后周的大将,依靠陈桥兵变才最终能够黄袍加身。因此,他不会忘记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来的。夺得天下以后,赵匡胤深刻地分析了造成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不断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将的权力过大,才导致兵变夺权的事情时有发生。

因此,赵匡胤认为,不能够给武将太大的权力,换句话说,不能够太重用武将。因此他一改此前朝廷统兵的将领长期固定的惯例,不时的将将领与他们手下的军队来回调度,防止他们因长期手握重兵而手中的权力过大。

这么做虽然能够限制武将的势力,但却有两个弊端。首先,由于将领不断的更换,造成将领与士兵之间很难磨合,通常是刚刚适应新环境,就又被调走了。导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长此以往,使得将领和士兵之间离心离德,没有默契。间接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将领的不断调动导致军队没有主心骨。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身为将军,就应该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统兵的将领作为一支军队军事主官,自然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而若是将将领不断的调换,则会导致军队无法形成传统,士兵难以适应不断到任的新将领的风格,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统兵之将脱离士兵,严重治军。

除了长期的调换统兵将领外,赵匡胤还有一件所为人熟知的故事。就是杯酒释兵权。即便是如此对武将们防范,可赵匡义的心里仍然不放心,当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一起反后周的兄弟们,在自己陈桥兵变时都很拥戴自己,如今自己做了皇帝,他们个个都身居高位,或是公勋卓著。自己既然能够黄袍加身,难保他们以后不会。

为此,赵匡胤将所有的开国元勋们聚集在一块儿喝酒,席间假惺惺地哭泣起来,说起自己的心事,众将纷纷不解,赵匡胤于是说出担心日后他们的部下逼迫他们起来反对自己,而自己不忍和兄弟们手足相残,想到此,便十分伤感。

众将闻听这话,纷纷被吓得不轻,于是忙问赵匡胤应该怎么办,要怎么做皇帝才会不怀疑自己。赵匡胤于是顺水推舟地说出,只要将军们将兵权交出来,回家养老,便可颐养千年,而自己也可以高枕无忧,众将闻听此言,只得纷纷交出兵权。

由此,赵匡胤顺利夺掉了武将们手中的兵权,将军事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拔除了此前造成藩镇割据局面频发的原因。而宋朝也最终成功避免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王朝不断被兵变取代的悲剧的发生,从而才有了大宋统治中原几百年的后续。

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宋朝成为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按说只有国家强盛了,经济才能够发达,人民生活才能够富足。可这事儿到了宋朝这儿似乎有点特殊。要说军事实力,宋朝在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中恐怕连前十都算不上,可要论经济实力,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

之所以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是过于重文轻武,只重用文官而过度的防范和限制武官。赵匡胤认为,文官造反的危害比武官要小得多,一个文官如果造反,最多也就是些小打小闹,翻不起多大浪来;可造反的如果是武将,那后果将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宋朝自立国直至王国一直都是重文轻武,这就导致宋朝军事实力无法提高,也就是造成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常常处于守势的根本原因。

而初期的宋朝却并不贫弱,至少贫是肯定算不上。重用文官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文官大多懂得治国理政,武将虽然善于打仗,却很难让他来治理国家,因此,治国还得看文官的。,由于宋朝大力发展教育,导致出现了许多的人,而宋朝又是个重用文官的朝代,所以读书人一般都有很好的出路,很容易便能够跻身仕途,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

赵匡胤大力发展经济,知人善任,重用文官,从而使得大宋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纵观当时的世界,宋朝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百分之六十。完全可以说是毫不输谁的,妥妥的发达国家。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曾这样描述过宋朝的经济: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大宋经济之发达。

而后期之所以造成宋朝越来越贫弱的局面,主要还是由于统治者的逐渐腐化,加之后期战乱不断,社会局面动荡不安,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经济受到了严酷的打击。而朝廷又是一贯的重文轻武,这就导致对国防和军事的发展不够重视,反而喜好一些琴棋书画和舞文弄墨。大量的费用被花费到对外求和上。因此虽说经济发达,却没有被用到正途上,所以才导致了宋朝变得越发的贫弱。

鼓励发展农业 改革科举制度

赵匡胤在位期间,还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在古代更是如此,农业是立国之本,历朝历代都对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将农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赵匡胤在位时颁布诏令,减轻徭役,劝课农桑,鼓励老百姓多种粮,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打压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都能够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而且宋朝时期还从外国引进了不少新的农作物品种,如占城水稻、玉米、胡萝卜、葡萄等农作物,都是在宋朝时期才引进到中国的。

由于赵匡胤的一系列助农措施,使得宋朝农业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足起来,同时也为后来的明朝农业再度繁荣发展打下了深远的基础。

除了着力发展经济和农业外,宋太祖还极为重视选才和用人制度。科举制作为历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到了宋朝已经流传几百年了,其中不免会出现有些不足,为此,赵匡胤重新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首先,他将科举制的考试步骤详细作了整顿,将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个等级。同时精简考试科目,在考生作答时,采用糊名法,防止有人作弊,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其次,为了方便试子们备考,赵匡胤名人重新编撰和完善新的教科书,为读书人提供参考,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宋代科举被录取者的文化素质,同时也间接的起到了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作用,使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因此宋代才有了一大批有名的文人墨客的出现。

总结

虽然赵匡胤没有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但他却成功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确保了中国的局部和地区统一,在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来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

同时,他所做的一系列发展农业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措施,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赵匡胤的功绩可以说是毫不逊色于唐太宗李世民。

0 阅读:40

小毛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