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告诉你答案!

春天医生 2023-12-15 10:42:04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导致血糖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心脑血管、肾脏、眼睛、神经等多个系统的并发症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寿命。因此,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也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医生,为我们解答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和方法。

张医生首先介绍了血糖控制的几个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时间在范围内比例。

空腹血糖是指早上起床后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血糖水平,反映了患者的基础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是指进食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反映了患者的餐后血糖波动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比例,反映了患者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时间在范围内比例是指患者在一定时间段内,血糖在规定范围内的时间占比,反映了患者的血糖稳定性和波动程度。

张医生说,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心血管风险、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制定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为:

空腹血糖:4.4~7.0 mmol/L

餐后血糖:<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时间在范围内比例:>70%

张医生强调,这些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如糖化血红蛋白<6.5%;反之,对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预期寿命较短、有并发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低血糖风险高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采取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如糖化血红蛋白<8.0%。

张医生提醒,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等,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药物特点、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分层化、动态化的原则,根据血糖控制效果和安全性,适时调整药物种类、剂量和联合方案。

张医生总结说,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和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盲目跟风。糖尿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才能达到血糖控制的最佳效果,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2 阅读:1530
春天医生

春天医生

分享原创,靠谱的医学健康资讯!不要相信评论区医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