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互动
施议对——陈忠义
施议对 台湾彰化人,出生于福建晋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副研究员,澳门大学原中文學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研治词学。有《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以及《能遲軒集句詞》等多种著作行世。
陈忠义 1942年生,福建泉州人,泉州师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前理事,泉州市诗词学会顾问。著有《敩学半斋稿》。
《望江南》唱和录
2024年春节将届前几日,濠上词隐施议对教授寄示《望江南》,并谓“小词三首,敬请赐和”。原词如下:
望江南三首 濠上词隐
泉州好,自古是名城。石塔高悬双玉坠,佛桑解吐九华灯。尺八故乡情。
泉州好,风景自天然。四季有花常见雨,向来推许此山川。遍地涌清泉。
泉州好,有海作通津。风棹云樯开碧浪,贸丝抱布驾鸾宾。歌吹叶阳春。
三首词均以“泉州好”开头,彰示其共同的主旨所在。第一首礼赞“名城泉州”。作为此地州郡的名称,泉州于唐景云二年(711)由武荣州改称而来,一直沿用至今。其所以有“名城”之誉,是因为此地在唐朝时即属上郡,与扬州、广州和交州并称我国南方四大港口城市;宋朝时被列为上州,与长沙、汴京(开封)、京兆府(西安)、杭州、南昌、庐陵和福州并称全国八大州府,同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元代时曾多次设行省于此,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交通贸易关系,泉州刺桐港以“东方第一大港”同埃及之亚历山大港齐名而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大港。其后以福建市舶司于明成化八年(1472)自泉州迁往福州导致泉州港由盛而衰,可官商贸易为其时崛起的私商贸易取代,与南洋、东洋的贸易未曾停顿,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仍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如今,泉州是闽南金三角的开放城市,是国务院于1982年所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所确认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荣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称号,2021年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古是名城”五个字,承载了这座古城千余年的历史辉煌和当世荣光,饶有概括力!“石塔”、“佛桑”均用于指代开元寺。开元寺始建于唐,与承天寺和崇福寺并称泉州佛教三大丛林,是名扬海内外的千年古刹,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双塔乃该寺之附属文物,东塔名镇国,始建于唐;西塔名仁寿,始建于五代,均由木塔而砖塔,至宋始易为石塔。东西塔凌空对峙,雄伟壮观,是泉州历史文化的瑰宝,泉州名城的标志。“佛桑”句前四字借用杨万里之《壬寅岁朝发石塔寺》诗颈联出句“佛桑解吐四时艳”,蕴含当年黄守恭舍桑园而建寺的传奇故事。寺初名“莲花道场”,大雄宝殿上方“桑莲法界”匾,盖以园中桑树曾盛开莲花之故。现存古桑一树历千余年仍枝繁叶茂,为其时园桑之孑遗,乃特级保护古木。前句以远望的视觉形象,拟雄伟壮丽的石塔为一双细腻温润的玉坠,焕发美丽迷人的神采,化雄秀之美而为温莹之美;后句以近观的视觉形象承上启下,展现名城泉州欢庆元宵的盛大场面。“九华灯”指元宵绚丽多彩的灯火。陈元靓所编之《岁时广记》引刘歆著、葛洪辑《西京杂记》,谓“元夕燃九华灯于南山上,照见百里”。“尺八”是南音洞箫,据说其名源于唐朝竖笛的长度,于此用以指代南音。南音乃传承历代宫廷雅乐和民间音乐的精华,用闽南语演唱,节奏徐缓,曲调优美,典雅古朴,堪称“华夏正声”,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尺八”句上承“九华灯”,以见泉州元宵灯会和南音会唱有声有色的佳节景象。“故乡情”则折射出作者身居港澳而深切眷念家乡的强烈情感,真挚动人。
第二首颂扬“山水泉州”。“风景自天然”谓泉州风光景色得天独厚,自来而称秀美。顾祖禹《方舆纪要》指出泉州“倚山为险,滨海称雄”的地理特色。此以清源山作为“山水泉州”的代表。清源山为郡之主山,横跨数十里,高数千仞,周围四十里,有三十六岩洞,奇峰峭拨,怪石嶙峋,钟英孕秀,雄丽多姿,以位于郡城之北而名“北山”,古称“北山胜概”。钱熙诗有“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句。198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季”句借用韩偓《登南神光寺塔院》诗颈联出句“四序有花常见雨”,改“序”为“季”而使句意更为明白晓畅,以见泉州气候之特点。“向来”句通俗易懂。《泉州府志》卷六“山川”谓泉州“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清源山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洵非虚美之词。“遍地涌清泉”句,客观反映真实情况,系写实之言。此山曾有泉眼一百多处,流泉飞瀑,蔚为奇观。弥陀岩东侧的“泉窟观瀑”,是至今犹存的胜景。山顶之清源洞附近有眼“孔泉”,又名“虎乳泉”,清澈澄洌,甘甜似乳,长年不涸。据传,清源山又名泉山,泉州之名及唐五代又名清源郡和清源军,均与山之泉有关。此词中间七言二句未依例用对仗,乃不拘成例,兴之所至,句随意出,自然通俗,语虽浅白而有致,显示此词之一特色。
第三首歌咏“海交泉州”。泉州濒临大海,海域辽阔,海岸线总长达三百六十多公里,有三湾十二港,津渡四通八达,确乎为“通津”之所在。唐之泉州港,南海番舶常至。其时诗人包何诗有“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句,薛能诗有“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句。宋•李邴诗也有“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句。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说泉州是“宏伟美丽的刺桐城”,“港口船舶往来如梭”;摩洛歌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说刺桐城是“一巨大城市”,“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风棹”句所展现的远景,便是如此情形。“贸丝”句则写近景。《诗•卫风•氓》有“抱布贸丝”句,此则倒置其语序为“贸丝抱布”。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圣姑庙》有“可怜飞燕姿,合是乘鸾宾”句,此改“乘”为“驾”作“驾鸾宾”。前置换语序,后改动一字,皆为谐调词的格律。前者原指一男子借拿布换丝之机向女子求婚,后者用“弄玉吹箫”典故,两者都同爱情故事有关,而于此活用为从事海上商品交易活动,从而平添了温馨词境,增强词的美感。“歌吹叶阳春”,上承“弄玉吹箫”而自然作结,颇为巧妙。《汉书•霍光传》:“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歌吹”,指歌唱吹奏,也指歌声乐声。“叶”,意为协调、相合。“阳春”,指古代曲调高雅的歌曲名,也指春天,于此则两者兼指。结句意思是,在春天来临之际,对外商贸活动中的开放泉州,歌唱吹奏所发出的歌声乐声动听悦耳,同阳春之曲的高雅曲调相协合,令人心旷神怡。
三首词中,熔铸前人诗句则含英咀华,隐括入律,浑然天成;例用对偶则匀称工整,意义连贯,典雅允切,化历史感为现实感。第一首“名城泉州”为总提,第二首“山水泉州”和第三首“海交泉州”为分说,共同把泉州的“好”处凸现出来,并且融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于字里行间,借此得以心灵的回归。
《望江南》乃一小令,仅二十七字三平韵。施教授谓以“小词写大题材,确实不易”,希望“写出一个‘好’字来”。我三复斯词,以为“甚有韵味”,又觉得“似乎小词更难和”,终于竭几天之力,步原韵试和如下:
和施议对教授《望江南》(泉州好)三首原韵
泉州好,乐道刺桐城。恢拓海丝商贸路,峥嵘山塔导航灯。铭感嫂姑情。
泉州好,胜概尚魁然。双塔擎天瞻海岳,一桥跨水壮山川。虎乳注甘泉。
泉州好,水陆有关津。辐辏八方街聚宝,梯航万国礼延宾。鲤跃乐熙春。
第一首写古城商贸。“刺桐城”是泉州的古称。《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谓“初筑城时,环植刺桐,故名刺桐城”。此指留从效于后汉乾祐二年(949)任清源军节度使,执政期间对罗城重加版筑,于城墙四周植种刺桐树以为藩篱,泉州因称刺桐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历来为人所共乐道,国人而外,如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雅各等诸多外国人在其著作中无不赞美有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而于其间曾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座落在宝盖山上的姑嫂塔。此塔本名关锁塔,突峙海峤,往来舟舶尽收眼底,自南宋以来一直成为海船的航标,有“关锁烟霞”之胜景。以闽南语谐音而呼作“姑嫂塔”,且赋予催人泪下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令人感慨既深,无法忘怀。词之后三句所表达的意思即为如此。
第二首写古城胜概。“擎天瞻海岳”以见泉州古城的标志东西塔之高。“一桥”句与“双塔”对举,以见泉州山川之壮美。此桥即为同北京之卢沟桥、河北之赵州桥和广东之广济桥齐名的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宋,宏伟壮观,是我国首座海港梁式大石桥,被茅以升称赞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以工程艰巨浩大之“桥绝”,蔡襄所撰《万安桥记》精炼之“文绝”、蔡襄所书桥记遒丽之“书绝”而为闻名古今之“三绝”。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俗语说,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或以此塔此桥呈现泉州人的人格魅力。结句以“虎乳泉”指代清源山,与塔与桥一起构成泉州胜概的壮美图景。
第三首写古城关津。关津指关口和渡口,是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泉州古城原有七个城门,同时有七个水关;其三湾十二港之渡口则是少不了的。中间七言二句,以聚宝街的繁荣见当时“梯航万国”、“舟车辐辏,舳舻相接”的“海洋商贸中心”的盛况。比如水门水关,其附近有宋代于此设立的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福建市舶司。《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谓元代泉州“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南关乃聚宝街所在的地方,十洲人于此互市,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形成海丝起点城市的独特景观。为接待外国官员、贡使,以及前来贸易的外商,这里还设置来远驿,可谓以礼延宾。“鲤跃乐熙春”句中的“鲤”,因泉州城之形似鲤鱼而称“鲤城”,可指代泉州;于此寄望泉州各方面的建设能“鲤跃龙门”,迎来明媚的春天,为大家带来春的喜乐和希望。
诗词唱和可以说是一种审美互动。施教授读过拙词后,写下一段评语:
“三首合咏一个主题:泉州好。一咏刺桐丰姿,以海丝、山塔,两支各表,而以姑嫂加以贯穿,是为名城外部面貌;二咏山川形胜,以擎天、跨水,天工与人力融为一体,呈现其胜概,是为名城的内在构建;三咏水陆交通,以八方、万国,将场面展开,显示其现状及前景,是为名城的未来发展。虚与实配合停当,好就是好,实际都落实得到。名为步韵,与元唱互相应和,虚实互补,恰到好处。”
施教授对此评语曾再三修改补充,我因此答复如下:“谢谢学兄的热情鼓励!学兄表现的处事认真的精神,令人感动,堪称典范!”他又建议我写篇文章介绍此次唱和情况,并且认为:“善于论说古人的作品,同样也当善于论说今人的作品。”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撰写出来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编辑/朱文俊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