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人才短缺、资本匮乏、产业力量薄弱三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可概括为:通过提高农村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吸引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入、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通过促进资产资本化、数字对资本的替代节约效应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资本积累,解决乡村资本匮乏难题;通过减少产业同质化、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产业力量薄弱困境。据此三重内在逻辑推进赋能实践,就能使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作者:马文武 韩文龙
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衰退不是必然规律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任务的胜利完成,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和要素偏向城市的市场化流动、乡村长期积累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等原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人才短缺。在人口要素长期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出现了人口空心化、基层组织力量弱化、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推动力。二是资本短缺。乡村资本短缺是指由于农村市场化水平低,许多乡村固有资产和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资本,以及因农村金融可及性低导致的乡村难以通过金融市场获得金融资本,并进而引发能够促进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资本自我积累不够,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三是缺乏产业支撑。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产业都处于或无或弱或小的发展现状,难以承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重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推动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须集中力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破解乡村发展中的关键性矛盾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扫清障碍。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的重大区别就在于数字经济具有广泛赋能性,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牵引作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做了全面顶层设计,为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对研究者加快相关领域研究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利用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这一崭新实践课题,本文将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为出发点,从人才、资本、产业三个层面厘清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数字经济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的内在逻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但目前我国乡村发展面临较为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相关数据,2016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量为31422万人,比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的农业从业人员数减少了2824.4万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占比33.6%,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量减少,老年劳动力占比明显增加,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速度显著加快,并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数字经济助力破解乡村劳动力资源不足和人才短缺困境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优存量、提增量、做减量”三个方面。
(一)优存量:提高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数字经济首先可以从绝对层面提高农村存量人口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主要依靠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既可以降低农村居民主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也有利于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在农村和农民中广泛开展农业生产信息知识普及、专业技能培训等,由此直接提高农村存量人口的人力资本3。换言之,数字经济能够以其独特联通功能,打破固有时空界限,将农村内部、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国外互联互通,开拓农村居民视野,拓展农村居民思维,促进农村居民思想解放和认知能力提升,使其形成更具科学性的认识和判断4。此外,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农村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服务等产业发展,实现城市优质医疗健康资源城乡共享,助推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发展。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还可以从相对层面提高存量人口人力资本,推动乡村劳动力质量提升。信息技术作为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具有技术广泛应用性强、技术持续改进性强、在应用领域促进创新性发展等特征5,其在农用设施设备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渗透性运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曾经过程复杂、有较高人力资本要求的复杂工作变成简单工作,使机械劳动替代人力劳动,从而相对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比如,农村专业化、规模化养鸡在传统技术设备和环境下对各环节的劳动力数量及技能都有一定要求,而数字化物联网养鸡实现了养殖各环节的全自动运行,管理人员只需要一部手机并通过相应控件按钮操作,就能掌握鸡场的养殖情况,既节约了劳动力,又能使养殖者更简单轻松地完成相应工作。
(二)提增量:吸引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入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出现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方式。具体来看,首先,数字技术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直接创造了以数字化开发与制造为核心内容的数字技术产业,进而催生出数字技术研发、数字产品生产管理、数字产品销售、数字设备运营维护等新岗位。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和完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数字化设备的投入和运用,乡村治理中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等,使乡村数字化相关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加。其次,数字技术不仅可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而且能使其他产业的产品形态、业务流程、产业业态、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治理机制等发生颠覆性变革6,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如目前盛行的农村电商模式将农产品的终端销售由城市变为乡村,将以前农产品的一次性大量运输模式变成长期多次邮递模式,创造了如直播、销售、快递等新就业岗位。再次,数字经济为乡村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打通了城乡信息阻隔、地理空间阻隔、交通物流阻隔,为乡村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创业提供了无限可能。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互联网的使用可以促进劳动力自主创业7,相关实证研究也发现,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家庭相对不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家庭,创业概率要高得多8。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信息收集、物品采购、商品运输、要素流动的成本,使创业者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创业资源,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对原工作岗位的改造提升其就业吸引力。相关研究发现,在复杂劳动力市场中,信息技术会造成劳动力市场极化,即信息技术会创造高技能需求工作,破坏中等技能需求工作,迫使中等技能劳动者流向低技能需求岗位就业9。但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比较单一,不存在明显的高、中、低技能之分,而且从实际特征看,主要体现的是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即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属于复杂劳动力市场。因此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创造性破坏”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工作岗位的改造提升,形成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如数字农业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流程的颠覆性改造,增加了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了传统农业生产工作的艰辛繁重程度,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引力。
(三)做减量:通过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减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Brynjolfsson等把数字经济条件下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推动的这一轮工业革命称为“第二次机器革命”,把之前的历次工业革命称为“第一次机器革命”10。“第一次机器革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强了人类的肌肉能力,扩大了人类劳动的可及范围,从本质上讲,“第一次机器革命”的技术主要是和人类劳动互补的11,而“第二次机器革命”更多表现出对人类劳动的完全替代12。数字经济带来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所具有的这种对低技能劳动的替代、与高技能劳动的互补特性,对于解决我国乡村人才流失、农业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主要依靠“干中学”,且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无显著差异,这类劳动者是农业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而一些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比如养殖业、林木果业等,则要求具备更高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但此类劳动力需求在整个农业劳动力市场中占比并不高。因此,相对来看,农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为主、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为辅的特征。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使大批智能化农用机械设备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并拓展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范围,由此既能够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可以把劳动者从过去艰苦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农业生产更加容易、轻松。如人工智能喷洒无人机、草莓采摘智能机器人、智能水果分拣器等数字技术设备在农村的使用,已经显现出较强的劳动力替代和增强效应。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资本积累的内在逻辑发展经济学高度重视资本的重要性,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均认为,地区长期贫困或长期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在于资本匮乏或投资不足13。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实行城市偏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由此导致农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当前乡村振兴建设面临的“缺钱”困境主要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改造以及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乡村振兴“缺钱”困境实质是资本匮乏问题。“资本”是凝聚以往投入形成的、具有市场进入机会因而能够通过市场获益的资产14,其内涵可概括为:首先,资本是一种资产(要素);其次,这种资产要有市场进入机会;再次,这种资产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收益。据此,数字经济赋能解决乡村振兴资本匮乏困境的逻辑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数字经济能够促进乡村资产向资本转化按照索托的资本化逻辑,资本化就是资产(要素)获得市场进入机会进而获得收益的过程15。换言之,资产(要素)参与到市场中才可能成为资本,因此,创造更广阔的市场,让乡村资产(要素)有接入市场的机会,是资产资本化的必要条件。
1.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市场推动乡村资产转化为互联网资本。互联网市场是完全有别于传统线下市场的新市场。互联网市场的诞生催生出一种新资本形态,即互联网资本。根据前文资本的定义,互联网资本可以理解为任何因既往投入形成的、具有互联网市场进入机会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市场获益的资产16。
互联网市场出现前,受传统线下市场的种种限制,很多乡村资产无法接入市场,不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有效配置,从而处于“休眠”状态。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网络连通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用户连接到的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被其他互联网用户连接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17,互联网市场规模由此不断扩大。互联网市场打破了传统市场的诸多限制,使很多“休眠”资产能够通过进入互联网市场获得资本收益,从而实现资产向互联网资本的转化。如乡村山水、田园风光等通过抖音、快手等网上平台进行视频投放,随时随地可供人欣赏换取点击流量进而获得收益,这和旅游公司将景点开发后对参观游客收取门票本质一样,即农村闲置景观资产通过接入互联网市场获得了收益。因此,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使资产接入互联网市场,从而能够将农村部分僵化和闲置资产转化为互联网资本,破除资本匮乏困境。
2.数字经济通过扩容原市场促进乡村资产资本化。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其渗透性和创新性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由此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扩展原有市场范围边界,提升原有市场容量。同时,各种线上平台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农村各个领域,使农村产品和要素等市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限制。数字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应用,有助于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范围和市场半径,为农村资产加快向资本转化提供条件。如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物流发展滞后、市场半径很短等原因,高原藏区的松茸、羊肚菌等特殊菌类生物,无法作为新鲜商品实现远距离销售,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这些对保存方式及时效有严格要求的农产品可及市场范围不断拓展,不仅可以销售出去,而且销售价格提高,销售周期缩短,实现了资产向资本的快速转化。
3.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数据要素资本化。数字经济的发展使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一种重要的资本,释放经济增长的数据红利18。数据能成为资本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可以参与生产,发挥经济要素作用,促进经济增长。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分析,然后将其作为生产要素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另一方面,将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倍增效应19,提升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数据具有参与价值创造和实现价值倍增的作用,这正是数据资本化的结果。
随着数字经济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乡村各种有用数据要素都可以被充分挖掘、整理,参与市场运行并转化为资本,这一转化过程主要通过如下两种形式实现:一是数据本身被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类数据本身既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参考,又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商品价值形成过程,所以能够进行交易。比如,产业选择一直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难题,需要综合市场、农产品特性、自然环境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决策,一旦决策失误,会使生产者面临市场和生产等多方面风险,并导致产业发展失败。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高效、专业地收集产业选择和发展相关信息,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二是数据本身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而是与其他要素一起参与生产过程,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商品后再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收益,实现自身资本化。例如,数字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数据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据在这一过程中的资本化是通过数据信息参与农业生产、带来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并实现农产品的最终价值。
(二)数据对其他资本的替代节约效应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数据要素的替代节约效应主要体现为其对土地、劳动和管理的替代节约20。数据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体现在生产过程的数据化、信息化促使线下活动转为线上活动、实体生产走向云端生产,使乡村可以缓解土地资源有限的束缚,破解土地供给缺乏弹性的难题,扩大实际生产空间;数据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体现为生产流程自动化对劳动力的部分甚至全部替代,从而节约和释放更多人力资本;数据要素对管理的替代,则体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脑思维,实现云计算、云管理和云决策,达到部分“去管理化”21。显然,数据要素对这些要素资本的替代节约效应,有助于缓解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资本匮乏难题。
(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资本积累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助推乡村资本积累:一是增加乡村信贷资本。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突破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实现服务对象下沉,针对不同乡村主体设计个性化金融产品,对金融主体进行快速风险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成本,实现便捷授信和快速融资,提高乡村整体融资规模。二是促进乡村商品价值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家庭农场”“金融+企业+农户”等创新性融资模式,为乡村农产品销售提供“数字授信”“数字担保”“数字保险”等金融支持,助力乡村商品价值实现和乡村收入增加。三是促进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本身就是重要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包括支付、信贷、保险、理财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城乡供给不平衡的缺口。同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模式赋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运用互联网新兴平台,通过众筹、股权融资等模式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更加普惠,提高服务和保障水平,形成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良好机制,使乡村拥有越来越多的便捷公共服务22。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只有通过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才能为乡村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现阶段,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问题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少、产业规模小、链条短、产值低、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不深等问题,需要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契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缓解产业同质化问题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各主体各自为政,基于碎片化信息进行决策,从而引发个体有计划的产业理性选择与乡村产业整体的“非理性”发展的矛盾,结果导致同质化产品间恶性竞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在不同区域退出进入频繁,商品市场价值难以实现,伤及农民利益。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选择本身对综合决策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地理、气候、土壤、资本、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选择的产业是否适合当地环境、能否发展壮大并持续带来利润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发展主体为了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往往采取模仿和跟风策略,目的在于通过复制成熟和成功的产业发展案例实现自我发展。当许多市场主体做出相同模仿行为时,便会导致产业的盲目扩张,改变原有产业市场占比,进而改变产品市场供需状况,影响产业产品价值实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部分水果、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起大落现象,便与产业同质化有显著关系。
数字经济时代,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快速挖掘、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可以获得相关产业的全域信息,这样的信息数据一经决策部门掌握,通过专业分析便可转化成从宏观上推进产业发展和调整的科学依据,用于指导乡村产业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优化,进而使各乡村因地制宜、精准选择,发展特色产业,减少因产业选择困难而简单复制其他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行为。
(二)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解决乡村产业规模小、链条短、产值低的问题产业要发展壮大,既可以通过横向发展战略扩大产业覆盖面,增加产出量,也可以通过纵向发展战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产值。当前我国较多乡村产业都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产业价值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规模较小。如许多水果产业的产业价值实现方式就是将新鲜水果通过各种方式运输到市场进行直接销售。这种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既无法获得农产品深加工的增加值,还可能面临成熟期大量产品挤压,商品供大于求,产品价值打折的风险,即产业价值实现处于“微笑曲线”底端。此外,乡村产业面临的这种纵向发展不足还会进一步限制产业的横向发展。
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互联网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农村电商可以直接面向各区域市场销售产品,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高效率低成本送达,不仅缩短了流通时间,而且减少了流通成本,使商品流通环节的部分溢价内部化。“互联网+农业”扩大了乡村产业的销售市场,改善了产品在可及市场的供求关系,减少了因供求关系波动带来的价值损失。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的融合渗透,使智能化设备、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劳动应用到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降低了部分工作的复杂程度,简化了相关工作的流程,使产业纵向发展的门槛降低,推动乡村产业向产业下游方向延伸,沿价值链“微笑曲线”向两端升级。此外,尽管有的乡村产业已经在产业链条上延伸发展,但技术和设备比较传统,效率不高,应对这类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充分利用数字红利,从而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获得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实现产业做强做优做大。
(三)“互联网+农业”有助于解决乡村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问题我国乡村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产业选择和产品销售过程中非市场化影响因素较多。比如乡村现有扶贫产业的发展往往由政府推动,土地获得依靠行政力量,发展资金依靠政府补贴,产品销售依靠帮扶单位和社会“以购代捐”等。乡村产业发展如果不按市场规律,不走市场化道路,将难以获得内生发展动力,无法形成持续发展力量。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使乡村产业更好地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发展壮大。具言之,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产业选择提供基于市场规律的论证和指导;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互联网市场的发展,能够为农村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平等的机会;城乡物联网的完善,让农产品可以通达四方。概言之,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使乡村产业形成“产址在农村、销售在全球”的发展模式,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其逐渐摆脱政府或社会扶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综上可见,随着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渗透融合,乡村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短板问题,也可以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得到有效缓解,这一过程必将使乡村产业这一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得到有力重塑。
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人力资本的实现路径根据数字经济重塑乡村劳动力的赋能逻辑,利用数字经济发展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应以提高乡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促进劳动力向乡村流动为目标,实现对乡村振兴人才主体的结构性重塑。
一方面,提高乡村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通过信息宣传、示范引领、平台搭建等方式,鼓励乡村劳动力主动迎接数字革命,学习数字技术,掌握各种普及化数字产品的使用方法,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为生产生活服务,避免在数字经济时代被边缘化。实践中,首先,政府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技术乡村普及、数字产品下乡活动,搭建各类数字技术学习和培训平台,创造数字技术学习机会,最大限度、最大范围提高乡村劳动力的数字技术能力。鼓励数字技术研发和数字产品生产企业开拓乡村数字市场,促进数字产品乡村消费。其次,以数字技术及产品为载体,增加乡村劳动力学习机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知识学习、信息收集的低成本、高效率、高便捷性优势,通过数字媒介、网络平台等途径,为乡村劳动力提供线上线下专业技术培训、农业知识培训等,使数字经济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再次,大力推进数字化设备在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农业为中心,通过减税、免税、消费信贷、贴息等方式推动数字产品下乡,促进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完善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发挥数字技术在节约替代劳动力方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改变就业方式的功能。一是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市场为载体的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使乡村内生出一批与数字经济关联度较强、收入高、受劳动者青睐的工作岗位,吸引城市高素质劳动力流向乡村,增强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二是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机会,鼓励各地政府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开展围绕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创新创业,让更多人投入乡村创业之中。三是加快数字经济对传统乡村工作的改造提升,提高农业工作的便捷度、轻松度、舒适度,进而提升在乡村工作和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使乡村既能吸引人又能留住人。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资本积累的实现路径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资本匮乏问题,需要以内生性为根本出发点,利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固有资产的盘活和价值实现,同时发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资本积累效应,为乡村创业和产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具体来看:
第一,促进乡村互联网资本积累。一方面,推动乡村互联网市场规模扩大和规则完善。大力促进乡村数字网络设施的普及和完善,支持通信企业深化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和运营;持续推进“光网乡村”建设,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深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网络一体化。另一方面,鼓励推动乡村资产和农产品等接入互联网市场,实现资产盘活和价值实现。充分发掘乡村资源,特别是因缺乏市场机制作用而僵化的资产、因缺乏市场接触机会而闲置的产品,通过接入互联网市场将其转化为互联网资本。
第二,借助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促进乡村资产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的关键是市场接入。首先,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拓展乡村特色资源的市场边界,为乡村特色产品拓展市场,为特色资源开发提供平台,实现资产资本化。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现代乡村物流网,通过加快乡村物流网点建设、建立乡村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推进乡村数字交通发展、加大乡村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数字化广告宣传等方式,推动乡村产品和特色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线下市场与线上市场相结合,从而获取更多收益。再次,积极开发和整合乡村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资源向资本转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乡村资源中的有用信息数据化,并进行加工处理和深度挖掘,使之具有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价值。发掘整合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信息、农作物在自然实验场景下生长的各项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使之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进行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进而将这些有用数据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能带来收益的资本。
第三,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一是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广覆盖、多样化的农村数字金融网络体系,补齐偏远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开发针对农民的易学好用软件,引导农民提升数字操作能力,强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素养培训;发挥好农商行、信合、数字普惠金融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针对性的金融教育。设计适合农村需求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整理分析农村居民基本金融数据信息、农村基本消费金融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农民真实金融需求;针对性开发支持农村创业、农业保险、农民消费的农村金融产品;研发设计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的金融产品。三是完善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制定农村信用数据采集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加强横向部门间的协同,优化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绩效评价机制23。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针对乡村振兴面临的产业薄弱困境,需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指导乡村产业布局。从国家层面组建乡村产业发展大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分析各类乡村产业及其产品等的全域信息,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指导乡村产业布局。各地相应建立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为目标的信息数据中心,根据区域特征,结合国家大数据中心数据信息,形成促进本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二,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根本在于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宏观思路上,对乡村存量产业,需要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和提升,降低其生产、流通和销售成本,增强发展后劲;对于增量产业,则利用数字技术指导产业选择和孵化产业发展。实践过程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深度融合,通过建设若干现代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不断引领示范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乡村农业、生态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智慧旅游、观赏农业;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网络媒介引导现代乡村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和其他产业各环节向外包服务方向发展,提高分工程度,增进效率。
第三,发挥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引致的产业市场化力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以数字技术助推乡村金融发展,改善乡村金融环境,用数字技术推动信贷的审批放流程,使乡村产业更容易获得金融信贷和融资支持,减少对政府补贴等非市场资金的依赖。大力发展互联网市场,推进线下市场和线上市场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和数字交通发展,拓展市场半径,让乡村产品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获得价值实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服务三农的信息咨询服务,整合市场信息资源,提供产业决策指导,减少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行政干预。
作者:马文武 韩文龙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精准扶贫思想: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和实践效果研究”(项目号:18ZDA035);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号:esdzx08)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