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逼迫后周恭帝禅位,以宋为国号,仍定都开封,改元“建隆”,那么,没有被封爵的赵匡胤为什么会将国号定为“宋”?
赵匡胤登基剧照
五代之前,王朝取国号一般都以开国国君的封地或者封号来命名,其次是承袭先前朝代的国号,像汉王刘邦、新都侯王莽、魏王曹丕、晋王司马炎、宋王刘裕、唐王李渊等等,然后便是刘秀、刘备、刘渊、李存勖等承袭先前朝代。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大家轮流称帝,而且禅让制破产(李从珂自焚宣告王莽开创的禅让制结束),大家定国号分为两种,要么认祖归宗,要么就是根据自己实际控制地。
后梁,因朱温被唐朝封为梁王,梁国封号则应该出自朱温的老家砀山县(从西汉开始就是“梁地”)。
后唐 ,因走的复辟唐朝路线,且李存勖从爷爷李国昌那代就被列入李唐皇族,视梁朝为闰朝(伪朝的意思),李存勖灭掉梁朝后,便以唐为国号,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后晋,因石敬瑭被契丹耶律德光册封为晋王,以此基础很快又被册封为晋帝,“晋”封号也出自石敬瑭的老家太原府(传统晋地)。
后汉,原因史书无载,可能的原因有二:刘知远姓刘,很方便借用“汉”这个大IP,用汗当国号显正宗尊贵;另外当时中原刚被契丹入侵蹂躏,定国号为汉有助于获得百姓的认同感,树立抗胡旗帜。
后周,郭威声称自己为周朝虢叔之后,遂以此作国名,与周朝搭上关系。
可见哪怕在“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五代,国号仍然是有固有规律可循的。
以自己老家属地为国名(后梁和后晋);根据自己的姓及身份来认过去的大IP(后唐、后汉和后周)。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老家是涿郡(传统燕地)的,遵循以自己老家属地为国名的规律应该叫“燕”;还有一说赵匡胤老家是天水郡(传统秦地)的,如此遵循规律则国名应该叫“秦”。
按照另一个规律,则赵匡胤的国名应该叫“赵”或“秦”(都是赵姓人建立的国家)。
但赵匡胤上面三个选择都没用,而是不走寻常路的选了“宋”。
史书上的表面原因是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任职归德军(宋州)节度使,故此以其所领节度之宋州的名字为国号,在五代十国礼坏乐崩的大背景下,赵匡胤用“所领节度州名”做国号也确实是非常草率的。
赵匡胤即位前根本没有和“宋”有关的爵位,也没真正控制过宋地,也没有自己实际控制的地方,虽然归德军节度使虽然驻节在宋州,但赵匡胤根本没去,因为他是殿前都点检,需要在东京任职,也没在宋州待过,而且是他的第四个节度使,担任时间最短,“宋”对于赵匡胤来说没啥特殊性。
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赵匡胤篡位太过仓促,并未好好想合理的国号,自从朱温嫌太慢并把劝他按标准流程篡位的重要谋臣蒋玄晖等人砍了之后,五代也就不讲究这些先封大国、加九锡,再禅位的套路了,帝位的神圣外衣已经没剩几缕了,再者,赵匡胤纯粹就是中了个彩票,郭荣英年暴毙,临终时信不过张永德和李重进,才白白便宜了赵匡胤,他得赶紧上位,给禁军中一大帮子从龙之臣兑现承诺,实在不敢慢慢走流程了。
赵匡胤剧照
又或许赵匡胤确实思考过,然后单纯不喜欢上述这些潜在的选择,叫“燕”,结果燕地被契丹占着,叫“赵”;和自己赵姓重了,用自己姓当国号以前没这么干的(陈霸先也是先陈公-陈王-皇帝,不是以姓为国号;再者,陈霸先出自颍川陈氏,祖上就是陈国公族,所以他封陈公也是兴祖宗社稷,他的陈这个国号符合基本法);叫“秦”,秦二世而亡不吉利。
非要叫“宋”也不是不行,但通常的操作是先让后周封赵匡胤为宋国公乃至宋王,再禅位给他,类似朱温那样。
可见还是兵变太轻松,这方面省略掉了一堆流程,赵匡胤的操作也算是开启了中国国号新纪元,时代彻底变了。
所以赵匡胤以“宋”为国号,其实是勉强得不能再勉强的选择,毕竟他的基本盘只有一个军队,没有自己的驻地,别的开国皇帝在开国之前都有自己的基本盘了,也搭建好了自己的内政和军事的体系。
正统中华时期,国号要不就是开国皇帝之前封号,要不就是地名。。游牧入侵后才改变
宋?送?把国家拱手送人了!
最后一个一字王朝,后边都是俩字了
宋州的节度使呗。
宋太祖可是有名的文化人。西周分封的宋国是一等诸侯国,比秦国楚国以及后面的韩赵魏那些档次都高级的诸侯国。。。古代人可是很会在历史上找一个名人和自己挂钩的,何况一个西周有名的诸侯国和赵匡胤分配驻地宋州有千丝万缕关系。
哈哈,可趙匡胤不知道的是之後的元明清直接就不需要這些流程,直接從書上找典故立國號[捂脸哭]
赵匡胤曾经任宋州节度使
对稳固政权来说,效率比流程更重要。
宋州,看着像中原中地区
春秋战国的国号
因为这个皇帝是后周“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