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72年的盛夏。我刚成为连队指导员,负责新兵训练。在新兵队列中,一个名叫赵建国的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皮肤黝黑,眼神中透着倔强,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周身流淌。不出所料,他很快就和一名老兵发生了冲突。“你算老几?凭什么指挥我?”赵建国梗着脖子,毫不示弱。老兵自然也不甘示弱,一场剑拔弩张的冲突一触即发。我立刻介入,将赵建国叫到办公室,没有严厉批评,而是语重心长地引导他理解军队纪律和团结的重要性。令我惊讶的是,这番话语如同春风化雨,赵建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主动向老兵道歉。自此之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训练刻苦,工作积极,还主动帮助其他战友。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迅速地转变?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在塑造新人方面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时间来到1975年,赵建国凭借出色的表现提干成为排长。那年夏天酷暑难耐,连队组织野营拉练,不少战士中暑倒下。赵建国不顾自己也已体力透支,背起一名晕倒的战士就往医院跑,直到把他安全送到。这件事在战士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让我对他更加刮目相看。1978年,我调到师政治部当干事。一次下连队检查工作时,赵建国老远就热情地招呼我:“哎呀,老金,你可算来了!”我当即板起脸,纠正他的称呼,强调要叫“首长”。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表示只是习惯使然。虽然嘴上批评,但心里却有一丝暖意。三年后,赵建国升任连长,他依旧保持着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一位战士因父亲去世而情绪低落,赵建国主动找他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他,帮助他走出阴霾。赵建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带兵之道。这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军队这样强调纪律和服从的环境中,如何平衡纪律性和人性化管理?
1983年春,师长来连队视察,我作为师政治部科长陪同。汇报会上,赵建国侃侃而谈,却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老金,你说是不是这样?”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我的脸也一阵红一阵白。会后,师长严肃批评了赵建国的行为,我也感到十分为难。如何既维护军队的纪律,又不伤害和赵建国之间的战友情谊?这成为我当时面临的一大挑战。我找到赵建国,认真地与他谈了话,强调军队纪律的重要性以及他作为连长的身份应该以身作则。但他却满不在乎地说:“咱们是老战友嘛,有什么关系。”这让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他对军队纪律和上下级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刻。我决定换一种方式,从他重视的战友情谊入手,跟他分析了称呼的重要性,以及不恰当的称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使他理解并接受了我的意见。Tips:与人沟通时,要根据对方的性格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年后,部队精简整编,赵建国面临转业。他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忙让他留在部队。我深知他的能力和对军队的热爱,于是尽力为他争取,最终他如愿以偿。1988年,我升任师政治部主任,赵建国也升任营长。在一次汇报工作后,他主动向我道歉,为之前的年少轻狂和不懂事表示歉意。我心中百感交集,多年的隔阂也随之消散。这不禁让人思考:真正的战友情谊应该是什么样的?
1992年,我退休离开部队。赵建国特意来送行,眼眶泛红,哽咽着说:“老金,不管您当不当官,您永远是我的老首长。”这声“老金”,饱含着深厚的情谊,也让我感受到他真正的成长。退休后,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一次偶然的相遇,我们聊起了当年的往事,赵建国感慨地说,正是我的教育和引导,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友情。他还把我的故事讲给年轻的战士们听,激励他们成长。听到这里,我深感欣慰。这让我们思考:如何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传承下去?
故事的我们并肩走在公园里,夕阳西下,将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赵建国突然问我:“老金,你还记得当年在师长面前叫我老金的事吗?”我们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段经历,见证了我们从青涩到成熟,从上下级到亦师亦友的转变。
行动指南:
1. 有效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纪律性和人性化管理需要平衡。
3. 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