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大陆拍摄的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
蒋经国听说后十分震惊,马上让谢忠候拷贝一份。
看完之后,蒋经国感叹: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蒋经国为何会有如此评价呢?
两岸沟通的桥梁1987年6月8日,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鸿,带领着《血战台儿庄》的导演、主演及发行放映领域专业人士,自北京启程前往香港。
此次行程,是受香港南方影业公司的邀请。
6月11日,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与澳门地区的十六家影院与大陆同步上映。
首映当日,香港观众反响热烈,场面空前盛大,说是万人空巷也不为过。
此番香港公映,《血战台儿庄》票房成绩斐然。
以343万港币的票房收入,跻身大陆电影在香港上映的票房前三甲之列。
台湾中央社香港分社负责人谢忠侯,在观影之后激动得彻夜难眠。
他对共产党人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精神,很是敬佩。
他当即致电台湾当局相关部门,报告称:“中共拍摄了一部名为《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正面描绘了国军抗战的英勇事迹,目前正在香港各大影院热映。影片生动再现了国军将士们英勇不屈的场景,甚至还呈现了蒋介石的正面形象,与以往的大陆影片大相径庭。”
这一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蒋经国的耳里。
他听后大为震惊,于是立刻指示下属找一个拷贝来,他要亲自观看。
随后,谢忠侯与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
新华社的相关负责人得知此事后,立即向中央进行了汇报。
获得了胡耀邦总书记的批准后,广西电影制片厂迅速制作了一份录影带,并通过新华社的渠道将其转交给了谢忠侯。
台湾当局收到《血战台儿庄》拷贝后,蒋经国很快便观看了此片。
影片中有一幕尤为触动人心:台儿庄战役爆发之前,122师师长王铭章指挥川军孤军奋战,死守滕县城。
在日军猛烈进攻之下,将士们顽强无畏,抵抗到生命最后一刻。
王铭章英勇捐躯后,蒋介石特别颁发嘉奖令,并亲自出面主持了他的追悼仪式。
恰在此时,日军战机轰鸣着飞临现场,开始扫射并投下炸弹。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在场众人慌乱不已。
然而蒋介石却始终冷静沉着,依然镇定自若地发表演说。
观影后,蒋经国感慨道:“共产党并没有抹黑我父亲。”
蒋经国看过一遍后,又邀请国民党中常委全体成员一同观看,宋美龄也连看了两遍。
《血战台儿庄》公映后,在台湾引发的反响也是深远的。
众多报刊纷纷刊登文章,对这部影片大加赞扬。
白崇禧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在台北的《中央日报》上发表专文,深入探讨了抗日战争及台儿庄战役,并特别赞扬《血战台儿庄》对国军抗战将领的正面描绘。
白先勇一些国民党将领也感叹道:“能拍出《血战台儿庄》这样的影片,共产党的胸怀确实了不起。”
蒋经国在观影结束后还说道:“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大陆方面已经认可了我们在正面战场的贡献。这表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变动,我们也要作出调整了。”
1987年10月,蒋经国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
他放宽了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的禁令,让分隔近40年的两岸同胞,得以再度相见。
这一举措,也使得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开始缓解。
此后,台湾当局也逐步放宽了不通邮、不通商、不通航的“三不”政策。
曾任李宗仁将军秘书,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程思远先生,对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贡献表示了高度赞扬,并亲笔题字:“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台儿庄战役其实早在1965年,周总理就提出过将台儿庄战役拍成电影的想法。
那一年,李宗仁自海外重返故土,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准备了一场隆重的欢迎晚宴。
席间,周总理与受邀的知名电影导演成荫亲切交谈,笑言:“我觉得李先生有两件事是可以拍成电影的。一是1938年,他在徐州会战中指挥的台儿庄大捷;二就是今日,李先生的归根之旅,也是值得纪念的时刻。”
台儿庄,坐落于江苏与山东的交界地带,是山东南部的屏障,徐州的门户。
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过,所以自古以来便是南北水上交通的要冲。
台儿庄战略意义非凡,一直都是军事争夺的焦点。
1938年3月16日,日本第二集团军向山东滕县发起攻击。
3月下旬,在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与北路日军在台儿庄周边展开了殊死搏斗。
为加强作战指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受命前往徐州,协助李宗仁共谋战局。
当时周恩来根据党中央的安排,从延安前往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一职。
在白崇禧启程前往徐州之前,他特邀周恩来探讨战略方针。
风雨交加的夜晚,周恩来肩负国共合作的重大责任,驱车赶赴白崇禧处,两人促膝交谈至深夜。
周恩来提出,如今日军集结精锐,企图分而击之,应避其锋芒,灵活机动地应对。
他建议在津浦线南段,由张云逸率领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协同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战术。
这样紧紧牵制住敌人,使其不敢轻易北上支援其他日军。
而在徐州以北地区,则应结合阵地战与运动战,坚守要点,同时打击来援之敌。
如此,方能逐个击破,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白崇禧听后,对周恩来的战略构想大为赞赏。
在后续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白崇禧基本上遵循了周恩来所提出的战略方针。
白崇禧撤离武汉之后,周恩来随即派遣张爱萍,前往面见李宗仁。
力劝其在济南以南至徐州以北的区域,对日军发起抵抗,与之展开一场较量。
张爱萍张爱萍向李宗仁,传达了周恩来的三点看法和建议:
首先,日军虽已攻占济南,看似势如破竹,但骄兵常败,且其孤军深入,隐患重重。
其次,徐州以北的地势颇为有利,尤其是台儿庄周边多山地,对我方作战极为有利。
再者,广西军队战斗力不俗,还有北方八路军在战略层面的协同。若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大战,不仅能给予日军重创,还能提升广西军队在民众及国民党军内部的声望。
张爱萍阐述时,李宗仁陷入深思,直至听完最后一句,他深受触动。
他对周恩来的见解表示高度赞同,并请张爱萍代为转达他对周恩来的由衷敬佩。
周恩来的这番提议,无疑为李宗仁坚定了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决心。
4月3日,李宗仁部署孙连仲部驻守台儿庄,同时调动汤恩伯部,在峄县以北迂回攻击日军侧背。
在台儿庄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且异常惨烈的战役。
这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成功歼灭日军两万多人。
这是全国抗战初期继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的又一重要胜利。
同时,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取得的辉煌战果。
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到:要争取每月取得一次较大的胜利,以提振我军士气,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声援。
周总理则强调,虽然这场战役发生在局部地区,但其深远意义在于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发展。
《血战台儿庄》的诞生而这场战役,也促成了《血战台儿庄》影片的诞生。
《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的剧本,出自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位青年才俊之手。
他们的作品最初发表在《八一电影》杂志上,然而三年间却未引起太多关注。
直到1985年3月,陈敦德在北京偶遇这两位编剧,以3000元购得了剧本。
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随后,他又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力邀著名电影艺术家杨光远执导该片。
杨光远不仅导演功底深厚,摄影技术也同样精湛。
他的作品如《归心似箭》、《花枝俏》、《再生之地》等,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985年5月初,两位编剧带着剧本的第六稿来到了南宁。
起初,剧本聚焦于张自忠将军的事迹。
主要是因为他的事迹戏剧性比较强,而且他没有参与过内战,审查相对容易。
但在陈敦德的提议下,剧本进行了大幅调整,转而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主角。
同时,将原本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转变为纪实性风格。
全面展现了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果,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宏大。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众多游击队,是抗日的中坚力量。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所有爱国军民和力量,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是赢得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关键。
然而,以往的抗日题材电影,多聚焦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的一面。
因此,电影《血战台儿庄》能否秉持公正立场,准确评价国民党爱国官兵在抗战中的贡献,无疑是一项严峻考验。
实际上,在筹备投拍《血战台儿庄》之初,便有人提出质疑:“共产党怎么能去拍国民党抗日的事迹?还展现其胜利场景?我军三大战役都还没拍成电影,怎么能先拍国民党打的仗?”
还有人为这部电影感到担忧:“拍这样的片子,不只是容易亏本,在政治上恐怕也难以通过审核。”
1985年11月1日,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了《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
会上邀请了中宣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以及郑洞国、覃异之等前国民党高级将领。
程思远在会上发言提出:“此片将树立两大形象:一是国民党官兵昔日英勇抗战的形象;二是银幕背后,中国共产党人胸襟宽广、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
实事求是最终,摄制组宣告成立,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特邀了包括烟火师、化妆定型师等在内的22名专业人员加盟。
次年2月,六辆满载摄制器材与物资的汽车,驶向徐州、台儿庄。
五月底,剧组圆满完成了在两地的拍摄任务后,转战至河北怀来县继续外景拍摄。
期间,身居美国的李宗仁之子李幼邻,得悉了大陆正筹拍《血战台儿庄》的消息。
当时,李幼邻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以他父亲为主角的,心中也有许多怀疑:“共产党真的能够客观展现国民党的抗战事迹吗?”
不久,李幼邻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匆匆从美国返回祖国探亲。
飞机一落地,他便急切地对前来接机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陈敦德说:“先别安排宾馆了,直接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的样片吧。”
那时,电影刚刚完成拍摄,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音乐和配音尚未最终合成。
陈敦德先向李幼邻简要介绍了影片的拍摄过程,并递上了剧本。
李幼邻迫不及待地翻阅剧本后,显得异常激动,连声称赞:“这剧本写得真好,实事求是,与历史相符。”
看过剧本后,李幼邻仍觉意犹未尽。
他迫切想要亲眼目睹影片中父亲的形象,以及饰演父亲的演员。
陈敦德在征得国家电影局领导同意后,陪同李幼邻观看了尚未完成音乐剪辑的《血战台儿庄》样片。
影片宏大的场景和悲壮的氛围,深深震撼了李幼邻。
当他看到父亲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指挥若定的画面时,不禁热泪盈眶。
他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对剧组能将父亲的形象呈现于荧屏,表达了由衷的感激。
此外,广西电影制片厂还特意安排了李幼邻与主演邵宏来的会面。
一见面,李幼邻便紧紧握住邵宏来的手,激动地说:“太像了,太像我父亲了!”
邵宏来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广西电影制片厂将台儿庄战役搬上了大银幕。
史诗级影片《血战台儿庄》的制作,无疑是题材上的一大突破。
这一突破,主要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
同时,电影《血战台儿庄》也成为了两岸沟通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顾培星——拍摄《血战台儿庄》展示我党博大胸襟蒋经国看后调整政策两岸公开往来互动
房蕾、张名章——浅析抗日题材影视剧的社会意义-—以《血战台儿庄》为例
司马当——蒋经国:《血战台儿庄》没有给我父亲抹黑
孟红——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奇特效应——蒋经国观后促使拉开两岸公开互动序幕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