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泡水有何功效?能不能长期喝?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变化?

瑞旭来看养护 2025-01-07 21:40:41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中药材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众多中药材中,黄芪以其卓越的补气功效,被誉为“补气圣药”、“补气之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其列为上品,并记载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脏诸不足”。

历代医家对黄芪的药用价值推崇备至,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气虚证候。时至今日,黄芪仍然是中医临床和养生保健中常用的重要药材。

黄芪泡水有何功效?

中医认为,黄芪的主要功效在于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具体来说,黄芪的养生功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补气固表: 这是黄芪最为重要的功效。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百病生。黄芪善于补益脾肺之气,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虚引起的倦怠乏力、气短喘促、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容易感冒等症状。对于体质虚弱、易感冒人群,常服用黄芪以增强抵抗力,预防外邪入侵。正如《本草纲目》记载:“黄芪补气以实表,故能止汗。”

升阳举陷: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若脾气虚弱,则清阳不升,可导致中气下陷,出现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黄芪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此类病症。

利水消肿: 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水肿,如面部浮肿、下肢水肿等。通过补益脾气,增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从而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

托毒生肌: 黄芪还具有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疮疡久溃不敛、伤口不易愈合等病症。通过补气,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营养状况,从而促进疮口愈合。

增强心肌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降低血压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能不能长期喝?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变化?

答案是不建议长期大量饮用。

黄芪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它主要适用于气虚体质的人群,表现为:

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容易感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对于这些人群,适量饮用黄芪泡水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不建议长期大量饮用的原因:

黄芪性温: 黄芪性微温,长期大量饮用容易导致体内阳气过盛,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便秘、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等。

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部分人群服用黄芪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长期大量饮用也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影响体内阴阳平衡: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长期大量补气可能导致阴阳失衡,反而不利于健康。

并非人人适用: 黄芪并非适合所有人,以下人群不宜或慎用:

阴虚内热者: 表现为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等,服用黄芪会加重内热。实热证者: 如发热、口渴、便秘、小便黄赤等,服用黄芪会助长热邪。感冒发热者: 感冒期间不宜服用补益类药物,以免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经期女性: 月经期间一般不建议服用补益类药物,以免影响月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 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身体干瘦结实的人: 也不太适合。如何正确合理服用黄芪?

正确合理服用黄芪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体质、病症、用量、配伍等。

1. 辨证论治,明确适应症:

气虚证: 黄芪最主要的功效是补气,因此最适用于气虚证。气虚的常见表现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容易感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舌淡苔白、脉虚弱等。气虚下陷证: 若气虚导致中气下陷,出现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也可用黄芪升阳举陷。气虚水肿: 若气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如面部浮肿、下肢水肿等,可用黄芪利水消肿。疮疡久溃不敛: 若疮疡久溃不敛、伤口不易愈合,可用黄芪托毒生肌。

2.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用量:

黄芪的剂型有很多种,包括生黄芪、炙黄芪、黄芪片、黄芪颗粒、黄芪注射液等。不同剂型的功效和用法略有不同:

生黄芪: 补气升阳的功效较强,多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证。炙黄芪: 补气固表的功效较强,多用于治疗气虚自汗、容易感冒等。

常用方法及用量:

泡水代茶饮: 将黄芪切片(生黄芪或炙黄芪均可),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一般建议每次用量为5-10克,不宜过量。煎汤药: 将黄芪与其他中药配伍煎煮成汤药,具体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处方而定。煲汤或煮粥: 将黄芪与其他食材(如鸡肉、排骨、大米等)一同煲汤或煮粥,可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用量可根据个人需要酌情增减。

3. 注意配伍禁忌:

黄芪与其他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例如:

不宜与藜芦同用: 中药配伍中有“十八反”,其中就包括“藜芦反黄芪”。不宜与某些西药同用: 如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与黄芪同用可能增强其药效,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黄芪期间,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正确合理服用黄芪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体质、病症、药物配伍等因素。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确定合适的剂型、用量和服用方法。切勿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0 阅读:18
瑞旭来看养护

瑞旭来看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