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重游记

鹰瞳的世界 2024-12-02 08:14:35

江浙一带有很多水乡古镇。所谓古镇,就是明清时代留下的一些民居、大院构成的街镇。

由于近些年的发展,很多老建筑都被拆除了。那些没有被拆的就成了古董了。南浔是江南古镇中古旧建筑保存较好,大院名宅更有特色的一个。

南浔古镇▲

南浔镇位于太湖南岸,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

仅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80多名。南浔还有保存完整号称“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

桥眼看景▲

孙中山(1866~1925)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熙熙攘攘的古镇▲

三年前我们一行人再次出行南浔古镇。住的酒店里古镇很近,早餐后,我们很早就来到了景点。

我们首先来到了刘氏梯号。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官方名称叫崇德堂,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刘梯青(1876~1950),禀贡生,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

刘氏梯号内景▲

刘梯青不仅是文物收藏家,也是实业家。

在上海、杭州等地拥有不少房地产,据民国17年4月出版的《上海总商会会员录》排列的当时最具规模的16家房地产大户,其中他与刘承干(1881~1963)、刘湖涵(1891~1948)皆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他还与庞赞臣等人集资28万两,于民国16年在余杭塘栖创办崇裕丝厂,当时有职工1340人,引进意大利式5绪坐缫丝机492台及日本先进技术设备,年产白厂丝40余吨,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为当时浙江乃至全国一流的大型缫丝厂(解放后,该厂更名杭州新华丝厂)

刘氏梯号▲

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宅后曾辟一草地为网球场,边上一角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鸣钟,远近都能听见它的钟声。

刘镛三子刘安的宅子▲

徽派的马头墙和石库门内却有欧洲洛可可风格之券顶。

南浔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气度可见一斑。崇德堂宅后义仓河对岸拓地二十亩,种树栽花,叠石为山,坡植白皮松,蓄水栽荷,且有楼、亭、阁、榭和欧式小洋房。因刘梯青“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存故迹之心”,沿承三百年前“小桃源”之意,故取名“留园”,也取“留”与“刘”同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园一部分赠予外甥徐氏,故称“徐家花园”,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仅存荷池。

刘氏梯号内院▲

出了刘氏梯号,沿河来到一座道观——广惠宫。

广惠宫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1321~1367)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所一又称张王庙。广惠宫历经沧桑,曾三毁三建。现在看到的广惠宫为2003年重建。如今在广惠宫内将看到初建广惠宫时供奉的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等。广惠宫所题的字不多,但都出自名人,主殿匾额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1254~1322)题书,照壁上的“道”为书圣王羲之(303~361)所书。

广惠宫俗称张王庙▲

广惠宫前有一座桥,因为在广惠宫大门前,故称广惠桥。

此桥为单孔石拱。始建年代已失考,同治五年(1866)重建。广惠桥前有,一对精工雕刻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原来并不是广惠宫之物,中国庙宇山门口,一般是不放石狮子的。广惠宫属于道教,更没有狮子守门的例子。同治4年,南浔即有仿上海设立丝公所,为南浔最大的丝行业组织。

丝业会馆旧址▲

光绪28年(1902),购地建造丝业会馆,就在此桥东侧。

丝业会馆规模宏大,费银八万余元。为扩大气派,于是造石狮子镇大门,并请青田石工设计凿制。狮子分雌雄两座,雄狮子怀中有一幼狮,稚态可掬,栩栩如生;雄狮子中有一缕空绣球。这对石狮子宛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特别是又狮口中皆有一石珠可转动,但不能取出。据南浔丝业界老人说,青田老石工祖孙三代化了三年时间才完成的。但是这对石狮子雕成以后,南浔己光复。因此,只好改变了丝业会馆的大门设计,把石狮子移放在广惠宫前保存至今。

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

丝业会馆原名南浔丝业所,清同治四年(1865)春,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禀请藩司蒋(益澧)批准设立。

南浔丝业所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利益为宗旨,为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广惠宫附近购地建屋三楹为办公之用。落成于民国元年,耗银8万余元,由每包出口丝中捐资所得。民国5年,丝业公所改称丝业公会,又叫丝业会馆。丝业会馆的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书写的SILKGUILD横额。每年四月在此开蚕王会,镇上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祈祷蚕事茂盛。大厅南北侧建有西式洋房两间,作为丝业小学办公室。丝业会馆前埭建筑在建国初烧毁,其他建筑均保护良好。

南浔丝业所▲

丝业会馆南面又有一座桥——洪济桥,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桥为单孔石拱桥,上下各有踏步33级。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15日,日军攻占江苏平望镇,国民党军为阻日军水路进攻湖州,于11月l4日夜炸桥未毁。后修复,俗名新桥。与广惠桥、通津桥被誉为“南浔三古桥”之一。

洪济桥▲

若干年前到过南浔,看了张石铭故居(中西合璧,极美)、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倒是没有参观张静江故居。

现在想想颇奇怪,按理说张静江故居应该是我来南浔的首选,首次来南浔却被我忽视,实在说不过去。好在,这次到南浔,补看了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

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荷花池。厅堂门楣上面的雕花为门雕,全部用方砖雕刻,其“有容乃大”四字系周梦坡所书。

一进有一厅五室▲

张家原籍安徽休宁,清康熙年间移居南浔。

张静江祖父张颂贤靠经营丝绸和盐业致富,成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静江可谓民国史上的奇人,他虽瘦弱、近视、跛脚,却“眇能视,跛能履”,能量极大。这种看似弱不禁风、一推就倒的人,生命力不可低估。他和孙中山、蒋介石的关系都非比寻常。晚年淡出政界,1950年客死美国。

张静江先生▲

张静江故居大厅悬挂一副孙中山赠张静江的对联: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联语改自贯休的诗句。张静江和元配生了“五朵金花”,画家张荔英是四女儿。张荔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加坡开着一部Morris Minor 1000红色轿车,四处写生。当年女性开轿车非常惹人注意。她是众人仰慕的艺术家,身材娇小,却风姿绰约,有着迷人的魅力。她还把她的红色轿车画进了《船与老店屋》(作于1960年)的右下角。画中轿车车顶大红,车身粉红,双色轿车,确实夺目。

张静江故居近景▲

张静江故居附近有洪济桥,明万历年间《湖州府志》已有此桥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

广惠桥,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两次整修。通津桥,系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宋代,清代三次整修。

广惠桥▲

上述南浔三座古桥中通津桥最高大,通津桥位于南浔十字港边,“通津”即四通八达之津渡。

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当时通津桥头丝行盛行。该桥建于宋代,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为南浔众桥之首。

通津桥▲

插说一句,我对古桥有一种痴迷。

曾到过苏州、甪直、绍兴、朱家角、金泽等地寻访古桥,见了古桥,心生欢喜。看了三桥,也到了午饭时间。南浔状元楼的双交面(又称双浇面)很有名,到南浔是一定要吃上一碗的,别以为状元楼是什么高大上的楼宇,它只是一间简陋的平瓦房,大概二十平米,四五张方桌,生意极好。我们那天运气好,还有两个位置,不需要等候。热乎乎的一大碗双交面(爆鱼和酥肉)下肚,精神又来了。

南浔状元楼▲

张氏建筑群附近就是百间楼。

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1510~595)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

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

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

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河西岸在上世纪40年代遭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损毁严重,虽经修整,但己失昔日风采。尽管如此,百间楼依然是国内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

百间楼是沿河居民群落▲

南浔史馆原为南浔商会旧址,始建于1926年,为三进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前进为五开间门厅、二进为会议大厅,柱高屋陡,气势恢宏。三进为中式木结构二层楼房、木质廊柱花窗、古朴典雅。在会议大厅前的庭院中,栽有两株广玉兰,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镇史馆全景馆综合概括了南浔从南宋淳佑末年(1252),建镇以来700多年中江南名镇南浔的历史变迁,从历史角度来叙述南浔地理位置、区域划分的变化,名人、文人荟萃。现在整个南浔史馆分为“辑里丝展厅”、“四象,八牛”图片展、“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示厅”和“江南丝竹馆”四部分组成。

南浔史馆▲

从南浔史馆出来,我们来到了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求恕里▲

求恕里现陈列着刘旭沧(1913~1966)作品摄影展。

刘旭沧原名刘承东,中国近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曾担任上海摄影协会主席,他是刘承干的九弟,两人相差32岁。一个长衫马褂,以收藏古董成名;一个西装革履,钻研摄影成名。兄弟俩各有所成,被人戏称是刘家的“中西合璧”。求恕里的甬道尽头有一花园别墅。园内有花草树木及太湖石作为点缀,别墅的主建筑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堂楼。二楼是卧室,打开朝南的窗,既可观园内的景色,又可以远望刘家的小莲庄和藏书楼,在上面还有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密室阁楼。 

刘旭沧作品摄影展▲

南浔镇南西街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园子——懿德堂。

懿德堂现在称为张石铭旧居,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150间,其风格奇特、结构恢宏,工艺精湛,尤其是众多精美生动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刻花等,号称江南第一巨宅。进口原装的法国玻璃至今通明透亮,一尘不染。而那些沾满尘埃的玻璃则后来补配上去的。据说,这种不用擦拭的玻璃的制造方法已经失传了。

懿德堂▲

张石铭(1871~1927),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1817~1892)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

张石铭在分家后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1844~1927)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懿德堂北侧原为顾氏旧宅。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装饰雅致,花窗、门廊和砖雕、石雕古朴逼真。

懿德堂简介▲

南侧原为董说旧宅,后经张氏扩建而成。

进门即为内厅(轿厅),厅后两侧有小天井,有腰门与后进相通。二进正面为大厅,厅后为堂楼(女厅)。后进天井中有一形似苍鹰的英德石,名“鹰石”,乃罕见珍品。

懿德堂客厅▲

旧居以前后划分,从第三进开始,内厅两侧的漏明廊窗为木刻芭蕉叶,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故亦称“芭蕉厅”。

楼窗镶嵌菱形蓝色玻璃刻花,花式为四时花卉果品,晶莹高雅,属当时中西文化结合的贵重装饰品。第四、第五进有不少外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的风格。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化妆间、更衣室的豪华舞厅,地砖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砖瓦砌筑。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广玉兰,现已有两百多年树龄,叶大密茂。 

游人参观▲

南浔以园林和藏书楼闻名天下,小莲庄和嘉业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碧水环绕,园内绿木深深,不染一点俗尘,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位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意境,内有御赐牌坊、匾额、碑廊、家庙、净香诗窟、叔苹奖学金成就展览馆等景点。 

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

嘉业堂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其园林造法和小莲庄异曲同工,而园内的藏书楼则闻名天下。

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1825~1889)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1906~1967)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刘承干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刘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

嘉业堂藏书楼▲

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

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1933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下几种,藏书残缺严重。1951年11月,刘承干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 

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

这里的刘镛并不是清朝著名人物刘墉(1720~1805)。

刘镛,字贯经,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东家”。祖籍上虞,清康熙初,远祖刘尚迁居吴兴(今湖州)南浔,在大桥湾泰安桥下设小铜匠铺。刘镛初在一家绵绸庄为学徒,后到邱启昌丝经行当伙计。曾与邢赓星合资创办正茂和恒顺丝经行。发迹后,独自经营蚕丝生意。经销淮盐,在扬州设盐务总管理处,为全国的大盐商。还在上海投资大达轮埠。先后在上海、杭州、青岛、汉口、常熟等地经营房地产;在南通创建通州垦牧公司。

藏书楼内景▲

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说法。

《吴兴农村经济》云:“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指。

南浔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南浔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小家碧玉的感觉。

这里的前人勤劳致富,致富不忘读书,使小镇在浓重的商业气氛中融进了文化的底蕴。有了财富,有了文化,家业可以兴旺,小镇可以发展。

《夜泊南浔》明代 文徵明

春寒漠漠拥重裘,灯火南浔夜泊舟。

风势北来疑雨至,波光南望接天流。

百年云水原无定,一笑江湖本浪游。

赖是故人同旅宿,清樽相对散牢愁。

0 阅读:0
鹰瞳的世界

鹰瞳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