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安静的课桌成为奢望,一个家庭不得不为孩子的安全背水一战。过去三年,杭州某和小学三年级学生C同学的校园生活被暴力切割成碎片,校方提出的“转班”“换老师”方案始终未能阻止伤害延续。某医疗机构近期复诊报告显示,C同学持续心理应激反应症状已影响社会功能,医生的一纸诊断——“必须隔离应激源”,将家长逼至墙角:转学,成了孩子免于恐惧的最后选择。
一、暴力与处理争议交织的三年C同学在杭州市某和小学的三年校园生活,是一段被暴力与校方的措施反复切割的时光。2025年3月20日中午,当Z同学与班级其他同学在教室争执并乱扔学习用品时,美术老师和一名陪读家长试图控制局面,但Z同学突然挣脱束缚,冲向毫无防备的C同学,对其进行激烈肢体接触。C同学当场头痛欲裂、恶心呕吐,校医却误诊为“感冒”,班主任致电家长时隐瞒殴打事实,未明确告知孩子后脑勺遭受创伤,仅称“孩子身体不适”。直到家长赶到学校,才得知真相。送医后检查发现存在头部不适,当晚孩子惊恐发作、彻夜难眠,需家长贴身安抚。后续复查时,医生写下“出现应激性健康问题,需立即隔离应激源”的诊断,作为一个还在小学的孩子,这样的情绪状态早已越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
这一场景是三年暴力的缩影,类似的事让孩子早已麻木。从一年级被邻班和高年级学生无故遭遇不当身体接触,到二年级多次遭受身体伤害和肢体冲突,C同学的医疗记录叠成厚厚一沓。家长保存的病历中,明确标注“头部外伤”。而校方对此的回应始终如一:约谈施暴者家长、家长代表与校长会谈,然而多次谈话得到的结果只是更换班级或老师,C同学家长表示:“施暴者仍在校园,孩子走到哪个班级都可能被继续伤害。”他们的转校申请连同C同学的想法,被搁置了一次又一次。
二、校方“治标方案”与家长绝望抗争面对持续三年的霸凌,某和小学的解决方案始终是“转移受害者”“转移矛盾”。二年级老师处理问题时常常弱化他人责任,反而放大C同学的问题,原因却仅仅是主观臆断的C同学练体育力气大;三年级则要求C同学转班或更换老师,要不然就是反反复复的家长谈话和区别化对待。校方和老师给出的承诺在3月20日事件中执行效果显而易见——教师和陪读家长都在场的情况下却未能阻止暴力发生,如果连两位成年人都无法阻拦孩子之间的暴力,那么心理受到伤害的孩子又该向谁寻求帮助呢?
最具争议的是校方对“集体霸凌”的纵容。2024年11月7日,多位班委强行拖拽还在厕所未洗手的C同学,要求排队去教室上音乐课,班主任了解事情经过后,要求他在全班面前朗读自我要求书进行检讨,挨个请同学签字认可。并且,其中一固定条例存在引导性“班委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在C同学所面对的恶意中,倘若规则被利用为命令,又是谁对谁错呢?这场检讨让C同学被彻底孤立。班级流言演变为年级范围内的排斥,其他学生见到他便躲闪,甚至传言“他很坏”。家长提供的《自我要求书》原件上,稚嫩的一排排签字带来的压力,割碎了孩子对校园的最后一丝信任。
C同学事件撕开了校园霸凌治理的溃烂伤口。家长提供的沟通记录、及校方书面回复,共同拼出一幅系统失灵的图景:校医将头部受伤误诊为感冒,暴露应急救治培训缺失;班主任隐瞒殴打事实,反映教师责任意识薄弱;校领导三年约谈施暴者家长数次却无实质行动,印证欺凌防控机制形同虚设。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规规定,学校应建立欺凌防控机制,但C同学的遭遇证明:当法律条文遭遇现有管理机制的潜规则时,受害者的安全便被牺牲。2024年1月15日事件中,Z同学故意撞击C同学致其撞桌受伤,但是作为C同学的家长只能签下和解协议,作为受害者,却没有办法据理力争到底。
“转回本部学校是他能活下去的唯一选择。”C同学家长整日整夜地为此奔波费心,医疗诊断也印证了这一诉求的紧迫性:后续复查记录显示,C同学出现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持续睡眠困扰、自诉感到害怕恐慌。倘若继续暴露在压力源中,将导致症状不可逆恶化,因此C同学现下只能请假在家进行治愈,作为祖国的花朵,却在本应该天真无邪的年纪缩进自己小小的躯壳。情绪的自我调节是作为外人的我们所无法干涉的,旁观者的我们,能够给他带来帮助与希望的只有转学诉求的兑现。
然而,转学之路被无望的高墙阻隔,学校在此之前鲜有这样的例子。可作为家长,他们
的期待并不是刻意为难,他们只求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应有的年纪享受应有的无忧无虑,给孩子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结语:安全是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个因“自我检讨”被孤立的男孩,如今最大的愿望是“换个学校,安心读书”。家长在最后一次沟通中写道:“我们抗争三年,只为给孩子争一张免于恐惧的课桌。”
转学或许能终结C同学的噩梦,但若校园安全机制继续沉睡,若教育者仍将霸凌视为“成长的代价”,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个孩子面临身心健康风险?谁又能为千万个“C同学”筑起真正的庇护所?当教育者将“管理便利”置于学生安全之上,当“息事宁人”成为应对暴力的标准答案,当一张课桌的宁静需要以学生的安全为代价,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每一双敢于正视伤疤的眼睛里。
(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