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那可是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故事呢,而且其中有好多故事精彩得简直没法说。后来呢,人们就根据这些丰富多样的故事,总结归纳出了特别有名的“五大毒计”哟。
以下这五个毒计,那是一个赛一个地难以防范呢。就说其中排在最后的那一个吧,真的是厉害得很,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那种极为罕见、很少出现的“不世出之毒计”哦。你都想不到它能有多狠,狠起来的时候居然连自己都不放过,都能下得去手去“杀”呢,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那么这所谓“五大毒计”的故事到底精彩到何种程度呢?居然能出现施展这些毒计的人最后把自己都给害死了的情况。
严世蕃之“谋害皇帝”
接下来要说到的是明朝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那就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严嵩呢,身为父亲,和儿子严世蕃这一对父子俩,在当时那个年代,那可是声名狼藉,名声坏到了极点呢。而且,就算把他们放在咱们国家漫长的整个古代历史当中去看,这父子二人那也是相当出名的恶人,恶名远扬呢。
有这么两个人,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权力那可是相当大的。按说有了权力,就应该好好为大家做事才对,可他们却完全不是这样。这两人,经常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做各种坏事,肆意妄为,给很多人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和伤害呢。
严嵩此人啊,手中握有不小的权力,可他却把这权力用在了歪道上。他凭借着自己所拥有的权力,陷害了诸多的忠臣良将。这些忠臣良将一心为国为民,没曾想却遭了严嵩的毒手。并且呢,严嵩还特别贪婪,经常干贪污受贿的勾当。这还不算完,就连本应发放给军队的军饷,他都敢明目张胆地占为己有,全然不顾军队的需求以及国家的安危。
严嵩通过一系列作为,致使大明的军费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短缺情况。要知道,军费对于一个国家的边防安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明军费不足后呢,就产生了一系列糟糕的连锁反应。在北方塞外,那些游牧民族看到大明在军事防御上因为军费问题有了诸多掣肘之处,便愈发频繁且变本加厉地对大明边境展开骚扰,其态势是越来越强烈了。与此同时,在南方沿海地区,原本就时有侵扰的倭寇,也察觉到了大明海防方面因军费不足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于是他们的活动也越发猖獗起来,给沿海百姓的生活以及大明沿海地区的安宁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大家都知道啊,这严世蕃呢,和他老爹严嵩相比,那可是只强不弱呢,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嘛,这严世蕃在某些方面还真是把他爹的那些特点给发挥得更厉害了呢。
在当时,严世蕃可是臭名远扬啊。他常常干着陷害良家妇女的缺德事儿,其行径简直令人发指。而且,他的生活那叫一个奢靡无度,各种挥霍享受,极尽奢华之能事。普通百姓们看到他这般模样,心里都愤恨不已,甚至好多人都气到想当场就在大街上把他给活活打死,可见百姓对他的厌恶到了何种程度啊。
要知道,严世蕃可是被视作“明奸”的存在。这所谓的“明奸”,意思就是他有着极为恶劣的行径,竟然妄图联合日本倭寇,企图以此来搞垮大明王朝呢,其用心实在是险恶至极。
后来,大臣们接二连三地对那父子二人进行举报。在大臣们持续不断地检举揭发之下,嘉靖帝终于采取了行动,下令把这一对早就臭名远扬的父子给抓起来了。只是呢,这个时候还没有确定给他们定下什么样的罪名。
严世蕃为了保全自己,想出了一条极为阴狠的诡计。怎么个阴狠法呢?就是对外放话,宣称沈炼和杨继盛这两位忠臣,实际上是被他给害死的。
严世蕃心里琢磨着,眼下既然还没给自己定下什么罪名呢,那不如先下手为强,主动给自己找一个相对较轻的罪名。为啥说这个罪名算是轻的?这是因为啊,杨沈二人实际上并不是被严世蕃给害死的,真正导致他们遭遇不幸的是嘉靖帝。
严世蕃这么一说之后,果不其然,就有人动了要把这件事情告知皇帝的心思。
话说当时,严世蕃施展出了他的诡计,本想着能依此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然而,他这诡计最终并没有得逞。为啥呢?原来是当时那位声名赫赫的名臣徐阶,凭借着自己的睿智和洞察力,一下子就识破了严世蕃所设下的这个诡计,让严世蕃的阴谋没能如愿实施。
这么来讲吧,要是嘉靖帝打算给严世蕃定下陷害忠良这样的罪名,那可就等同于把一件事儿给挑明喽,啥事儿呢?就是实际上是嘉靖帝他自己把忠良给陷害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旦给严世蕃定了这个罪名,那就意味着嘉靖帝得先承认是自己做错了,而且还得为那两位被冤枉的忠臣去平反呢。
要知道,那皇帝可是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看重自己的面子呢。像陷害忠臣良将这种事儿,他怎么可能会承认。所以呢,“陷害忠臣良将”这样的罪名,嘉靖皇帝那是绝对不会批准的。如此一来,严世蕃他们也就肯定没办法从牢里出来啦。
在当时那个时期,多亏了徐阶全力以赴地去做相关工作呢。他经过一番努力,最终成功找出了严世蕃所犯下的诸多罪名。要知道,严世蕃可是个臭名远扬的大奸臣呐,他做了那么多坏事,给国家、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最后呢,这个大奸臣被判处斩首之刑,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可即便如此,还是感觉就这么让他死了,实在是太便宜他了呢,毕竟他犯下的罪孽那可真是太重太重啦。
管仲之“齐纨鲁缟”
接下来要说到的第二位主人公呢,是来自齐国的管仲,这人可相当有名呢。正是在管仲精心的管理运作之下,齐桓公得以成功地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位置哦。
在走向称霸的这条道路上,情况很是不幸,孔子所出生的鲁国沦为了牺牲品。
在齐国怀揣着称霸天下的野心之时,其邻国鲁国却变成了齐国前进路上一块极为碍事的绊脚石。为啥这么说呢?原来是鲁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太关键啦,它恰恰就位于齐国向西出行的必经路口之上呢,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齐国对外扩张称霸的步伐。
在当时那个时候,齐国的国力其实还没有达到特别强大的程度哦。而鲁国呢,也并非是那种很弱小、不堪一击的国家。所以呢,齐国要是妄图凭借着双方军队直接正面交锋、硬碰硬的方式去把鲁国给灭掉,这可就太难啦,差不多就像是去踢一块坚硬无比的钢板似的呢。要知道,要是灭不掉鲁国的话,齐国自己还很有可能会被别的国家趁着这个机会来占便宜、趁人之危呢。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在思考多种办法之后,最终管仲提出了“商战”这一策略。
简单来讲,其策略就是先通过发动贸易战的方式去拖垮鲁国,等鲁国被拖得疲惫不堪、出现衰败迹象的时候呢,再趁机对它发起致命一击,彻底将其拿下。那么,这里所说的贸易战具体又该怎么去实施开展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鲁国境内有一种缟布特别盛产。后来呢,管仲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道:“所有人都得穿那种用鲁国所产缟布制作出来的衣服。”
在同一时期,管仲采取了一项特别的举措,那就是禁止本国百姓去生产一种叫做缟布的布料。不仅如此,他还做出了另一个安排,那就是大规模地从鲁国那里进行缟布的采购活动。
鲁国的君王注意到缟布的市场一下子变得极为庞大,这在他看来可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于是呢,这位君王就下达了命令,让全国绝大多数的百姓都停下手中其他的活计,纷纷去从事缟布的生产工作。这么一安排,结果就导致整个鲁国基本上没剩下多少人还在继续种地了。
时间过去了一年多,这时候管仲突然下达了一道禁令,明确禁止从鲁国购买缟布。这禁令一出,可把鲁国给弄得不知所措了。鲁国的人回头去查看自家仓库的情况,这一看可不得了,只见仓库里堆满了缟布,可粮食呢,竟然连半袋都没有啊。
在齐国,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百姓们都不再生产缟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背后是有管仲的谋划。百姓们不生产缟布后,都纷纷去从事种地的农事活动了。而这个时候呢,管仲瞅准了时机,开始向鲁国大力推销起齐国自己生产的粮食来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齐国那边给出的粮食价格相当高,可鲁国即便面对这样的高价,也没办法,毕竟百姓得吃饭。于是呢,鲁国就只能咬着牙,以很高的价钱从齐国购买粮食。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鲁国在这方面的开支太大了,渐渐就把自己的家底儿给掏空了,变得越来越穷。而齐国呢,通过卖粮食可是赚得盆满钵满,越来越富。这么一来,两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鲁国穷得叮当响,齐国却富得流油。到了最后,鲁国因为自身实力被极大削弱,穷得已经没什么抵抗能力了,所以就很轻易、很从容地被齐国给灭掉了。
那为什么鲁国不选择从周边的其他国家去购买粮食呢?原因是这样的,周边的那些国家,全都是些小国,它们自身的粮食产量都很有限,连本国百姓的口粮都难以满足,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又哪有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售卖,所以鲁国也就没办法从它们那儿买到粮食啦。
管仲真的称得上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大师,他所使出的这一计谋着实是非常高明呢!不得不说,那可真不是一般的计策,其厉害程度让人惊叹不已,确实厉害到可以用“高”来形容。
荀彧之“挑拨离间”
接下来要说到的第三个人物,那可是曹操身边极为重要的存在,堪称是曹操的“张良”呢,这个人就是在曹操帐下非常出名的谋士荀彧啦。
曹操把天子挟持之后,其实依然碰到了不少棘手的难题呢。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就是得想办法去解决袁术、刘备、吕布这三个人,怎么把他们给除掉,这可让曹操挺头疼的,成了他在当时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那个时候,袁术的势力相当强大,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呢。而刘备和吕布呢,他们俩暂时结成了合作的关系,这两人联合起来的势力那也是不容小觑的。不过呢,有个叫荀彧的人可真是厉害,他仅仅稍微用了点儿计谋,就把袁术、刘备和吕布这三个人弄得互相看不顺眼啦,彼此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咯。
曹操一伙先是写了一封密信,然后把它送到了袁术那边。信上写着这样的内容:“用不了几天的时间,刘备就会带着人前来攻打你了,你可得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就在这个时候,刘备那边接到了来自皇帝的诏书。这诏书里面明确提出要求,让刘备即刻出兵,前去消灭袁术,好为国家承担责任,化解忧患,尽一份力。
你瞧,这事儿明摆着就是曹操下达的命令。可刘备能有啥办法呢?要知道,人家刘皇叔那可是对汉室忠心耿耿的。他一直都把对汉室的忠诚看得极为重要,在他心里,这份忠诚是绝不能违背的。所以呢,哪怕面对曹操的这个命令,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那种出尔反尔的人,刘备肯定是会出兵的。
就这样,刘备最终还是同袁术之间爆发了冲突,双方展开了争斗。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备和袁术算是正式打起来了,局势也就此进入到了双方兵戎相见的阶段呢。
当然啦,这仅仅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情况哦。荀彧所设的这条毒计,其真正厉害之处就在于,荀彧实际上并没有给吕布下达什么明确的指令。可你别小瞧了这一点,要知道吕布在整个这一毒计当中可是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呢,虽然荀彧没对他下令,但整个毒计的展开和成效,可都和吕布紧密相关。
话说那时候啊,刘备正跟袁术打得火热呢,双方你来我往,战斗进行得挺激烈,刘备全身心都投入到这场和袁术的争斗当中啦。可谁能想到啊,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吕布瞅准了机会,趁着刘备没防备,一下子就把刘备的老窝给端了,也就是给偷走啦,这可真是让刘备始料未及。
要知道啊,荀彧心里那是明明白白的。刘备跟吕布呢,表面上看着是在合作,可实际上啊,这两人心里都各自打着小算盘呢,老是惦记着去掏对方的老窝。就这么个情况,荀彧心里很清楚,以吕布的行事做派,那肯定是会在背后给刘备来一下子的,说不定就朝着刘备的后腰子狠狠捅上一刀咯。
就这样,出现了刘、袁、吕这三方彼此谁都瞧不上谁的情况。他们不但不选择联手合作,反而还在互相消耗彼此的力量呢。这么一来,可着实是让曹操所承受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晏子之“两桃杀三人”
下面要说到的这位,在齐国的历史上那可是相当有名的一位政治家,他就是晏子。晏子这个人可不得了呢,他成功地帮助齐景公把三个不太好下手去杀的人给除掉了。
据说在当时,有这样三个人,他们堪称勇士。怎么个勇法呢?据说,他们厉害到都能够不用任何武器,就敢和老虎进行一对一的搏斗呢,这份胆量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有这么三位勇士,他们的本领那可真是相当高强啊。而且呢,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立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或许是因为自身本领强又立了不少功劳吧,这三人平日里的行事作风就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起来了。就说见到上级晏子的时候吧,按常理那是得行礼的,可他们呢,竟然连最基本的行礼都不做,实在是太过分了。
晏子看到当时的那种情形后,心里十分不满。他觉得那三个人实在是太嚣张了,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就向齐景公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把这三个人给除掉。晏子心里很担忧,他想着要是任由这三个人继续这么张狂下去,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儿,甚至有可能把齐景公给杀害了呢。
齐景公讲道,他其实也曾琢磨过要把这三个人给除掉。只是呢,这三人的武功相当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哪怕在半夜这种对方可能疏于防备的时候去进行刺杀行动,都不敢保证一定能够成功呢。
晏子看到当时的情形后,便开口说道:“为什么非要采取那种直接对抗、以强硬对强硬的方式呢?其实,要是能让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争斗、相互残杀,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办法吗?”
齐景公听到了一个特别的妙计,那到底是什么妙计呢?其实,就是送两个人两个桃罢了,对于这样的“妙计”,齐景公自然是很有兴趣地在那儿认真听着啦。
齐景公对某些事情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按照要求或者别人所建议的那样去做了呢。
有这样一件事儿,三位勇士呢,收到了仅仅两个桃,这可就把他们给难住啦。为啥呢?因为这桃就只有两个,要分给三个人,这可怎么分才好呢?不管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什么样的分法,总归是会有一个人觉得不太公平,毕竟这桃的数量摆在那儿,没法做到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地拿到一样多或者觉得分配得很合理呢。
就这样,这三个人展开了一场争功的较量。他们彼此之间互不相让,每个人心里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所立的功劳才是最大的,都坚信应该由自己独自享用那一个桃子,谁也不肯做出丝毫让步。
事情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呢,他们每个人都想着要独自吃掉一个桃子,可这显然是没办法做到的,根本就行不通嘛。
然而,他们并没有去争抢,反而是彼此间相互谦让起来。其中一人说道:“我的功劳和你比起来那可差远了,怎么能好意思去抢你的桃子呢?”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说完这番话之后,这人竟然就自尽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几位勇士,其中率先拿到两个桃子的那几位,最后竟然都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而剩下的那一位呢,可能是觉得在这样的情形下实在有些难为情吧,于是也跟着自尽了。
仅仅靠着两个桃子,居然就能够不费什么力气地除掉三个大患,这可真是一条厉害的计策。而这条计策最为关键的地方呢,就在于晏子特别敏锐地抓住了“人性”这一方面。他深知人性中的一些特点,并且巧妙地利用了起来,从而使得两个桃子发挥出了如此巨大的作用,轻松达成了除掉三个大患的目的。
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意思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呢,人与人之间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种能够一直保持着纯粹朋友般的状态不变的。往往是利益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当围绕着某方面利益有契合点的时候,彼此可能会走得很近,表现得像朋友一样合作或者相处;而一旦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看似朋友的关系可能也就随之改变了。所以总体来讲呢,从这句话所传达的理念来看,在诸多现实情境当中,利益因素的影响常常是比较突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导彼此之间关系的走向,而那种永恒不变的纯粹朋友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难以长久维系的哦。
你瞧啊,当实实在在的利益就明晃晃地摆在眼前的时候,那些平日里口口声声说着的所谓朋友情,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可笑了,简直就像是最不靠谱的谎言一样呢。其实就是说,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朋友情谊,瞬间就变得脆弱无比,原形毕露,成了那不值一提的幌子啦。
姜维之“一计害三贤”
确实如此,在三国时期,有那么一位堪称狠人的角色,而这位狠人最终竟然把自己都给害死了,他呢,就是三国末期大名鼎鼎的名将姜维啦。
“一计害三贤”,大家可能会好奇,这里面除了已知的一人外,另外两人究竟是谁呢?其实啊,这另外两人就是邓艾和钟会。
姜维无疑是蜀汉极为忠诚的一位将领,他的能力也是相当不错的呢。想当年,姜维在蜀汉的阵营当中,那可是尽心尽力,凭借着自身的本领为蜀汉贡献着力量。可即便有姜维这样的忠勇之士,让人觉得特别可惜的是,蜀汉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便随着刘禅一同去到了曹魏那一方。
当年在灭蜀之战中担任主将之一的钟会,十分欣赏姜维的能力。基于这份欣赏,钟会把姜维招揽到了自己的营帐之下,而且还将自己军队的管理事宜交给姜维负责,如此一来,便给姜维创造了可利用的机会。
姜维尽管已然投降了魏国,可在他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要重新振兴蜀汉啊。他虽身处魏营,可那复兴蜀汉的念头就如同火焰一般,一直在心头熊熊燃烧,从未熄灭过,时刻都盼着能有机会再次让蜀汉崛起呢。
姜维察觉到钟会和邓艾之间存在矛盾,而后就常常在其中进行挑拨离间的举动。在姜维这样一番操作之后,钟会便找机会诬陷邓艾,声称邓艾企图造反。
最终,邓艾落到了被抓走的境地,而负责押送他的人是钟会以及姜维。
姜维心里的想法颇为单纯直接,那就是打算凭借自身所掌控的兵力,去将邓艾以及其麾下的那些曹魏将领们通通除掉。
有那么一种方法,乍一听还挺不错的呢。可谁能想到,运气实在太差了,竟然被人给瞧出了其中的门道,一下子就给识破啦。就因为这样,钟会和姜维这两个人呢,率先遭遇了不幸,被人给杀害了。
邓艾在行事过程中,曾一度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不过好在中途有人出手相救,这才暂时脱离了生死危机。然而,好景不长,即便有过这样一次被救的经历,可在之后没过多久的时间里,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厄运,受到了种种牵连,落得个凄惨死去的下场。
大家知道姜维的“一计害三贤”吧。姜维想出的这个计谋,原本的设想那是相当不错的呢,想着凭借此计能达成一些重要的目的。可没想到的是,这计谋最终还是被人家给识破啦,没能按照姜维预想的那样顺利实施下去。
还好的是,灭亡蜀汉的那两位主要将领,也就是钟会和邓艾,他们最后都身亡了。要知道,这两人的能力那可是相当厉害,一点儿都不比姜维逊色呢。这么看来,蜀汉这边虽然失去了姜维,但对方也没了钟会和邓艾,相当于用一个姜维换了他们俩,这么算下来,倒也不算是吃亏的啦。
蜀汉终究是再也没办法实现复兴了,为啥这么说呢?主要就是因为有刘禅这么一位君主。大家都知道那个“乐不思蜀”的典故吧,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带到了洛阳,司马昭故意安排了一场蜀地的歌舞表演来试探他,结果刘禅不仅没有表现出对蜀汉的思念之情,还乐呵呵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呢。就从他这样的表现来看,蜀汉交到他手上,又怎么可能再次复兴起来,所以说蜀汉也就彻底没了复兴的希望喽。
上面所讲的这些就是我国古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五大毒计”啦,不得不说,这些毒计真的是让人难以防备呢,稍不留意就可能着了道,真的是防不胜防!
要知道,那些所提到的毒计,其中绝大部分都能算得上是成功实施的例子呢。可即便如此,也必须得讲啊,这些毒计那可真的是给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害了不少人,危害程度真的很深呐,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感叹其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