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莱一直都被称为“阿根廷特朗普”,行事作风没有章法,竞选的时候,天天骂中国,什么“刺客”“威胁”之类的狠话都说过,一度还扬言要跟中国“断交”。
但是上任后不到半年,米莱就走完了从与中国“断交”到向中国“主动靠拢”这条路。
米莱究竟是怎么打算的?为什么会背刺自己的“偶像”,转而投向中国呢?

4月12日阿根廷央行宣布与中国续签13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引发国际关注。
就在此前不久,中国外交部罕见地明确表态,要求各国在国际合作中“不得签署损害中国利益的协议”。
这番表态直接而坚决,被普遍认为是对一些潜在动向的警示。
就在75个国家谨慎观望之际,阿根廷却率先行动,用一份沉稳而务实的协议,释放出清晰信号。
在全球博弈的大棋盘上,这无疑是一记突出的落子,也预示着阿根廷的外交战略出现实质性的转向。
这份货币互换协议表面上是金融操作,但其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此。

阿根廷当前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通胀高企、外汇储备告急、本币大幅贬值,普通民众对比索的信心日渐崩塌。
在这种背景下,稳定的外部金融支持几乎成为阿根廷维系日常运转的生命线。
中国提供的人民币流动性,已经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作用。
2023年阿根廷依靠货币互换机制,顺利解决了数十亿美元的短期贸易支付难题,有效缓解了进口环节的美元压力,确保了电力设备、农业机械等重要商品的正常流通。
在人民币的支持下,阿根廷企业得以保持基本的市场运营,国家财政也避免了更深层次的危机。
阿根廷政府深知,人民币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一种稳定的国际信用。

相较于美元融资的复杂审批和附加条件,来自中国的流动性更直接、更灵活,也更符合当前阿根廷“先解燃眉之急”的迫切需求。
如果说这份协议是技术性合作的延续,那它背后的政治心理变化,则更值得深思。
2023年末,新总统米莱上台,初期对华政策尚不明朗,其政府曾在外交话语中尝试平衡中美之间的复杂关系。
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现实问题便让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既定立场。

一方面,美国通过IMF所能提供的支持多为附带条件的长期贷款,审批流程冗长,实施效果滞后。
另一方面,中国则提供了灵活且高效的合作方式。货币互换的实施不仅快,还能立刻缓解企业和政府的双重压力,甚至可以直接用于补充央行储备。
这种合作模式在阿根廷的财政系统中展现出罕见的效率,也因此在政策制定层面迅速获得认可。
更重要的是,阿根廷高层在权衡之后,逐渐摒弃了过去那种“东西两头讨好”的策略,转而以更实际的方式重塑对华合作逻辑。
这一变化既源于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新认知,也体现出阿根廷希望跳出依赖单一体系的战略意图。

货币互换协议的更新,并不是孤立事件。
自2024年初起,阿根廷政府已着手调整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限制政策,放宽关税审批,提高通关效率。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罗萨里奥等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试点推出人民币结算业务,为本地企业提供更低成本的国际支付路径。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阿根廷已开始实质性推动与中国合作关系的深化,而不仅停留在口头或礼节层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仍在观望的国家,虽然保持“中立”,但在面对具体合作机会时却不敢轻易下场。
中方那句“不得损害中国利益”,虽短却有力。它不仅划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红线,也对各国外交行为提出明确期待。
阿根廷之所以敢第一个站出来,表面是经济压力驱动,实质却是一次对国家利益重新界定的决断。
这种决断既反映出对现实局势的清醒认知,也展现出对国际大势的准确判断。

当75国仍然踟蹰不前,阿根廷已经递上自己的投名状。这份投名状写在协议上,落实在港口码头,也落地在每一台从中国运来的农机和变压器中。
在全球局势日益复杂的今天,选择的代价可能很高,但错过的代价更高。
阿根廷并未高调宣称与中国“结盟”,却用一步步实际行动表达了立场。
而对于那些仍在犹豫的国家,这种“安静却明确”的姿态,也许更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