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二)

怀霖济物 2022-11-25 17:02:00

2.法家商鞅与儒家孟子一般所谓的法家学派人物,包含了郑国的子产,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秦国的商鞅、李斯、还有理论大师韩国的韩非。这些法家人物,都不是书呆子,都具备了很高的治国才干。在春秋战国强烈竞争的时代,他们的治国成效,卓然可观。如果我们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治国成效来评价法家与儒家,很明显,法家更加务实。

法家的治国理念,是以君主为首,建立法制,法制必须公正。所谓的公正,代表二个概念。公代表法律条文与司法过程要公开,正代表要平等,也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家实事求是,没有崇古的想法。法家人物不认为,越古老的东西就越好。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与秦国守旧派大臣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曾进行过一番激辩,商鞅完全批驳了甘龙与杜挚的崇古思维。甘龙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迁就目前的情况,不要做太大的变动。依照惯例办事,会使社会安定。在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治理国家,才会不劳而成功,吏习而民安之,效果才会好。商鞅的看法不同于甘龙,商鞅认为,如果真正要强国,就必须做出大幅度的变革。商鞅跟秦孝公说: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意思,非常清楚。商鞅求新求变,坚决反对崇古的治国思想。法家的商鞅,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商鞅辅佐秦国孝公,而孟子为魏国惠王献策。在【孟子.梁惠王】篇中,孟子曾多次向魏王献治国之道。魏国的国都在大梁,所以,梁惠王就是魏国的魏惠王,大梁就是现在的开封。当时秦国与魏国是在直接对抗的状态。简单来说,商鞅辅佐秦国,孟子辅佐魏国,秦魏两国相互对抗。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开国初期,在魏文侯与魏武侯的治理之下,魏国是天下一等强国。当时魏国与秦国发生战争,多次击败了秦国,取得秦国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国感受到到极大的威胁,深有亡国之忧。后来秦国逐渐转强,魏国逐渐变弱。秦魏相对实力的急剧变化,就发生在秦孝公与魏惠王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经过二十年,秦国成为一等强国。秦孝公与魏惠王,之后再度发生了战争,秦国大败魏国,秦国夺回了河西地。魏惠王被迫迁都,避开秦国的锋芒。自从秦孝公与魏惠王的强弱易势之后,魏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魏国终至于为秦国所灭。换句话说,法家的商鞅造就了秦国的强盛,儒家的孟子,为魏国提供治国之道,结果是造就了魏国的衰亡。商鞅变法强国的政策,涵盖了农业、土地、军事、政治、刑法等各个层面,非常的具体。大约在战国末期,有一本著作【商君书】。书中记载了关于商鞅的言行思想与治国之道,此书流传至今,可为佐证。相对来说,孟子的治国之道,十分迂阔,空泛的口号多于具体的施政之策。商鞅的下场,非常的值得同情。他为了自己的施政理想,得罪了很多人。最后他终于证明了,他的变法可以强国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他也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而悲惨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商鞅是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此外,司马迁还给了商鞅一个天资刻薄的评价。天资刻薄的刻】的意思,是刑罚深刻,薄的意思是薄于仁义。司马迁的史观,是一针见血,切中要点,司马迁的文采,是以简驭繁,斐然成章。司马迁的史学与文学成就,实在是令人感佩。在一个老化而无效率的政治体制中,主政者要想致富图强,就必须作出大幅度的变革。要彻底实行大幅度的变革,必然会伤害到既得利益的权益。最后,既得利益与权贵人士,如有机会一定会采取报复行动。主政者难免会因此而付出代价。变法改革越成功,积恨越深。一旦失去靠山,改革者的下场可能就越悲惨。老子中,有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历史变化中的很多事,都是祸福相倚。商鞅故事,可以做为千年之叹的一个典范。我认为,商鞅对于中国的影响至为深远。商鞅的治国之道,以及他对于中国千秋百世的巨大影响。

孟子提供给魏惠王的治国理论,在【孟子.梁惠王篇】,做出了说明,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事实证明,孟子仁者无敌。王请勿疑的治国理论,完全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我对孟子评价不高。我认为孟子逻辑不好,说起话来,理不直而气壮。孟子骂起人来,没有风度,也不讲道理。孟子的治国理论,不扎实,只是在大声的喊口号。我们可以来看看,孟子是如何谩骂,他的前辈思想家杨朱与墨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朱的著作,都已亡佚,所以我们看不到他写的书。但是我们大概知道他生在乱世,不想介入政治。杨朱主张全生保真,不想管太多的外务。杨朱主张为我,只想尽心尽力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孟子就骂杨朱,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代表的是贫苦大众,他主张:兼爱,非攻,尊天,明鬼,节用,薄葬,尚贤。其实墨子的思想,很有耶稣基督的博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平等元素。以今天的观点来说,墨家学派代表的是社会劳苦大众,儒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譬如说,儒家主张守孝三年。社会劳苦大众,怎么可能三年守在父母庐墓之旁,不去努力工作?所以墨家主张节用,薄葬,没有守孝三年的说法。墨家主张尊天,明鬼,也是代表了贫苦大众的精神寄托。孟子就骂墨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最后,孟子又恶狠狠的把杨朱墨子放在一起痛骂,说杨朱墨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朱:为我,为什么就是无君?墨子:兼爱,为什么就是无父?杨朱与墨子,因为为我与兼爱的理论,就变成了孟子口中的是禽兽也?孟子骂人,言辞犀利,但是缺乏逻辑,没有道理。如果孟子认为,有兼爱思想的人就是禽兽,那么今天的基督徒,包含耶稣基督本人,都是禽兽了。被孟子骂为禽兽的墨子,也崇尚科学,整体而言,墨子学派的思想,与今天的基督教很类似。因为墨家学派有组织,所以汉朝要消灭墨家,墨家学派被消亡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大的损失。孟子的人品也有问题。在【孟子.梁惠王】中记载,有次魏襄王约见孟子,孟子谈完话出来,就跟别人批评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魏襄王诚心诚意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可能还给了孟子优厚的酬劳。孟子在背后说魏王的坏话,这个做法,不够厚道。魏襄王问孟子的问题是,天下如何才能安定下来。孟子的回答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意思是说,只要国君不嗜杀人,就能统一天下。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指出,在出土的周朝文物盂鼎上,刻有金文。金文上清楚说明,西周时朝的王残忍嗜杀。绝对不是像这些崇古儒家学者所说的,西周古王是多么的仁厚。孔子与孟子都一致推崇周武王的伐纣,是仁义之师。孟子说武王伐纣,是闻诛一夫纣矣。事实上,史书上的记载很清楚,武王伐纣,是血流漂杵,死了很多很多的人。孟子这个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理论,与史书所记载的史实完全相悖。

孟子在中国的地位原来不高。到了南宋朱熹之后,孟子的地位,才不断上升。到了明清,孟子成为中国的亚圣,孟子这本书,被列为古时国家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孟子在汉唐不受重视,到明清却成了圣人。孟子的地位不断提高,似乎是代表着中国人的逻辑观念越来越退化,看事情的角度越来越不实际。伴随着孟子地位的攀升,中国的文化力量日趋衰落。3.守株待兔的故事法家的理论大师韩非,说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原文如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韩非认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好好干活,不要把希望放在空妄的想象中,期待好运会从天而降。其实这个寓言故事的重点,是在批判儒家学说。韩非认为,要以尧舜之政,来治理当时的世道,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就象是守株待兔一样的不切实际。有趣的是,我们在学校里常常说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却不曾提到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法家的理论大师韩非,在批驳儒家崇古的治国思想。

6 阅读:359
评论列表

怀霖济物

简介:怀霖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