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庶吉士,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弘治中,授编修,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没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兼司经局校书。与(参与,参加。《秦晋崤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修《大明会典》成,迁(升任。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稍迁至栘中厩监”——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汉宫有栘园,园中马厩叫栘中厩)左中允(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詹事掌皇后、太子之事,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中盾后改称“中允”。魏晋以后多改称中舍人。唐制于左春坊左庶子之下置“中允”,于右春坊右庶子之下置中舍人,正五品下。中允略当于朝廷之门下侍郎,中舍人略同于朝廷之中书侍郎。唐高宗时曾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中舍人为右赞善大夫。元亦曾置。明代始于左、右春坊皆称中允,有左中允、右中允之别。清代沿置,设满汉中允各1人,均为正六品官)。武宗立,以(因为)东宫(太子住的地方,也指太子。除正殿外,就东西两方而言,以东为大,这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民间也是如此。太子称为东宫,是因为太子以诸皇子之首和储君的身份,地位仅次于皇帝,理所当然地应该居住在除正殿,即皇帝所居住的地方之外的等级最高的地方,而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代称)恩,进(晋升)左谕德(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始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秩正四品下,掌管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左右谕德各属左右春坊),充(充任)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不附(附会)刘瑾,瑾恶(嫉恨。司马光《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刘表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juān,降级,削职)与(参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不久。《聊斋志异·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代替)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比,比照。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看看国内形势,敌人气焰正盛,国家倾危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张溥《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装疯出走,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执意谏诤),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宫中直接下旨到礼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指并书)。珪佯(假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蔺相如料想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张溥《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装疯出走,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最尊贵,指皇上。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最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秦王直到酒宴完毕,始终没有在赵国头上占到上风)止。珪居闲(平时)类(像。: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佛印很像弥勒菩萨)木讷(指反应迟钝,呆头呆脑,话语不多)者。及(等到。《列子·汤问》:“及日中则如盘盂。”——太阳刚到了中午,就像盘子那么大。欧阳修《伶官传序》:“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夺其志),卒(最终。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欢,为刎颈之交。”——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以此忤(触怒)权幸(权奸幸臣)去(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易(更换)牙牌(象牙或骨角制的记事签牌),制如朝士(依照古代朝士所用牙牌的形制制作),又请改铸方印。珪格(阻止)不行(施行)。贤日夜腾谤(肆意诽谤,大加指责)于诸阉(宦官。)间,冀(希望。《韩非子·五蠹》:“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放下了农具,而等候在树边,希望再得到一只兔子。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冀缓急或可救助。”——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您的救助)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yín)谋督师,下(下发)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军队士气衰退)民疲,贼日炽(猖獗),以冒功者多,偾事(fèn shì,败事)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指所派遣的宦官)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jiāo qí,都邑的疆界)肘腋(zhǒu yè,胳膊肘与胳肢窝。比喻切近之地)间,民嚣然(骚动不安)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吾侪(wúchái我辈。黄宗羲《柳敬亭传》:“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死不偿责(抵偿罪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迟疑不决)。”由是议罢。疏上,竟(竟然)遣(委派)訚,而中官(太监,宦官。中国历史上与宦官同义的名称有:寺人、著人、妇寺、阁人、刑人、刑臣、刑余、黄门、中官、中使、中贵、奄人、阉人、阉竖、阉宦、内臣、内小臣、内竖、内侍、内监、内宠、内参、内官、貂珍、貂寺、宦寺、宦者、熏余、凶竖、司宫、巷职、巷伯、太监、公公、净白等)皆憾(恨)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去年秋天)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陨坠),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汉·贾谊《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于八月十三日被斩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二,而水旱不与(没有计算在内)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痛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既嫉之。”——屈原也因此怨恨子兰。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尝问天下所嫉恶者。”——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假传圣旨。矫:jiǎo,假托,诈称。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令二人致仕(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史志常见“致政”、“休致”、“请老”、“归养”、“乞骸骨”等语,均指退休之事。《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两京(指北京和南京。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言官(谏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乞颁月廪(yuè lǐn,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岁隶(每年的隶仆。隶仆:奴仆。《商君书·境内》:“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僕。”能:通“罢”,指罢免。罢的繁体字为“罷”),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zhōng dǎng,忠诚正直),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指按照御史卢雍的建议办理),不报(皇帝没有批复。报:答复,给回信,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计划还没定下来,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到)。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遗命。遣:指遣策。)毋请恤典(抚恤仪礼,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抚、按(巡抚、巡按。巡按的职能是监察地方官员,本身品级并不高,一般都是七品左右,属于以小监大。但是巡抚则不然,不光有察查地方官的权力,还有节制三司,督理地方军务,政务的大权。品级也很高,一般巡抚是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二品,若是加兵部侍郎衔,则是正二品。巡按的职权范围一般就是几个府,而巡抚则掌控一省之地,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以为言(因此进言),诏(诏令)荫(yìn,封荫,封建时代,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解析】“镌与修者官”是“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者”与“官”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是“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成”是上一句的谓语,“进”是下一句的谓语,不应断在一起,据此可排除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
【解析】明朝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贡举,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C
【解析】 由“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可知,傅珪被人诬蔑而辞去官职,言官为之请留皇帝没有听取而不是他自身坚持离职,选项不合文意,故C 项不正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权幸”意为“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嫉”意为“憎恨”。
(2)“忠谠”意为“忠诚正直”,“报”意为“答复,给回信,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编修一职,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迁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不攀附刘瑾,刘瑾很憎恨他们。说《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与其它各部比较相对简单,但从傅珪开始多次直言规劝,章奏就多了起来。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西域僧人求百顷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亲笔命令下到部里,说大庆法王的命令与圣旨等同。傅珪假装不知道,执意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皇帝并列,是对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诏不过问,求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阉党面前指责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御史张羽奏报云南灾情,傅珪趁此竭力陈说四方灾害可怕。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害六十九次。现今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考试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荫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