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导弹万能论”这个观点,还真是被好莱坞电影给忽悠了。
大家看战争片,都是导弹“呼啸而过”,一发就能摧毁敌人的指挥部。
这让很多人都觉得,现代战争就是按按按钮、发发导弹的事。
但现实啪啪打脸。
谁是战场之王?拿俄乌战争开始时来说,俄军在头一个月就扔了大量各类导弹,结果呢?
基辅都没打下来。
算算账,一枚巡航导弹少说也得几百万美元,几百枚下去,那可是几十亿美元。
反倒是那些“老古董”级的普通火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大作用。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每天要打出上万发炮弹。
这让人想起二战时的欧洲战场。
在柏林战役中,苏军集中了4.16万门火炮,以每公里250门火炮的密度实施炮火准备。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大规模战争中,普通火炮仍然是主力干将。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要攻击一个步兵掩体,用一枚价值几百万的导弹,还是用几发价值几百块的炮弹更合适?
再说导弹的局限性。
导弹虽然精确,但也有不少短板:
价格贵得吓人,动辄几百万美元一发。
生产周期长,像“战斧”巡航导弹从订单到交付要一年多。
库存有限,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也就储备几千枚。
容易被拦截,现代防空系统对付导弹的成功率越来越高。
相比之下,普通炮弹的优势就明显了:
成本低,一发155毫米炮弹也就几百美元。
生产快,工厂流水线一天能产上千发。
灵活,可以快速反应和连续打击。
难防御,密集的炮火网很难完全防住。
历史上看,从拿破仑战争到二战,再到现在的俄乌冲突,火炮始终是陆战的主角。
“炮兵是战场之王”。
这句话在200年前是对的,现在依然对。
这次俄乌冲突,算是给那些迷信高科技武器的人上了一课:战争还是要回归本质,普通火炮和炮弹,还是战场上的老黄牛。
这个教训不光是给美国的,也是给所有国家的。
不能光顾着发展高大上的武器。
那些看似“低级”的常规武器,可能在关键时刻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美国的软肋是啥?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说是“躺赢”了一段时间。
就有点飘飘然,觉得可以睡个大觉了。
结果这一觉睡得有点久。
俄乌战争让人吃惊:
在高峰期,俄军每天能发射5-6万发炮弹,乌军每月要炮弹35万发,超欧美产能两倍。
最近一年来,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200万发155毫米炮弹。
依然不能满足乌军的消耗。
但放在中美体量面前,这个数字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1944年6月5日,1000架英国轰炸机在诺曼底海岸,向纳粹炮兵连投掷了5000吨弹药。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仅105毫米炮弹就消耗了2822万余发。
这还只是局部战役。
要是真打起全面战争来,这个数字得翻多少倍?
中美两国都有庞大的工业体系,都有数千公里的海岸线,都有数亿人口。
战争不可能像好莱坞电影演的那样,打几个小时就结束。
更可能是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就像二战太平洋战场那样,从珍珠港一直打到广岛长崎,整整打了3年零8个月。
谁的弹药产能更强,谁就更有可能在持久战中取胜。
这让人想起二战时的德国,武器性能确实先进,但最后输在哪儿了?
产能。
美苏的工厂24小时不停转,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弹药,最终用数量压垮了德国。
俄乌战争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把美国打醒了:原来现代战争是这么打的,原来军备储备这么重要。
曾经的军工巨人,现在都有点掉链子了。
美国目前的155毫米炮弹,月产量为3.6万发。
这么点产能,在一场大国战争中,简直就像是拿个水管去救森林大火。
还有个更深层的问题:
供应链。
现代美国的军工供应链,已经高度全球化,很多关键原材料都依赖进口。
比如某些特种钢材,某些稀有金属,甚至某些电子元件,都不是美国本土能完全自给的。
就像一个拳击手,出拳很重,但体能跟不上,打不了持久战。
这,恐怕是美国军事实力中的一个致命软肋。
两线作战,很危险乌克兰打得热火朝天,以色列又在中东闹腾,美国就像个左右为难的老妈子。给钱给武器倒是痛快,但要说亲自上阵打仗,就犹豫了。
为啥?
因为美国心里明白,要是在中东陷进去,万一亚洲这边出事,就顾不过来了。
二战时的日本,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是先打苏联,还是先打美国?
最后选择了偷袭珍珠港,结果惹来了灭顶之灾。
美国现在的军费支出,虽然高达8800多亿美元,但要同时应对中俄两个核大国,这笔钱恐怕还真不够花。
拿破仑当年在欧洲横扫无敌,但最后是怎么败的?
就是被英国、俄国、普鲁士等国联手拖垮的。
同样的戏码,在二战中又上演了一次。
希特勒在东线和西线两线作战,结果被苏联和盟军前后夹击,最终陷入了“两线皆输”的悲惨境地。
现在美国在乌克兰和加沙的做法,看似“抠门”,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冷战时期的美国敢在全球到处插手,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只有一个主要对手:
苏联。
但现在呢?
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强悍,再加上中东地区的复杂局势,美国就像个独木难支百斗厦,力不从心了。
实力再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同时树立太多敌人。
就像孙子兵法说的:“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能比盲目逞强更重要。
像是“撒胡椒面”美国在全球有374个军事基地,分布在140多个国家。
从欧洲到中东,从非洲到拉美,都要派兵驻守。
看起来很威风,但实际上却像是“撒胡椒面”,力量分散了。
就拿现在来说,仅是应付乌克兰战争和中东局势,美国就已经焦头烂额了。
再说太平洋这道天然屏障。
二战时美军打日本,那可是动用了投入了21个师,2000多艘军舰,调动了几百万大军。
但现在的情况更复杂:
中国的导弹可以轻松打到关岛,反舰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美军的航母战斗群想像二战时那样在近海耀武扬威,风险可就大了。
后勤补给更是个大问题。
美军要打仗,需要源源不断的弹药、油料、零配件从美国本土运过来。
这条补给线横跨整个太平洋,动辄就是上万公里。
当时拿破仑带了60万大军,结果补给线一拉长,部队就撑不住了。
现代战争的补给要求比拿破仑时代高得多,美军要是真跨太平洋打仗,这个后勤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美国现在的策略,就是拉帮结派。
拉拢日本、韩国、菲律宾,甚至想把印度也拉进来。
这就像古代的“远交近攻”,想在中国周边布置“钉子”。
但问题是,这些国家也不傻,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就像越南,既要美国的支持,又不想得罪中国,玩的是“墙头草”的把戏。
再看看美国这些年打的仗:
越南、阿富汗、伊拉克。
这些国家要么太小,要么太弱,根本不能和今天的中国相提并论。
美国在这些地方都吃过亏,更何况要和有14亿人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较量?
以前欺负小国还行,现在遇到一个军事,经济大国,还得跑到人家的主场去打,那自然就犹豫了。
更何况,还在中国布置了层层防御。
有远程导弹,有反舰武器,有防空系统。
所以说,美国现在的做法,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是无奈。
它知道正面硬碰硬赢不了,就只能搞这些“迂回战术”。
但这种做法能不能奏效,还真不好说。毕竟在自己的家门口,中国占尽地利人和,这可不是好惹的。
一旦和中国开战,产能,两线作战,还有盟友的不确定性,这三个都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