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公共空间植入艺术,城市更有温度了

上海城市更新 2025-04-18 09:31:17

随着医疗电视剧《以美之名》的火热播出,医疗行业、医患问题再次引发讨论,而瑞金医院在这个时间节点,悄然拉开了主题为“共生之诗·雕塑季”公益艺术展的帷幕。该展从3月27日延续至4月3日,仅持续一周时间,笔者特地在闭展前前往一探究竟。

01

医院开始抢美术馆饭碗了

笔者是从瑞金二路1号门进入的,沿着广慈大道长驱直入,远远的看到大草坪边缘处伫立着一个层层包裹的橘色爱心,和一个穿着汉服翩翩起舞的两个雕塑,分别是从民谣歌手跨界成为视觉艺术家的艾敬的雕塑作品——《怀抱二号》,传递出母亲垂首环抱心脏的意象,以及公共艺术家刘毅的作品——《鹿鹤同春》,通过青铜雕塑与落花共舞,诠释“六合同春”(又名鹿鹤同春,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寓意纹祥,指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的寓意。

左图:作者拍摄;右图:瑞金医院官微

沿广慈大道左侧前行,穿过瑞金医院院史陈列馆,一座法式建筑——8号楼映入眼帘。该建筑始建于1922年,这里曾层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时至今日,建筑上“Maternité”(产科)的字样依旧清晰可见。此次展览充分利用了8号楼前的喷泉区域,巧妙融入了符号艺术家单晓明的作品《生命之泉》,一贯其以水为灵感的创作风格,在喷泉区域,设计了轴对称的翅膀和螺旋状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装置,还是一款生态热能循环装置,“当水流经过这些符号,渐渐生长出细微的印记,曾经的产科楼里传来的每一声初啼,都在池面激起微小涟漪……”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又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展开了一场对话,让曾经那段辉煌的往事随波流淌,在人们心中泛起涟漪。

紧邻8号楼的中央广场,错落有致的排列着海派艺术家倪志琪曾在AI PLAZA西岸凤巢展出过的大型公共艺术系列作品——《Vacuum椅》。艺术家通过对不同颜色进行排列组合,赋予每把座椅独一无二的特质,使其皆成为仅此一件的艺术孤品,为医院的灰白色彩增添了活力。

除了室外的这些雕塑作品,35号楼一楼大厅内还展出了一系列3D打印的组织和器官艺术模型,向外界展示瑞金医院真正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如在手术规划中重构病灶模型、乳腺假体构建等。

其中,展厅内的主体艺术作品《附身符》由艺术家陆平原与瑞金医院3D打印工作坊联合创作,创作灵感来自于真实的临床案例,胰腺外科依托3D建模为患儿成功保留器官功能、神经外科通过个性化康复头盔助力颅内肿瘤患者高效康复等。通过让体内器官长上眼睛、伸出手脚、挂上笑脸等卡通化的方式,将医疗空间从“疾病陈列馆”转变为“生命游乐场”。

图片来源:瑞金医院官微

此外,笔者调研当天正值9号楼大厅举办《墨馥仁心丹青化境》的展览,展出了不少书画作品,正对入口的《紫瑞东起日照金山》尤为吸引眼球,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蕴含着为来往的病患及家属,乃至医生带去幸运含义。整个展厅的布局借鉴了酒店大堂的风格,营造出令人安心的氛围。

02

医院策展,观众是谁

瑞金医院联合艺术家们共同发起以艺术为媒介的公益活动,重新定义医疗空间的人文边界,让“善爱”与“共生”成为治愈生命的双重药引,减轻患者痛苦、安抚家属焦虑情绪,这一理念非常值得赞扬和推广。

那么,医院策展,观众到底是谁?

笔者相信瑞金医院发起艺术展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或艺术品在治疗中发挥心理安慰和暗示的治疗作用。作为探索和尝试,相信医院通过这次策展,一定会积累不少经验,能够更精准的找到受众人群,让今后的艺术活动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如要提起医院策展,就不得不提美国的研究型医院克利夫兰诊所,这家医院在策展方面已经积累了约20年的经验,可谓医院策展的鼻祖。

克利夫兰诊所不仅在医院的走廊上展出各种画作,还在2006年专门设成立了艺术计划部、美学委员会,作为内部策展部门,至今共接受捐赠和善款购买的艺术品6400余件,每年组织800多场表演、展览、艺术之旅和活动,利用艺术和音乐疗法帮助患者及家人应对情绪低落。

同时,笔者相信医院策展除了患者外,还面向广大的医护人员,让这些长期直面生死、肩负重压的医护人员,能够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压力的缓解,重拾对五彩斑斓世界的美好感知,感受艺术带来的温暖慰藉与精神滋养。

当然,医院策展的受众也不排除闻讯而来的社会观众,然而,在医疗资源本就处于高负荷运转、空间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患者诊疗需求与艺术资源开放共享,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的。

03

艺术如何为医院公共空间添光增彩

长久以来,艺术与医学就有深厚的渊源。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希腊医学家们常借助绘画、雕塑来记录解剖学知识,认为艺术形式能深化对人体结构的理解。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更是将医学和艺术完美结合,其解剖素描既呈现人体之美,更揭示复杂精妙,为后世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这一概念,也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精神科医生玛格丽特·纳姆博格(Margaret Naumburg)提出。现代医学已证实音乐与绘画的治疗价值。音乐治疗通过音乐促进心理与情感健康,在失眠、抑郁、老年痴呆、帕金森及自闭症治疗中应用广泛;绘画治疗则借助绘画帮助患者表达情感、缓解压力,常用于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使患者得以抒发内心情感。

自2006年克利夫兰诊所成立艺术计划部门后,美国40%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也开始效仿,引入艺术项目,其中包括音乐表演,康乐园和艺术课,而绘画、壁画这类永久性的公共艺术展览则是最流行的。

从艺术推动医疗空间重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医院中央绿地上摆放的雕塑作品,还是连廊内展出的艺术画作,亦或是咨询室、病房、手术室、康复室墙面上的艺术涂鸦,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焦虑。尤其儿科病房、候诊区和手术室的墙面、天花板等区域,若能涂上暖色系、卡通的涂鸦,或是在病房内单独开辟出一片区域用于儿童患者艺术作品(无论画作或是手工作品)的展出,手术候诊区VR艺术体验舱,提供虚拟森林漫步、海底探险等场景,将较大程度的降低患儿的治疗和术前焦虑。

从艺术丰富医疗空间功能的角度来看,艺术不仅可以为医疗空间增添社交功能,还能拓展了医疗空间的科普教育功能。艺术作品、音乐元素的融入能够吸引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驻足欣赏,激发交流讨论,例如上海第一妇婴2022年举办的“乐动心声”国庆音乐汇,邀请外部音乐演奏家进院演出并提供音乐疗愈,就很好的提升了就医体验,缓解了就诊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卡通形象和故事性的场景展示,能够让患者在行走间轻松理解疾病预防、治疗过程等知识。

图片来源:第一妇婴官微

艺术对医院更新存在重要意义,涵盖医疗空间重塑、增加社交、科普功能等多个方面。在医院更新中,应充分挖掘艺术潜力,让艺术融入医疗服务,推动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文章作者:林欣蓝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

0 阅读:1
上海城市更新

上海城市更新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