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文化公园再次开园了,准确来讲,这次是南园的开园,由于有了双子山的加持,相较于2021年北园开园时的反响而言,所带来的社会轰动远超预期。这里见证了上钢三厂的工业繁荣,承载了世博会的无限荣光,不可避免地也经历了高潮过后的低迷徘徊在多次论证之后,决策层摒弃了短期见效的商业开发模式,最终敲定在此兴建特大型城市中央公园,以此延续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包含了江南特色园林“申园”、世博会四大保留场馆、“九峰三泖”双子山以及现代风格的温室花园、大歌剧院(在建)等众多新地标建筑。在这里,除了建筑形态和使用上的更新,更有思想和价值上的创新。
01
上钢三厂的脱胎换骨——点的重生
若论吸引力的话,最吸引笔者的在于开放的上海温室花园。其前身为上钢三厂,改造后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玻璃温室花园。温室花园包括1号馆海市沙洲、2号馆云上森林和3号馆云雾峡谷三大主题场馆,植物类型不同,打造了热带干旱、热带湿生耐荫、热带湿生喜阳三种环境,分别展示热带干旱植物、热带雨林植物和热带花卉植。
在这里依然可以追寻到上钢三厂曾经的工业遗迹:场馆顶部的大屋架,在场馆南出口处的大型行车,温室花园外的钢铁色座椅,都在唤醒人们曾经的记忆。从单体而言,温室花园作为微更新,实现了点的更新与重生。刚与柔,车间与云朵,都融合在此处,曾经的生产功能升级为休闲功能,由提供就业、满足生产需求到提供消费,满足精神需求,真正实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同时,形成自身的文创周边产品,虽然以门票的形式推出,但仍然吸引了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市民前来参观消费。同时结合即将到来的蛇年,推出新年花市,从展览参观延伸到在地消费,游玩之后还可以购买心仪的花草带回家中。
02
世博展馆的持续利用——线的延续
犹记得2010世博会的壮观场景,各个国家馆前都是大排场龙,看世博着实是需要一番体力和耐心的。时至今日,保留下来的除了中国馆,仅有法国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四个国家馆。从建筑的角度而言,四个场馆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各个国家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底蕴。由于世博展馆大多数都是临时性利用,对于该类型建筑的更新利用,不同于一般建筑,除了使用功能的转换,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是使用期限的延长。如何将上述四处保留场馆,实现由临时性利用到长久性适用的转变,是首先要解决的建筑学和材料学的问题。本文在此不再赘述这一问题的具体解决,重在向使用功能的转换。
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法国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一袭白色镂空的建筑,关于法兰西的浪漫的无限畅想在建筑中也可以窥见一斑。整个场馆以展览功能为主,目前正在举办的是罗丹·上海的艺术展,106件法国国宝级真迹首次亮相上海,以雕塑为媒介,将原汁原味的法国艺术与浪漫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也与小红书联名推出艺术漫游打卡点。紧邻的意大利馆,同样嫁接了本土文化,以“万花之境”为主题,近期以匹诺曹这一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为媒介,设置亲子空间,在意大利美食之余,感受意大利的文化与经典。
图源见水印
俄罗斯馆,则改造为以演绎功能为主的livehouse——红石,笔者所在之时,恰逢举办一个小型见面会,吸引了很多年轻女性前来,在自身配套咖啡馆中排队。卢森堡馆则是唯一的例外,改造为主题餐厅,以江南晓宴、喜米等为代表。
从展览场所的更新角度而言,尝试了不同用途和业态的方向,以展览演绎为主,尝试轻餐饮和主题餐饮,在世博花园的北区形成以建筑物为代表的线的串联,在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利用的同时,融合消费费业态的互补,弱化建筑的功能,更加注重实际使用和人的消费。
03
城市与自然的无界跨越——面的升华
建筑更新的成功是必要的,但在自然面前,建筑也只是配角,自然才是主角。人来自于自然,城市的缘起在于人的聚集,而公园的功能在于让人能够回归自然,更加亲近自然。
无论是世博花园的北区还是南区,都更加地注重生态性,各种树木、植被贯穿始终。除了植物的郁郁葱葱,这里也成为了各种动物的栖息地,枝头的鸟儿,水中的鱼儿,湖面的鸭子,形成了动物的多样性,整个生态链的完整性在逐步的加强和完善。
图源见水印
作为整个公园最大亮点的双子山,其能够落成,源于17年广大市民的提议所形成的金点子。提起上海,都会说到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但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上海市区之中没有山的存在。正是这一缺憾,让每个市民心中都有一个造山的梦,加之世博公园建设的契机,造就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双子山。
从高度上而言,双子山并不占优势,最高峰为48米,从上海的自然山脉而言,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大金山岛,西佘山,天马山,其中,大金山岛以海拔103.70米的高度位于首位,而西佘山和天马山则均在100米左右的高度。但从技术上而言,双子山已经创造了中国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结构人工仿自然山林,对于建设过程中土方消纳,以及设备、变电站、停车库等在山体内部进行了化解,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于始终。
双子山的落成,是城市更新中自下而上的表达和落实。如果放至历史的长河,一江一河一山也不再只是梦想,而是已经从蓝图到现实。其意义不在于切口的大小,而是杜绝了千园千面,赋予了上海市区海拔上新的高度,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标签。
申园和世界花艺园也是向自然延伸的另一个触角。申园通过古今融合,将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精致地呈现出来;世界花艺园通过东西融合,以台地园、禅境园、黄石园、新境花园、竹境园五种形式,将意大利、日本、美国、英国以及中国五个国家的园林特色充分体现,也秉承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
如果说建筑是自然的配角,那么人则是自然的主角。建筑也好,公园也好,最终都要服务于人,满足于人。世博公园,不再只是公园里的城市,而是将所在区域公园化,模糊了城市与自然的边界,在一片喧嚣的都市之中,营造出一方超脱的自然天地,我们虽然身处Cityarea,但却感受到了countryside,一边坐享城市交通的便利,一边感受乡村郊野的松弛。人与城市的关在此得以重构:生产、生活、居住空间,更多的体现了人对于城市的依赖,而这里所打造的绿肺空间,绿色空间,则是城市对人的唤醒,人与城市通过公园这一载体,实现了双向奔赴,真正体现了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顶层价值观。
新与旧时相对的,此时的双子山是崭新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它终将成为“当时的双子山”,时光印记大道将继续延伸,在此过程之中,我们不妨享受当下,在世博文化公园来一次微度假,在双子山头登高远眺,在十一孔桥头体会山色临湖尽,给心灵一个真正的假期。
文章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