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李自成为什么会败的那么快? 一,李自成的失败首先是军事失败,而不是政治失败,更不是税收政策的失败 所谓大顺集团未能及时同地主阶级妥协从而导致失败的观点,是左派滤镜和视角之下的扭曲看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若李自成在山海关歼灭满吴联军,一战斩首多尔衮、阿济格、豪格、多铎等八旗旗主和吴三桂,那他铁定就是千古圣君,追赃助饷就成了令军心士气大振的英明之举,后世的历史学家绝对会哭着喊着强烈建议,一定要残酷镇压官僚地主阶级。 反之,若李自成倾家荡产的跪舔华北地主阶级,恐怕他也很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北京地区搜刮出足够的军事资源击败多尔衮。否则,之前的崇祯就完全可以阻止李自成夺取北京,轮不到他来面对满清大军。这是明清顺三方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形势所决定的客观事实,不以李自成或华北地区官僚地主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他们的媾和与否,决定不了山海关战役的结果。 所以,未能同地主阶级合流,不是李自成在山海关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且,一旦山海关战役失败,这种合流也毫无意义,随时变盘反杀。 因此,军事问题是首要的问题,甚至是唯一决定性的问题。这其中战略问题又是要害中的要害。政治妥协上的问题即使不是无关紧要的,也一定是第二位的,甚至第三位第四位的。 二,军事失败主要原因是李自成战略决策失误 这其中还叠加了多年明清战争所累积的明顺清悬殊实力对比和恶劣的战争形势。 决策失误的本质原因就是李自成集团没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去认识满清,进而没有,也不可能抓住明末乱局的主要矛盾。 客观的说,满清虽然远征兵力只有12万左右,但它拥有东亚地区最强的骑兵、重步兵和炮兵,而且军队的将领与骨干优势极大,军队侦察、机动、野战、攻坚、战略筹划和协调,后方资源征集和调动等各项能力都很强大,单兵战力也堪称顶尖。大顺集团与之对比,只有人数上的优势(但带到山海关地区厮杀的野战主力只有8万左右,反而居于可笑的劣势),其他各项几乎都存在明显差距。 顺军需要一个发育过程,才能同满清争锋。 所以军事战略上的主要矛盾就是,李自成必须自己锻炼出能吃掉满清主力的强军,而锻炼强军需要时间,需要资源,还需要合适的战争进程,不能一开场就主力打崩,主帅失去信心。 三,李自成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击败满清,反而客观上为满清入关开道,导致其灭亡进程的加速 李自成没有意识到满清的强大和危险,反而主动攻灭明朝,为满清入关解除了最为关键的两道保险: 1、杀死崇祯,解除政治保险(被满清趁机用报君父之仇模糊了民族大义,用追击流寇模糊了入侵)。 2、随意布置山西和长城重镇,又轻易放弃,解除军事保险(被满清轻松整合早就被打怕了的北地边军,遂对南明和残顺大西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天下传檄而定)。 客观上,李自成为满清解除这两道保险,已经成为满清征服汉地事业的最大投资合伙人,成为多尔衮的最强开路先锋。可见李自成构建的军政集团完全就是一个草台戏班子,输的稀里糊涂。 四,山海关兵败后,李自成的流寇习气和恐满心理导致其一再逃跑,加速了他的死亡和大顺集团政治意义上的灭亡 逃离北京后,李自成应当认识到自己已经处于极度不利的战略地位,已经走向了生物意义上和军事政治意义上的三重死亡。要想扭转局势,就必须鼓足勇气,投入所有资源,同满清展开一场殊死搏斗,也就克劳塞维茨所强调的决战。 只有在决战中重创满清,令其大出血,才能缓和追击与围剿的节奏,才有休养生息东山再起的机会。哪怕决战不胜,至少也令满清损伤,增加了其统一天下的难度和混乱度,也保住了大顺政权的号召力,为大顺集团保留一线生机,而不是轻易改编为忠贞营,死在荒山野岭。 这个决战地点可以是关中,也可以是襄阳。关中强于襄阳。山西地区由于之前布置的失误,虽然地理上更理想但形势已经不允许。但也绝不应该是湖南或江西,甚至南京。 姜镶能凭大同孤城坚守一年,李自成有着深厚的后方纵深,更强的军力何号召力,没理由不能守更长时间。 但李自成恐满心理发作,一再重复跑字决,反而加速其败亡,结果连一年时间都没活到。原因就是遭到机动优势的满清追击,又缺乏组织度和地理优势(追击方更能挑选进攻的时机和地点),无法展开像样的反击。这种表现令后世进京赶考的红色集团不屑一顾,连真挚浓厚的阶级感情都掩盖不住鄙视表情。
#秋日生活打卡季# 李自成为什么会败的那么快? 一,李自成的失败首先是军事失败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10 08:04:07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