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教师总是霸占课堂,讲从课文里提取的知识教条,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利,使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得不到培养,却浑然不知这样讲的错误。学生不仅没有阅读习惯,没有阅读兴趣和素养,而且养成懒惰的恶习,把语文课当休闲课。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讲的两种内容,却讲得极少,甚至根本不讲。
1 教师不讲学习方法
教师最应教的是学习方法,如何听说读写才是最需要讲的内容。事实上,许多学生到高中毕业,并不知道阅读和写作的真谛,根本不会读不会写。比如,自我才是语言实践的对象,只有读自我写自我说自我听自我,语文学习才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怎么阅读怎么写作,能讲出系统的方法么?最令人悲哀的是,教师根本没有研究这套方法的知识系统,更没有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历程。
最不可思议的是,个别文学素养较深厚的教师,自己对文本研读得很深刻,解读课文很有个性,可以说是语文的内行;可是竟然沉醉在课文的赏析中,也不研究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抵达审美的高峰。
还有哪个学科能像语文学习那样,非常需要学习方法的呢?因为阅读和写作是极复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最需要教师教给方法的知识,即元知识。
2 教师不研究学生教材,不启蒙生命
只要稍有教育素养,教师就不难明白,语文学习的教材除了课本,还有学生,即学生的经验体系。
人们都说,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根本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探索学生生命的一种路径或手段。用教材教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把语文升华为重塑自我生命的沃土。
怎么以阅读和写作为路径,启蒙生命觉醒,唤醒相关经验,体验新的情感,建构新的经验即思想,就是教师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的门外徘徊,没有良好的读写习惯,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根源不正是在于语文远离自我,远离人生么?高考不考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不考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生命沦为荒漠,不正是语文远离学生生命的重要原因么?把生命关在语言的牢狱,学生对自我生命一无所知,不是语文的罪过么?
因此,教师方法指导的核心不就是在语文与学生经验之间搭一座虹桥么?不就是唤醒学生探索自我生命的热情么?
比如,读《红楼梦》刘姥姥初次进贾府,提出这样的任务:刘姥姥为了二十两银子,牺牲了什么?这就是引导孩子读出姥姥尊严丧失之痛,从而启蒙尊严。
读《哦,香雪》,提出这样的任务: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一只铅笔盒,值吗?如果认为值,就是探索尊严觉醒,如果认为不值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无论哪个观点都在启蒙生命,生成对自我生命新的认知,即思想。
总之,教师的功夫应下在研究方法和生命方面,而不是瞎忙。
忙学生成绩
你是语文教师吗?你进过今天的语文课堂吗?睁着眼睛说瞎话!
请小编去教教学生如何?
信口开河,恶意中伤
和学车教练一样,只教考试内容,一切为了通过考试。
外行评说内行,真的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