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文化与满族入关后接受儒家善化相一致

王夏飞 2025-01-05 18:24:42

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贾家人物的识字情况,探讨了清代满族人对汉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满汉文化交融的现象。文章指出,尽管贾家被描述为“翰墨诗书之族”,但其家族成员中却有不少人并不识字,这与清代满族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况有关。文章通过分析贾家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揭示了满族人对汉文化的陌生感以及他们对满族文化的保留。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贾家在教育方面的变化,从第一代的武将功勋到后代的文人墨客,反映了贾家文化层次的提升。通过对比贾家与清朝皇家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文章揭示了满族人在入关后逐渐接受汉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融合。

《红楼梦》开篇即明确指出贾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许多家族成员似乎并不精通文字。考虑到清代的民族背景和历史环境,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他们并非汉族人,而是满族人。尽管作者为了避免嫌疑,将贾家的籍贯设定在江南,但他们的满族身份仍然显而易见,后文将深入探讨他们的北方特性。由于他们对中原文化不够熟悉,一些家族成员甚至不认识汉字。例如,王夫人、王熙凤、贾赦和贾母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此外,宝玉的侍女袭人也曾公开表示,她们都不识字。除了这些主要人物,薛蟠、刘姥姥等角色也表现出对文字的陌生。通常人们会认为侍女不识字是因为她们出身贫穷家庭,但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侍女们生活在书香环境中,即使没有刻意学习,日常的耳濡目染也足以让她们学会一些文字。当然,也有人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传统观念来为她们不识字的情况辩解,认为不识字是一种德行。然而,试想一下,大观园中的女子们个个才华横溢,难道她们就没有德行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贾母对汉字的理解可能并不深刻,这似乎是真的。尽管她在牙牌令游戏中能够流畅地表达,但那可能是因为她和鸳鸯经常一起玩这个游戏,鸳鸯出题,她来回答。如果换作其他人出题,贾母可能就无法应对了。直接证明她不识字的证据出现在小说的第四十回中;贾母到藕香榭,看到黑漆嵌蚌的对联,便命人念,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周到。”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作什么‘枕霞阁’。”

贾母让史湘云念楹联,念完又看楹联,这可能暗示她对某些字不熟悉,需要史湘云念出来,她在旁边聆听并学习。同时,她回想起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名为枕霞阁的亭子,这反映出贾母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她并没有受到足够的汉学教育,或者她对汉字的兴趣并不浓厚,更倾向于通过游戏和娱乐来消磨时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然而,通过她对各种事物的了解程度和审美观等,又显示出她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这种矛盾的现象,该如何理解呢?首先,她出生于清朝中前期的一个战争功勋家庭,由于非汉族人,对汉字不熟悉,加上本来学的是满族语言文化。因此,出现了她认字有限,但文化还是较高的情况。

王夫人不识字,在牙牌令里直接由鸳鸯代劳。王熙凤不识字的证据在于她不了解负荆请罪的典故,以及她让宝玉代笔写字的行为,这确实令人感到奇怪。第二十八回:宝玉从王夫人处出来,王熙凤拉住他让其帮忙写字,“大红装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并表示,“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这个地方写得很荒谬,王熙凤要宝玉写字,却只有王熙凤自己认得,那宝玉要给王熙凤用什么语言记录这些东西呢?这可能暗示了王熙凤不识字,她不太认识汉字,但她认识其他语言,如满语,而宝玉同样会满语,所以写的字她肯定明白。

凤识字不多,龙是否同样识字有限。薛家的薛蟠字文龙,本该很有文化吧,怎么会也是个不认识汉字的主?事实究竟如何,其实他汉语文化不低,不过在装疯卖傻,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他故意把唐寅念成庚黄,然后引出宝玉说出应该是唐寅,然后他就顺着宝玉的杆子爬上,他微笑着道:“谁知道他糖银,果银的。”此言未说完,埋下‘饼银(丙寅)’的梗。最为有意思是他在行酒令中骂道:“一个女儿(女真人)嫁了汉子(汉人),要当王八,【见;女儿与女真人】他怎么不伤心呢?”众人笑地弯腰说道:你说得很对。接着又来个‘绣房窜出个大马猴’,用来说明女儿属于胡孙(猢狲);‘一根鸡吧往里戳’,埋下大观园那个傻丫头用一根棍子掏蟋蟀,结果引出唐寅图画,并借画说事。最后,“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他叫这是哼哼韵。他没文化吗,装没文化还故意引起宝玉上钩,留个‘饼银’梗;装没文化骂女真人与汉子(汉人)勾结那是忘八,所谓忘八是指忘记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美德。他既有粗俗不堪的市井语言,也有文绉绉的‘洞房花烛朝慵起’。他最后哼哼韵,也许就是模拟满语发音,发出哼哼嗡嗡声音吧。

满纸荒唐语,这是作者对自己著作《红楼梦》的坦白。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冷子兴称贾家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雨村听说,也诧异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

根据冷子兴和贾雨村对话内容判断,他们明确指出这‘一代不如一代’是针对教育而言的。冷子兴的言论中隐含着明显的矛盾。他一方面将贾家描绘为‘钟鸣鼎食之家’,这无疑是符合事实的;但另一方面又称其为‘翰墨诗书之族’,这在某种程度上显得颇为牵强。至于他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在教育层面上的论断,更是令人费解。首先,贾家第一代是以打战功勋卓著被封为公爵,并非出于读书功名成为公爵,又可以靠世袭做官,本就不靠读书发家,但后代居然出个进士(贾敬)。这是应该取得突破性进步了,怎么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宁荣二府在最早两代里并无读书功名,为什么能被列入翰墨诗书之族,这就值得商榷。

在此,可以将贾家与清朝皇家做个比较,看看有什么相似地方。贾家从荣宁二公开始发家,如果靠跟随皇太极打仗,立下卓著功勋,获得公爵,且可以世袭。所以说贾家的第一代祖先贾源和贾寅他们并非诗书墨翰之族。若冷子兴说的‘翰墨诗书之族’准确无误,那么贾家必须是旗人,他们可能属于满语的诗书墨翰之族。如果是汉族,真找不出他们属于‘诗书墨翰’之族迹象。第一代如皇太极之辈,他们自幼习满语,对汉语或许并不十分精通。第二代顺治皇帝辈,他是入关后成为第一任清朝皇帝的。彼时,皇帝虽倚重满语,但为了稳固统治,驾驭整个国家,更需八旗子弟精通汉语。所以顺治为了能够很好管理汉族官员,治理天下,开始让满族八旗官员以及子弟学习汉语文化,接受儒家思想系统地教育。故而,第二代康熙帝不仅满语娴熟,且对汉语文化亦有深厚造诣。是否如此,看贾家的第二代名字隐藏的含义吧。

贾府第二代兄弟俩,一个叫贾代化,另一位称贾代善,还有个若有若无的远房亲戚贾代儒。想说他们兄弟名字,将他们名字结合在一起叫‘善化’,‘善化’这个词语含义,通常指的是通过良好的教育、感化或者榜样作用,使人的行为、思想或品德向好的方向转变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通过积极正面的方法来改变和提升个体或集体的状态。那么,以何善化满族民众?儒家思想也,故而有了贾代儒。代儒代表儒家教育,代表着汉人及汉学文化。表面上贾代儒姓氏、辈分皆属贾家‘代’字辈,与贾母同辈,然其并未获得贾家上下之敬重,俨然贾府所聘之普通塾师。其实作者也有点故意贬低汉人老师,把贾代儒的形象塑造成为一位略显吝啬又贪财,稍带寒酸还有点得过且过儒家学者。请贾代儒来是为了教化刚入关的旗人,让他们学习中原的汉字文化,熟读孔孟之道,使旗人同样成为知礼义有仁德的臣民。故而,贾家代字辈三人的名字巧妙融合,寓意深远。

书中描绘了一群对汉字不太熟悉的民族,这与满族入关成为国家的统治民族紧密相关。他们,即满洲旗人,在入关之前,大多数并未接触过汉语,甚至可能未曾目睹汉字。因此,王熙凤与薛蟠这对龙凤姐弟,正是旗人入关后,旗人贵族汉学文化水平的缩影。王熙凤等不识汉字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满族融入汉族文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正如贾母对林黛玉所说,认识几个字,不至于目不识丁;贾赦也对贾环表示,即使不努力读书,世袭的官职也肯定不会丢失。由此可见,满族内部的一些人,对于学习汉文化持有抵触态度。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