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陈灏珠出生于香港一个书香之家。母亲吴云虽未受过高等教育,却以儒家的仁爱之道温润他的童年。然而,1939年,母亲突发高血压中风未能及时救治,年仅15岁的他第一次直面死亡的无力感。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陈灏珠仍感痛心:“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17岁的陈灏珠随父亲翻山越岭,逃难至内地。在动荡的途中,他见过血吸虫病肆虐的村庄、也看过结核病夺走同学的生命。而心中的一个念头却愈发坚定:“国难当前,我未必能救国,但我想用医学救人。”
1943年,陈灏珠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求学路崎岖坎坷。战争让教学楼变成祠堂,教材全靠手抄。为了记录准确,陈灏珠自创了“陈体”速记法,字迹如印刷般清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为他日后的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9年,陈灏珠进入上海中山医院实习。当时,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尚属空白,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主流。然而,陈灏珠敏锐地察觉到:冠心病患者的数量正在悄然增加。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后,他大胆预言:“未来,冠心病将取代风心病,成为中国的主要心脏病类型。”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争议,甚至被认为“过于西化”。

1954年,陈灏珠与导师陶寿淇教授联合发表《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一文,这是国内首次系统引入“心肌梗死”这一术语。陈灏珠不仅精准区分了心绞痛与心肌梗死,还清晰描述了冠状动脉堵塞的机制。这篇文章被同行誉为“开启中国现代心脏病学的大门”,一位老医生评价:“陈医生用一支笔,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医学时代。”
而真正将陈灏珠推向冠心病诊疗前沿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临床挑战。
1973年4月23日,中山医院,一位中年男性突发剧烈胸痛,病情危急。传统心电图难以判断病灶位置,常规手段束手无策。陈灏珠决定实施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这项在国外已开展多年、但国内因设备匮乏和技术壁垒迟迟未能推进的检查方式,是唯一的希望。

医院无专用手术床,陈灏珠便用木板拼成“独木舟”;没有可旋转影像系统,就让助手推着病人旋转角度;导管送入血管时,他满手是汗,紧握操作杆的指节发白。一个小时后,影像终于显现:患者左前降支动脉近端90%狭窄。正是这条“生命通道”的堵塞,险些让患者的心肌坏死。那一刻,医生、患者与家属都长舒一口气,而中国的冠心病影像学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之后十余年间,陈灏珠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完成国内首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首例血管腔内超声检查、首次使用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脉治疗……这些创新不仅拯救了无数濒危患者,也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灏珠常说:“科学不是重复国外的脚步,而是从病人的需求出发,走出自己的路。”
1975年,一场跨国急救再次证明了陈灏珠在冠心病急救领域的独特判断力。美国血吸虫病专家Basch在访问中国期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并迅速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彼时国内尚未引入溶栓技术,唯一能用的药是奎尼丁,但风险极高。面对危机,陈灏珠决定使用“超剂量异丙肾上腺素”这一未被广泛应用的疗法——15倍常规剂量。三天后,Basch心律恢复平稳。这一事件震惊了国际医学界,美国《内科文献》评论:“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抢救,更是医学判断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除了科研与临床,陈灏珠还深耕流行病学。上世纪70年代,他主持中国首次大规模血脂水平调查,走遍云南、贵州、四川的山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只为收集最真实的一手数据。当时不少人质疑:“农民的血脂水平有研究意义吗?”陈灏珠坚定地回应道:“健康标准不能只看城市人,真正的医学,要服务所有人。”这项研究最终确定的“中国人群血脂参考值”,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成为重要参考标准。
这么多年,陈灏珠始终认为,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良知与责任。即便成为院士后,他仍坚持在门诊接诊病人,查房前总要先把听诊器捂热;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垫付药费,他从不声张。陈灏珠告诉学生:“医学不仅治病,更要疗人心。”
如今,陈灏珠不仅是中国心血管医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更是几代临床医生心中的学术灯塔。从战乱年代跋山涉水求学的青年,到推进冠心病影像诊断、抢救无数心梗患者的医学大家,他始终坚守在医院一线,专注科研,悉心带教,几十年如一日,把一生献给了医学事业。即便到了耄耋之年,陈灏珠依旧坚持查房带教、参加学术会议,从不懈怠,只为让中国的心血管医学,在世界医学版图上占据属于自己的坐标。

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陈灏珠深切体会到:冠心病的防治绝不是“吃点药、降点血脂”那么简单。病灶常常隐藏在生活习惯、心理压力和代谢紊乱之中,单靠药物只是临时压制,真正有效的治疗必须从全局出发,从源头改变。陈灏珠常对学生说:“心脏的毛病,有时候不是从心开始的,而是从人整个生活方式开始的。”
一次在医院举办的健康讲座上,一位中年观众站起来提问:“陈院士,您研究心脏病一辈子,有没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像我们这种血脂偏高、血压不稳的中年人,怎么做才能不用一直靠药物维持,还能保住一颗健康的心?”
面对这个问题,陈灏珠并没有卖关子,而是坦诚地回应道:“很多人以为,预防冠心病就是别吃肥肉、戒烟、早睡早起、勤锻炼,这些当然重要,但远远不够。我常跟患者说,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三点小细节’更关键,却往往被忽略。只要把这些小事坚持做,心血管自然就会慢慢好起来,不易出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想要预防心脏问题,得注意饮食清淡、多运动、少熬夜。但其实,除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外,还有三件容易被忽视的小事,对心脏健康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学会调节情绪、保证充足睡眠、还有——别忘了定期检查身体。这三件事看起来简单,真正坚持下来,对保护我们的心脏却有不小的帮助。
第一件事:学会情绪管理,不急不躁。
我们的情绪,其实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心脏,最怕的就是过度紧张、长期焦虑或者突然发脾气。当人处在情绪不稳的状态下,心跳会加快,血压也会跟着上升,时间久了,对心脏是一种负担。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烦心事,不可能总是开心轻松。但我们可以学着慢慢调整,比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做点轻松的事,或和朋友聊聊天、散散步,心情自然就会缓和一些。情绪好,心也会“轻松”很多。

第二件事:保证优质睡眠,给心脏足够的休息时间。
很多人工作忙,习惯晚睡,有时候甚至觉得“睡少点没关系,白天还能顶得住”。但其实,良好的睡眠是身体修复的重要时间,特别是心脏,也需要在睡眠中好好“歇一歇”。
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不仅容易没精神,心跳也容易乱,血压会不稳。长期下来,心脏也会跟着“累”。所以建议大家尽量每天睡够7小时左右,最好在晚上11点前入睡。睡前不要玩手机太久,不要喝咖啡或茶,也别吃太饱,让身体和大脑慢慢安静下来,才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如果总是失眠、容易惊醒,或者打鼾严重、白天还是很困,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有睡眠相关的问题,早点处理,对心脏也是一种保护。

第三件事:定期体检,别等有症状了才去看医生。
有时候,心脏出现问题,并不会马上有明显的症状。有些人可能只是偶尔感到胸口闷、爬楼时有点喘,就不太在意,结果一查才发现已经是心血管出了问题。
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其实非常重要。特别是上了年纪,或者家里有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的人群,建议每年都做一次基础的健康体检。像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这些,都是了解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体检不是为了“吓自己”,而是为了早点发现问题、早点调整生活方式。有些问题如果早知道,只需要改善饮食、加强锻炼,甚至不一定需要吃药,就可以控制住,不让它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
总之,心脏是默默为我们工作一生的重要器官,不会说话,也不会抱怨,但它会通过种种“信号”告诉我们它累了、需要被关注了。与其等到身体出问题才着急,不如从现在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小改变,慢慢养成习惯。每天多给心脏一点点关心,日子久了,它自然会用健康来回报你。
资料来源:
1.尤俊意.宽厚长者陈灏珠先生[J].世纪,2023,(05):91.
2.周俊.陈灏珠关爱每颗跳动的心[J].中国卫生人才,2023,(01):54-59.
3.石海芹.陈灏珠拓医学路逐中国梦[J].工会博览,2023,(33):12.
(《戒烟、锻炼都不如它!96岁陈灏珠院士亲授3个防冠心病的真正秘诀》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