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到“教育”一词,很多人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印象就是成绩、分数、掌握了多少技能。但真正的教育是这样的吗?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前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的教育原则,
不想让孩子在起跑线上甘居人后,则势必要在枪声响起之前早迈一步“抢跑”。
哪怕是在咨询室内,我也频频能听到家长对于“抢跑教育”感到头疼的抱怨:
“自打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头疼,总害怕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落后别人很多。”
在中国,超前教育已经不是新鲜事。家长们越焦虑,越热衷于抢跑。但抢跑埋下的恶果,可能最快会在三、四年级爆发。到底怎样的节奏最适合孩子成长?答案藏在几百年前数学家们的一个实验里,一起跟着家长君来看看吧。
美国幼儿教育心理学家David Vicat,
曾经在1967年针对提前教育行为对孩子的长期影响,
进行了一场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位于贫困地区近68个3至4岁的孩子。
实验的过程中,大卫将这些儿童分配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学前班当中。分别为:
传统型:不教授书面知识,以游戏和实践为每日教学任务
混合型:教学理念成熟,在课堂上会布置作业学科
直接教导型:直接教授知识,大量作业布置同时会使用习题集,并定期进行测验或者是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直接教导型学前班的幼儿的确在学业方面表现非凡,但这种优势并没能持续很长的时间。
在研究小组的专家们持续跟踪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68名研究对象进入青春期之后,直接教导型的孩子相较于其他两组的孩子来说,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叛逆行为。并且与同龄人之间更容易产生摩擦,也更容易感受受挫和受伤害。
更为惊人的发现是,当这68名孩子成年之后,直接教导型的孩子普遍在婚姻当中更难找到幸福。
且该组孩子的犯罪率为39.19%。远远高出其他两组孩子的13.5%。
从这一研究当中,我们也能够得出大概的结论就是,
在学前教育的阶段,提前抢跑,或许能够领先一时,但却可能落后一生。
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是让孩子“享受学习”
真正能让孩子在学习路上走得长远的,是孩子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享受,即“享受学习”。
从大多数人的心理来说,都想享受到快乐的人生,恨不得这样的人生越长越好。
如果不是享受人生,那简直是度日如年。
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也同样如此。
我们不要小看了“享受学习”这四个字,实际上,学霸和学渣最大的区别,就是学霸很享受学习,而学渣却感到学习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无趣的事情。
当孩子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时,家长如果单纯从外部施压和逼迫孩子去学习,很难让孩子长久坚持下去。
可以这样说,孩子是否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才是衡量孩子在学习上是否主动和持久性的重要因素。
我们常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天然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好像脑袋里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向家长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要吃饭?”“我们睡觉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睁着眼呢?”……
有的家长会为孩子耐心解答,引导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付出行动。但是大部分家长却是在孩子不断询问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敷衍,回答问题变得漫不经心,甚至还会给孩子泼一盆凉水。久而久之,也就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旺盛的天分,孩子也会逐渐变得平庸。
所以我们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平庸,也不要为了“鸡娃”而让孩子提前抢跑,这种行为也许能够让孩子短时间内成长飞速,但时间久了,问题也就慢慢暴露出来了。
68个,比例太低,数据没有。对照组呢,单一变量呢?这个心理学家他专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