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粟裕大将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可是声名大噪,被大家叫做“战神”。在红军那时候,粟裕挺低调的,七年里头都没怎么升官,最高的职位就是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后来,他留在中央苏区,带着大家打游击。新四军改编后,他才慢慢显露头角,做了陈毅的得力助手。
粟裕的大将军衔那可是实打实用一场场战斗换来的,他甚至够格当元帅呢。但话说回来,就算是个打仗厉害的将军,也得有点儿运气才行。你看粟裕之前,郭如岳担任过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可建国后他却回了甘肃老家,啥军衔职务都没有,只能种种地过日子。
郭如岳和粟裕两人,都曾是红七军团的参谋长,但后来命运却大不一样,一个回乡当了农民,一个成了开国大将。这究竟是因为啥呢?他们俩,起点差不多,咋就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呢?咱们得琢磨琢磨。
【教师出身,参加西北军】
1901年那会儿,郭如岳在甘肃甘南州的朱旗村呱呱坠地了。朱旗村啊,那地儿穷得很,周围尽是光秃秃的石山,直愣愣地戳到天上去,整个甘南数它穷。郭如岳出生时,正好是清朝快完蛋那会儿,世道乱得很,农民们辛苦种的粮食,说不定啥时候就被抢个精光。
1914年,郭如岳才13岁,就碰上了一场大乱子。那时候,河南的军阀白朗打进了甘南,弄得那边一团糟,郭如岳只好到处流浪,过着没着没落的日子。后来,等局势稍微平静了点,他才得以回家。把小学念完后,他就留在村里当老师了。
郭如岳在动荡的日子里,心思早熟,一心想着走出那闭塞的山沟。到了1920年,他成功考进了兰州省立师范学校。四年苦读后,他又回到了老家当起了老师。这时的他,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虽然还在教书,但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随时准备放下书本去当兵。
1927年的时候,郭如岳得知了一个好消息,说西北军的将领冯玉祥,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忙下,在西安办了个军事政治学院。郭如岳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马跑去西安参加考试,结果真的考上了,成了西安军校的一员。可没过多久,西北军开始执行蒋介石的“清党”政策,郭如岳他们这些人就得到了共产党员刘伯坚的帮助,他是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帮忙把他们护送到了河南。后来,郭如岳又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学了电气和无线电技术,很快就成了个技术能手。
郭如岳军校一毕业,就被派到了西北军第14军工作,在那儿碰到了军里的参谋长赵博生他们。赵博生啊,是个秘密党员,宁都起义那会儿,他可真是出了大力气。在西北军的那些日子,赵博生对郭如岳影响可大了,简直就是他革命路上的指明灯,带着他往前走。
【宁都暴动,参加红军】
1930年的时候,冯玉祥跟蒋介石在中原大战里较量,结果冯玉祥输了,孙连仲就成了西北军的头儿。那会儿,郭如岳、赵博生,还有后来的开国中将孙毅,都在孙连仲手下干活。没办法,他们只好跟着孙连仲,一起被蒋介石收编,进了国民革命军的第26路军。
部队重新整编后,郭如岳他们心里琢磨着,日子该能好过点了,就盼着军饷能早点到账。可谁承想,左等右等,等来的不是军饷,而是蒋介石的一道命令,让26路军去江西“收拾”红军。大家一听,心里都嘀咕开了:“这不是明摆着让我们去送死吗!”26路军的士兵们怨声载道,谁也不愿意去江西。但话说回来,蒋介石的话谁敢不听?没办法,大伙儿只能硬着头皮,坐上火车,一路往南,朝着江西和红军的战场进发。
26路军在南昌休息那会儿,头一回领到了军饷。可官兵们一看,都哭笑不得,直抱怨:“就拿这点钱来打发咱们啊,这不是拿钱买命嘛!”
没过多久,26路军又卷入了第二次攻打红军的行动,结果高树勋率领的27师吃了大败仗,只能灰溜溜地撤退到宁都城里。那时候,宁都城外头全是红军的游击地带,26路军的士兵们心里都七上八下的,生怕被红军给抓了。尤其是那些大官们,更是吓得魂飞魄散,总指挥孙连仲直接脚底抹油跑到上海去了,27师的师长高树勋也找个生病的借口,赖在南昌不走了。
26路军的将士们没了领头人,心里头都没了底,士气萎靡不振。可巧,“九一八”事变一闹,小日本子打进了东三省,大伙儿这下可急眼了,心里琢磨:国家都快保不住了,咱们自个儿还在这儿内斗,这到底是为了哪般?
郭如岳心里也挺不是滋味,他看着身边的兄弟们一个接一个没了,每天都有好几十具遗体被送到城外去埋。这些牺牲的战士,很多都是来自陕西、甘肃、青海的农家孩子,参军也就是图个温饱。
“那场面真是让人心里难受,家里老老小小都眼巴巴等着他们回去呢!”郭如岳晚年时感慨道。
就在那会儿,赵博生成功说服了73旅的旅长董振堂和74旅的旅长季振同,打算搞一场宁都暴动,他们把日子定在了1931年12月13日。
郭如岳被董振堂赋予了重要任务,他作为73旅的代表,匆匆赶往苏区去和刘伯坚老首长碰头。他还清楚记得,到了澎湃县那个叫固村的地方,被一群儿童团员给拦住了去路。那些小家伙齐声喊道:“哎,站住,你是干嘛的?”他笑着答道:“我啊,原本是宁都那边的白军,这不,来投奔红军啦!”
郭如岳这次去苏区回来,捎来了两个新情况:起义的时间往后挪了一天,定在12月14号动手;还有啊,要参加起义的那些部队,现在都整编成红五军团了,手下管着三个军呢。
12月14号下午,宁都那边闹起了暴动,郭如岳可是出了大力气。那会儿,他领着学生们一股脑儿冲进了26路军总指挥部的电台屋,把电报员都给看管起来,不让他们给国民党南昌那边发报。
接着,郭如岳和战士们一块儿上路,第二天就到了苏区。一到那儿,只见苏区的老百姓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还给起义军送来了大米、肉这些吃的。看到这些,起义的将士们眼眶都湿润了,一个个感慨地说:“红军真是太好了,苏区的老百姓也是真心不错!”
【红七军团参谋长,战功赫赫】
宁都起义给中央苏区增添了1.7万精兵,这股力量汇聚起来,成立了一支强大的队伍——红五军团。郭如岳因为在起义中立了大功,被委以重任,当上了红五军团13军37师109团的团长。没隔多久,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他又更上一层楼,升为了37师的师长,一跃成为红军里的师级领导。
红37师刚结束训练,立马就投身到了赣州战役中。那场仗真是打得不容易,红三军团的1师被国军给团团围住了。多亏了郭如岳带着37师豁出命去救援,这才把1师从包围圈里给拽了出来。可遗憾的是,师政委欧阳健在那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了,之后赖传珠(开国上将)接过了这个担子,和郭如岳一起继续战斗。
1932年夏天7月份,郭如岳再次带着队伍去打南雄水口那场大战,跟粤军拼了个你死我活。红37师的战士们跟敌人硬扛了整整两天两宿,损失不小。就连师长郭如岳也受了重伤,只好回后面去养伤了。
1933年,郭如岳伤愈回来后,就被调到了闽赣军区,当上了参谋长。那时候,闽赣军区的头儿是肖劲光,后来他还被封为了开国大将呢。到了同年的11月,肖劲光的位子被叶剑英给接了,但郭如岳还是军区的参谋长没变。另外啊,郭如岳还是红七军团的第一任参谋长。
红军那时候,郭如岳在叶帅和肖劲光将军手下干活。虽说他的资历不算深,但带着队伍起义,立下了大功,战场上也表现得很出色。可奇怪的是,他后来咋就没啥名声了呢?你想啊,他之前在红37师的好搭档赖传珠,后来都成了开国上将。还有,他在红七军团当参谋长那会儿,接他班的有曹里怀和粟裕两位。曹里怀带出了四野的47军,后来被授予中将;粟裕呢,解放战争里打遍天下无敌手,被封为了共和国的第一大将。
郭如岳本该凭借他的贡献成为开国将军,说不定还能当个上将呢,可为啥最后他却在乡下默默无闻,当了个农民?
【不幸被俘,建国后回乡种田】
郭如岳没跟红七军团去北方,1933年年底,他就离开了红七军团,回到了他之前待过的红五军团。在第五次对抗敌人“围剿”的时候,郭如岳被安排做了红34师的参谋长,还兼任了100团的团长,他帮着师长陈树湘一起指挥打仗。
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陈树湘在湘江那场恶战中被抓了,他为了不屈服,硬生生扯断了自己的肠子,真是英勇得很。那时候,红34师的6000多名来自闽西的战士,几乎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但话说回来,郭如岳这家伙可没走上长征路,他是因为生病,留在了苏区。
要是他走上了长征路,最后会咋样呢?说不定他会英勇牺牲,也有可能挺过那些难关,以后被委派更重要的任务。想想看,接替他成为100团团长的韩伟,在湘江战役里捡回了一条命,后来还当上了开国中将呢。
郭如岳留在中央苏区后,命运走向了另一条路。红军大部队撤走后,他跟着留守的红军,不得不面对蒋军几十万人马的包围,选择了“九路突围”这条险路。可谁承想,在突围的半道上,郭如岳倒霉地被抓住了,然后就被带到了南昌行营。
1935年的时候,郭如岳被扣上了“危害国民”的大帽子,被判了15年的牢。不过还好,一年后西安事变发生了,国共两边又开始合作,郭如岳也因此得到了释放。可问题是,他出狱后找不到党组织,没办法,只能跑到上海,靠打些零工来维持生活,同时心里还惦记着支援抗战。
1949年,三野的军队把上海给解放了。郭如岳得知以前的老上司陈毅成了上海市的市长,就赶紧写了封信去求帮忙。陈毅一听郭如岳还活着,二话不说就安排见面,后来还让他去了宋时轮9兵团的教导团,做了个教育参谋。
1950年年底,9兵团接到命令要去朝鲜,郭如岳原本也在要去的名单上。可当他们部队到东北的时候,他被留了下来,专门负责整理打仗用的资料。
后来,9兵团进了朝鲜,在长津湖那边开打了,不过郭如岳就没再参与啥大事情了。到了1953年,朝鲜那边仗打完了,停战了。郭如岳呢,也没立下啥大功,就决定退伍了,直接回了甘肃的老家。
二十六年前,郭如岳心里揣着为国家效力的梦想,加入了冯玉祥的队伍。过了整整二十六年,他回到了老家,发现家乡已经变得安宁祥和,他这位英勇的战士终于回家了。郭如岳现在没了军中的职位,身边只有他的妻子和一个扁担,扁担的一头挑着他的孩子,另一头则挑着满满的书。
郭如岳卸下军装后,就过上了平凡的农民日子,地里的活儿不忙时,他就读读书、看看报纸,后半辈子过得挺悠闲自在。
到了1981年,郭如岳的老战友袁血卒,那时候已经是民政部的副部长了,他费了好大劲终于找到了郭如岳,还专门远道而来探望。这一趟,才让郭如岳的真实身份得以曝光。
后来,郭如岳的生活有了挺大变化,他当上了甘南州的政协委员。到了晚年,他还在文史馆上班,亲自写下了宁都暴动的全过程。
1990年的时候,这位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人,在老家朱旗村安静地结束了91年的岁月,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