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不少人印象中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并向多尔衮投降称臣的理由。那么吴三桂真的是为了美妾陈圆圆就决定大明命运,改写了中华的历史么?
崇祯十六年九月,清军连续攻克关宁军下辖的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座屯城。关宁军不仅损失了一万五千兵马,大量官兵家属也被清军掳掠。更糟的是这三城的丢失,让宁远成为了字面意义上的“孤城”。
坚持三个月后,蓟辽总督王永吉心知宁远已不可守。联合辽东巡抚黎玉田上疏崇祯,请求放弃关外回撤山海关。
辽东前后屯卫复失,宁远孤悬二百里外,四面阻敌,势孤难守,且寇氛日迫,三辅震惊。宜撤宁远兵民,入守关门。即京师猝有寇警,关门之援,旦夕可至。
《明史·列传一百五十》
崇祯十七年三月在大顺军的压力下,崇祯敕令王永吉放弃宁远并率军入卫京师。可当吴三桂率关宁军主力到达山海关时(三月十九日)京师已沦陷,这下关宁军和吴三桂就相当被动了。
首先,吴三桂手上的兵马并不多,根本不足以左右大局。
此时吴三桂的正式官职为“辽东团练总兵”,不说他上面还有领导王永吉和黎玉田,他也指挥不了原本驻扎于山海关的明军。这支近一万的部队,是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兵马。虽然此时两支队伍同病相怜,但依照明军的传统,吴三桂是不敢把后背留给他们的。
此时关宁军号称五万,实际真正能战之兵不足一万。其中称得上精锐的(家丁),按照吴襄的说法,也就三千左右。这些兵马能守住山海关就不错了,去威胁清军或者大顺军,就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了。
而且明廷的突然垮台,意味着关宁军断粮断饷。在清军和大顺军的包夹之下,指望屯田自养是不现实的,据守山海关也是死路一条。换句话说多尔衮和李自成都有时间慢慢消磨关宁军,而吴三桂却拖不起。他必须尽快决定向谁投降,不然必自溃。
其次,吴三桂的两面投机导致他失去了谈判空间。
面对两难的局面,吴三桂没有快刀斩乱麻,而是想通过首鼠两端获取更大利益。他一面派人到沈阳与多尔衮展开谈判,提出多尔衮出兵帮他消灭大顺军,功成后他愿以黄河为界与清廷南北并立,即“联虏剿寇”。
于此同时,吴三桂又派人与李自成接洽议和,商讨共御后金然后平分天下事宜,即“联寇抗虏”。吴三桂想的是借力打力,以让自己和多尔衮、李自成平起平坐。但时间以及各方的耐心,也在他的摇摆中慢慢消逝了。
所以当吴三桂和李自成谈崩开打后,多尔衮就选择一边看戏,一边压低吴三桂的筹码。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被迫放弃之前的价码,以剃发称臣换取清军的救援。至于“红颜”如何,他这会根本就无暇顾虑了。
最后,此时驻扎在山海关的明军将领们更倾向于投效清军。
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和后金的诸多大战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损失大量兵马,也让相当数量的明军将士的亲朋家属成为了后金的俘虏(活下来的全投降了而且获取的待遇也很好)。这种情况在关宁军中尤为突出,比如到了崇祯十六年,吴三桂的一大半亲戚都在后金那边。这不可能不影响明军上下的选择。
除此之外,大顺军在京师搞得无差别“拷饷”,也让三海关的明军将士们心里发怵。谁知道投降李自成后,刘宗敏们会不会对他们下手?吴三桂在做决定时,也不可能不顾虑手下将士们的意愿。
综上可以看出,吴三桂向清廷投降是必然的选择。而吴三桂最终叛清,更多源于他的自不量力。
明清之际降清的明朝官员、将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于各种原因主动选择降清,如李永芳、孔有德等人。二是战败被俘后劝降的,如洪承畴、祖大寿等。三是阵前被逼投降的,典型代表就是吴三桂了。
不仅是被逼投降,吴三桂还带有自己的嫡系兵马(关宁军)。这就让清廷天然地不信任他,并时刻视他为威胁。
多尔衮最初是让吴三桂率兵出关驻守锦州,这实际是把他给孤立看守起来。待到清廷稳定中原并覆灭弘光小朝廷后,多尔衮才开始起用吴三桂。但让他冲在西南的最前线,多少都有消耗之嫌。
而且这个过程中,多尔衮还玩了招阳谋。但凡吴三桂在战场上取得一点成绩,他就让清廷大张旗鼓的昭告天下。明面上是各种嘉奖吴三桂,实际也在坐实他明朝第一叛臣的名号,断绝他联合明朝残余势力搞事的可能。
吴三桂为了获取更大封赏,也主动配合多尔衮和清廷的“阳谋”。比如勒死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就是吴三桂向清廷求权势的表忠,而不是清廷的谕令。这也让他与明朝遗民再无回旋余地,自己让自己日后的“兴明讨虏”成为了笑话。
康熙登基之初,由于满清内部的权力争斗,清廷降低了对吴三桂的辖制,甚至给予他在西南“临机专断”之权。如果他借这个机会学明朝沐氏,以清廷对降臣的实际表现,说不定也能让他们吴家永镇西南。
注:虽然乾隆下令编纂了《贰臣传》但更多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并未降低或收回那群降臣后人所获取、承袭的待遇。
但权势的扩大,让吴三桂的心思又活络起来,想通过胁迫清廷获取更大利益。
他主动上表朝廷请求撤藩,意图逼迫清廷出言抚慰,以便其后讨要更多封赏。没想到年轻的康熙不按他的剧本行事,直接同意了撤藩之请。被架起来的吴三桂就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起兵造反,要么颜面权势尽去。
吴三桂起兵之初还留有余地,希望朝廷收回撤藩诏令并招安他。但康熙还是不依他的剧本,下令处死他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琳,以示朝廷决不妥协。
注:顺治十年在昭圣皇太后(孝庄)的授意下,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此后吴应熊就一直留在京师。这既是清廷和吴三桂的政治联姻,也是以子为质控制吴三桂。
这下没有任何退路的吴三桂只能携全族去搏那个希望渺茫的未来了,而历史的结局是高估自己的吴三桂失败了。
时势造英雄,身不由己罢了,一个山海关、断粮断饷断支援,外有清军内有李自成,绝地死地,死自己一个不要紧,手底下几万弟兄眼巴巴看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