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影视作品的描述中,清朝九门提督是个极具威慑和实权的职务。尤其是在皇权更迭期间,他可以封锁京师内外联络、弹压在京权贵、决定大位归属 ……
九门提督是不是真有这个能耐,了解它的诞生以及发展历史后,就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了。
康熙十三年,为了加强京师治安管理的效率,清廷从驻防内城九门的八旗军队中抽调步兵,组建设置了一个隶属兵部的新机构“提督九门步军统领衙门”,其长官为“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即俗称的“九门提督”。该衙门非战时主要职责为在各门设卡稽查以及负责京师内外城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注:在古代“军警”并不分家,各省、州府的日常社会秩序和治安管理除了部分(社会伦常、普通民事纠纷之类的事务)交由地方乡老、缙绅负责外,各朝各代都让各地的不同府衙根据自身职权(可联合、抽调地方驻军)进行“多头交叉”管理(如各地负责刑狱、税收、官学等等的官员都可以直接治民)。
雍正七年,步军统领衙门在宣武门开设自己的衙署并增管京师巡捕三营事务,不再受兵部直接管理(算半独立部门),长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乾隆四十六年又增设巡捕左、右两营,整体人员编制也扩充至3万人,长官职衔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庚子国变后清廷效法西方推行新政,在裁撤旧军、编练新军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军警分离”的改革。1901年新编“善后协巡营”替代步军统领衙门下辖的巡捕营,1905年清廷创设巡警部,取代了步军统领衙门的职能(原步军统领衙门并,未裁撤)。
由上可以看出,步军统领衙门以及九门提督从其初始就被定位为负责京师日常治安管理的半军事部队,不仅战斗力天然降一级,组织活动能力也大受限制。除此之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其麾下人员主要来自八旗各营。
九门提督麾下大部分人员在编制上仍属八旗各旗,这就导致九门提督对他们的控制和影响并不高,和重新招募、组建一支军队完全是两回事儿。九门提督真想逾制搞事,也得先想想麾下各营的统领、参将们是会服从还是将他缚送朝廷。
这其实也是康、雍、乾三朝都敢放心扩大步军统领衙门的编制的原因,不是皇帝们无条件信任,是它组成和设置让它本就难成威胁。而且即便不考虑步军统领衙门内部的组织问题,它的能耐也决定不了大清朝至高权力归属。
首先,九门提督虽然负责九门稽查,但北京内九门的门禁轮不到九门提督管。
清朝规定京师内九门门禁由八旗下辖的骁骑营(骑兵)管理,而且是一个旗管一个门。真要逾制封禁京师,别说九门提督做不到,八旗统领们也一样做不到。因为没有皇帝居中号令,内部矛盾不断的八旗根本就统一不了意见。
注:正蓝旗负责安定门、镶蓝旗负责德胜门、正白旗负责朝阳门、镶白旗负责东直门、正红旗负责阜成门、镶红旗负责西直门、正黄旗负责宣武门、镶黄旗负责崇文门,正阳门由八旗共同驻守。
其次,九门提督虽然下辖三万人马,但在京师(包含京畿地区)难以有效威胁朝廷和皇帝。
清朝皇帝最直接的军事力量是由御前侍卫、大内侍卫、侍卫处侍卫组成的宫廷侍卫队。这拨人马虽然只有600人左右,但谋叛势力在攻击他们前都得反复掂量,因为他们几乎涵盖了清朝所有权贵家族。也正因如此,他们深得清朝皇帝们的信任,日常守卫在皇帝身边并充任最后一道防线。
在宫廷侍卫之外是从满蒙上三旗中精选而出的亲军营(1400人),以及内务府包衣组建的内务府护卫(两营共计7000人左右)。这两支军队不仅是清朝的精锐武装力量,而且由于其依附皇权的特性,让它对皇权和皇帝非常死忠。清朝的皇城巡查就由它们直接负责。
注:包衣是指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奴仆群体。由于皇权的加持,他们的生活水准和权势不仅远胜于普通奴仆,也远超清朝平民。
皇城之外还有一支特殊部队“前锋营”紧贴皇城驻守(不负责皇城内部巡查,皇帝出巡时随驾),这支部队由八旗精锐组成,人数大致为4000人。不仅不受九门提督节制,朝廷也管不了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
皇城之外的内城还驻守有选满蒙精锐而组建的“护军营”,总兵力15000人。从满蒙固山中选出,专习鸟枪、子母炮的“火器营”,兵力7300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前面提到的八旗各旗下属的“骁骑营”,总兵力大概3万人。
由上可知直接负责京师内城以及皇城安全的军队就达6.5万人,这根本就不是九门提督可以独立挑战的。
除此之外,清朝在京师外围还设置有别的部队来护卫朝廷和皇帝安全。
例如,在圆明园设有编制为4250人的圆明园护军营。驻扎于静宜园一带的锐健营(也叫云梯营),这支部队虽然人数只有3000余人,但它是乾隆专门为攻坚战而编练的一支“特种部队”,战斗力不容小觑。专为皇帝个人服务的各种“御用营”,如虎枪营、上虞备用处、养鹰狗处、御鸟枪处、善扑营等 …… 这些外围部队合计起来又是好几万人。
以上这些都还没算朝廷部署在京畿的绿营部队。悬殊的力量对比,不仅让九门提督在皇权更迭之际不敢起异心,也让他在皇位归属上没什么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