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前道袁崇焕该不该为觉华惨案背锅

悠然修 2025-04-14 13:37:29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宁远不克转而突袭觉华岛。由于海面封冻再加上没有援兵,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戮一空、粮饷物资以及两千多艘船舶被焚尽。那么袁崇焕是否该承担坐视不援之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清晰袁崇焕的官职“宁前道”负有什么职责,以及觉华岛是否在其职权范围内。

道臣最初是明廷因地、因事赋权监察官员而临时委任的官职,比如某地水灾,朝廷设“某某河道”治理水患,完成后就收回职权。后续就如“巡抚”一般,“道”也逐渐成为地方常设官职,并拥有节制地方军队的权力。

道臣与所在地巡抚、经略、总督等封疆的职责划分大致为,这些封疆大吏负责战略性的谋划,具体的屯田、军政、司法、粮饷等则由道臣负责落实和执行。

袁崇焕任职时,明廷规定的宁前道责任区为,“东至宁远山所、西至前屯中前所、抵关所辖、宁前二卫、城堡驿所、共三十二处”。除此之外,天启五年十月喻安性被革职后辽东巡抚一职空缺,袁崇焕也成为前线最高级别的官员。

所以归属于宁远卫的觉华岛,自然也在袁崇焕的管辖下。但也不能就此将觉华岛之责归于袁崇焕,因为觉华岛是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广宁惨败后,孙承宗出关督师,建立关宁锦防线并集重兵在锦右与后金隔河(大凌河)对峙。孙承宗将战线前推到锦州一带,也意味着后勤线被拉长了几百里(此时关外明军没有屯田自养的能力)。

为了降低后勤成本和压力,孙承宗将宁远边上的觉华岛设置为关外明军的战略仓库。天津、登莱等地筹措的粮饷军需,先经水路运到觉华岛,再根据具体需要仓储保存或分发到关外各卫所。

所以因关系重大,觉华岛也是辽东巡抚或经略的直辖区。或者说觉华岛是宁前道、辽东巡抚、辽东经略的交叉共管区。

因此我们可以从史籍中发现,宁远之战时经略高第直接指挥、号令过觉华岛上的明军,“高第又疏言,初闻奴报过河,即檄觉华岛将官凿冰自卫”。

副将朱梅、游击马爌、邓茂林,各简其健卒,与参将合迎,为宁远外援。其各小堡,俱归并于觉华、宁远 ...... 水营游击姚禹贤、乔桓、季士登,都司王锡斧,守备王鳖、查应才,各简其船上劲兵,援之于南。

《三朝辽事实录》

袁崇焕在准备宁远防御战时,也布置过觉华岛的防御以及直接指挥、命令过觉华水师,而且战后袁崇焕也为殒命的水营将士上报过抚恤。如果觉华水营不在其职权内,袁崇焕没有理由越俎代庖。

这里先说点题外话,一些人认为觉华岛未撤是因为海面封冻,水师船只无法使用。这有点高看明军了,撤退令下达后距离山海关更远的右屯驻军也缺乏载具,他们扔下三十万石粮食以及屯民直接跑路,可是不带犹豫的。所以觉华岛未撤,只有一种可能 -- 上级强令。

那么这时有个问题凸显了,为何觉华惨败后明廷没有追责去找袁崇焕的“茬”,只是接受了经略高第的辞呈就了事呢?与其说这是个职责问题,不如说是“经抚之争”的重演。

天启初年,由于巡抚王化贞和经略熊廷弼的职权之争,导致广宁惨败。但是明廷并未接受教训,仍然在关外推行这种多头、重叠性管理。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无非是明廷管理制度的僵化,以及皇帝惧怕封疆割据,故意造成互相掣肘的局面。

天启五年柳河之败后,督师孙承宗、辽东巡抚喻安性被迫下岗,由高第接替孙承宗经略辽东。

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 … 崇焕亦力争不可 … 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 … 崇焕遂乞终制,不许。十二月进按察使,视事如故 ……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高第上任后,认为在锦右集兵据守,不仅浪费钱粮,大战时关内也难救援。所以他决定效仿熊廷弼,放弃关外、坚壁清野并收缩至山海关御敌。不论高第的看法和策略有没有问题,觉华惨案原本是不应该发生的。

高第在天启五年十月下达的撤退令,而努尔哈赤是天启六年正月才出兵攻向辽西。如果高第的命令被执行,两个多月的时间,就算觉华岛上的物资无法全部撤回,人员全部退至山海关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实际承担巡抚职责的宁前道袁崇焕不认可高第的策略,而天启在这个过程中捣糨糊。

袁崇焕一边尽量要求关外各屯卫、堡垒不要回撤,一边上疏朝廷炮轰高第。为了阻止高第的撤退令,袁崇焕甚至以辞职为由请天启表态。天启以留任升职回应了袁崇焕的辞呈,这说明皇帝在撤防和留守间,更倾向于袁崇焕的死守。

袁崇焕为何能长时间硬杠自己的上司高第,高第又为何以经略之职拿抗命的袁崇焕没办法,原因都在这里,有皇帝撑腰(否则高第可以直接发经略令,要求觉华和宁远的军队撤离)。

但问题是天启在默许袁崇焕的同时,既不阻止高第的撤退令,也不将关外明军交予袁崇焕调派布防。主打一个你们“自由”决定,这就导致高第把能撤的全撤了,他叫不动的宁远和觉华岛则失去屏护孤悬关外。

注:天启只是命令过高第将右屯、觉华粮草搬运回关内,但从未否决过他的撤防。另外觉华岛上也修筑有堡垒,守不住的主因是水师战斗力差、兵力少、缺守城火炮等。

更惨的是,对于辽东经略来说,宁远和觉华岛属于抗命不撤,高第自然不会为他们提前筹划什么援救方案。袁崇焕能保全宁远已属不易,哪有余力去救觉华。所以努尔哈赤大军抵达时,觉华岛的悲剧就已注定。

至于战后朝廷为何不追责,一是此时明廷需要装裱一场大胜鼓舞自身士气以及掩饰朝廷的无能。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真追究起责任,天启才是大头。所以朝廷只是故意不提,由高第请辞了事。

0 阅读:66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