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很多人觉得他是通过弑兄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即“烛影斧声”。但是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一个事实,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为何一直不册封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
注:宋太宗原名赵匡义,赵匡胤登基后为避讳改名赵光义,自己登基后又改名为赵炅。赵匡胤的四弟赵廷美原名赵匡美,后为避讳改名。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天下远未太平。当时大的割据势力尚有南唐、后蜀、南汉、南平、吴越、北汉这六家,谁能一统中原还是未知数。另一方面,赵匡胤亲历的历史非常残酷。皇帝们不仅两三年就换一个,大多还不能善终。
除此之外,赵匡胤的儿子们太年幼。他建立宋朝时,赵德昭9岁,赵德芳只有1岁。所以赵匡胤不敢直接册封儿子为太子,不然他一旦有什么不测,保不齐就有人像他欺负柴氏孤儿寡母那样,玩黄袍加身。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一》
正是基于柴氏的教训或者说赵氏的成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才会要求他,不要传位给幼子,而应该立壮年且有一定实力的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史称“金匮之盟”。
注:对于金匮之盟的详细内容有两种说法。“三传”,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老四)、赵廷美传赵德容。“独传”,赵匡胤传赵光义。
虽然宋史圈对于“金匮之盟”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有争议,但起码不能否认这个盟约是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而且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也分别用实际行动旁证着这个盟约。
首先,赵匡胤在不断抬高赵光义的地位。
虽然赵匡胤没有册封赵光义为皇太弟,但把他确立为了“隐皇储”。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种特有做法,皇帝们为防太子势大急于登基而弑君,不正式册封皇储,只给予皇储权力(以便于换人)。
具体的做法是让预定继承人以亲王身份兼任京兆尹,并让其地位在丞相之上。例如周太祖郭威决定传位柴荣后,就封柴荣为晋王兼京兆尹,并明示其地位在丞相之上。直到快病亡时,郭威也没有册封柴荣为皇储。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就任命赵光义为京兆尹,杜太后病亡后,赵匡胤又封赵光义为晋王。除此之外还明告朝廷赵光义地位在赵普之上,而且允许赵光义享有高于亲王的仪仗待遇。
与之对比,赵德昭和赵德芳这俩孩子,赵匡胤在位十六年里,不仅王爵都没有封,给予的权力也不大,比如赵德昭出阁时,只给了个贵州防御使的虚职。这怎么看都是将赵光义定为继承人。
不过也有迹象表明,随着儿子成年以及天下渐定,赵匡胤有想过将皇位改传给儿子。
如开始给儿子们一些颇有职权的实职,开宝六年任命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并且在开宝七年赵匡胤突然提出了一个大计划 – 迁都。
古代由于生产力、运输等技术的限制,各皇朝的资源会集中于都城。相对的朝堂官员们也会围绕都城营建个人的资产以及势力圈子等。所以迁都对于朝廷尤其是中枢,不啻于洗牌。
对于为何迁都,赵匡胤的理由是,“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之故事以安天下也”。而当时朝廷势力最大、兵权最大的人都是赵光义,所以受迁都影响最大的也是他,因此赵匡胤迁都的目的是可想而知的。而最终迁都之议也是在赵光义的强烈反对下不了了之。
至于其后是赵匡胤觉得赵光义羽翼已丰、事不可为,试探一次后就主动放弃。还是赵光义觉得这个哥哥想法太多而主动下手制止,就只有他们兄弟清楚了,大家各抒己见就好。
其次,赵光义登基后在明面上也继续履行着金匮之盟。
登基的当年,赵光义册封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兼京兆尹,侄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兼检校太尉,并诏令赵德昭与齐王赵廷美朝会应班列于宰相之前。太平兴国四年又进封赵廷美为秦王,即将四弟赵廷美定为“隐皇储”,侄子赵德昭作为后备。
只是赵廷美和赵德昭都没能活到赵光义驾崩。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赵光义伐北汉。某夜赵光义及其统帅的御营跟大营部队失去联系,为防不测,随军大臣希望赵德昭以太祖之子的身份暂代皇位以统领大军。赵光义知道后很气愤,班师还朝就以战败(未克幽州)为由不行赏(灭北汉的功赏)。
赵德昭找他理论,赵光义就兜头给扣一顶大帽,等你当皇帝后再给他们封赏也不晚。这不仅把赵德昭怼没话说,也迫使他回家之后就自缢了。
至于赵德昭是羞愧,还是害怕或是“被迫”,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赵光义知悉后哭骂这个孩子傻。另外,赵德昭死后两年,他的弟弟赵德芳也在睡梦中亡去,“寝疾薨,年二十三”。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人举报秦王赵廷美与宰相卢多逊等官勾结,欲行不轨事。赵光义逮着这个机会大做文章,最后削夺卢多逊官爵、全家流配崖州;降赵廷美为涪陵县公并迁往房州;其余几十名大臣和王府属官或革职流配、或斩首处死。
两年后,赵廷美因“忧悸成疾”,死于房州。赵光义闻讯大哭,说自己刚准备“削平前事,复我旧恩” ……
怎么说呢,笔者个人觉得“金匮之盟”是真的。赵匡胤是真把赵光义当弟弟,只是赵光义不想只当赵匡胤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