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如果迁都,是不是就能救大明?

悠然修 2024-10-31 15:13:41

在议论明朝灭亡这个话题时,不少朋友觉得崇祯如果接纳周皇后、翰林学士李明睿等人的建议迁都南京,就还能救大明。那么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放弃北方、迁都南京在客观上可以暂时跳出被李闯、满清两面夹击围死于北京的绝境。用空间换取时间,自然也就可能产生全新的机遇,例如“联寇抗虏或联虏剿寇”,说不定就可以稳定局势并乘势中兴了 …… 但理想丰满、现实残酷。

首先,崇祯并不是无脑放弃南迁。

李明睿提出南迁建议后,崇祯很是意动,连续数日单独召见李明瑞商讨时间、路线、如何接应等具体的南迁事宜。但随着计划的深入,崇祯很快就意识到“南迁”难以执行。

第一,这次南迁不同于永乐朝的北迁,需要“弃土”(直白的说就是逃跑)。就算是崇祯愿意背负弃土之责,他又该在“罪己诏”里如何表述自己为求生而抛弃皇陵呢?作为皇帝将父祖陵寝丢给敌人,还如何维系帝王的威权?到了南京被人扣上帽子并踢下皇位并不是不可能。

第二,南迁不是亲卫们护送崇祯到达南京这么简单,至少还得带上官员们,不然朝廷怎么继续运作?在古代官绅的资产主要为田产和房产,迁都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舍弃奋斗一生的所得,有多少人会愿意?而不愿意就意味着人心散了 ……

注:明朝时南京虽然也设有六部,但职能都不完备(明朝人也视南京为官员罢斥后的养老所),无法独立承担管理、运营明朝的职能。

第三,迁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别的不说,消息传开会激起京师平民商户对自身安全的恐慌进而可能诱发内乱,真若如此不用李闯来攻京师就崩溃了。所以崇祯不仅反复要求李明瑞保密,也不敢轻易做出决策。

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宜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将坐汝。

《明季北略·李明睿议南迁》

第四,即便不考虑官员、民众的抵触,崇祯和朝廷也支付不起南迁的费用。

京师南迁除了得带上皇亲侍从、官员家眷,还需组织人力搬运朝廷物资(文书钱粮银帛宝器等)。这样毛估下来迁都南京不亚于数万大军千里远征(如果考虑随行民众还会翻好几倍),此时大明拿得出护卫这支“远征军”安全的物资和军队么?

如果拿得出还南迁干嘛,直接在京师组织抵抗即可。如果拿不出,在沿途流寇和饥饿的攻击下,这支“大军”能坚持到南京不崩溃么?所以在预料之中的反对下,崇祯自己也就顺势放弃这个空中楼阁式的计划。

要是崇祯撇下朝廷,只带愿意随行的少数官员前往南京呢?就算是不考虑皇帝威信丧尽,江南官绅们架空光杆皇帝这些情况,崇祯也改不了什么。

京师之所以变得岌岌可危,一方面是朝廷在中原和关外耗尽了自己的机动力量,另一方面是部分明军已经军阀化不尊朝廷号令,朝廷无兵。而南直隶地区此时也没有多少直接受朝廷控制的军队,能用的基本都已被抽调到中原一带消耗了。

注:南明弘光朝廷直控的那点兵马,基本都是崇祯十七年京师发出勤王诏令后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重新募编的(没有朝廷命令,南直隶地区也不敢自行招募军队)。

手里没兵怎么慑服紧邻南京的“江北四镇军阀”(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怎么保证自己不被左良玉“清君侧”,又拿什么去抵挡入关南下的满清?

那么是不是可以招安流民军间接壮大自身力量并“联寇抗虏”呢?答案依然是不可能。

流民军为何会被招安?要么是慑服于朝廷强大的军事压力,要么是朝廷拿出足够的钱粮安定流民,这两条崇祯朝廷都不具备。

军事上李闯在河南获取大胜以及孙传庭战死后,反而是流民军给予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例如弘光元年大败于满清的李自成,仍然能轻松把左良玉赶出湖北。钱粮上就更不用说了,朝廷穷得连守京师的钱都拿不出来。这其实也是崇祯一朝,流民军抚而复叛的根本原因。

注:“联虏剿寇”也一样不会有好结果。历史上南明弘光政权派出北使团与满清政权和谈过,满清基本就没搭理南明使团,在中原打垮大顺军后,就转身南下直攻南京。

所以崇祯即便南迁也招安不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对于他伸出的橄榄枝,各路流民军可能会接但不会当回事。他们只会向那些明军军阀学习,不断施压并吸食南京朝廷的血肉,至其死亡或者取而代之。

除此之外,从军事战略上看崇祯即便南迁也难以守住南京。

在古代要突破长江防线,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从襄阳沿汉水突入长江,再南下或是沿江东进。另一个则是控制淮河地区,然后攻入长江下游的三吴之地,这也是常说的“守江必守淮”。

这两个突破点有个共同的屏障 – 河南。而崇祯十五年,明廷就已将河南完全丢给李自成了。明廷即便退守南京,整个淮河防线也已门户大开。战略主动权在敌手,明朝自己又各种折损、颓废,所以无论谁去南京组建朝廷都难以守住防线,苟延残喘罢了。

历史事实也差不多如此,多铎先是率清军在河南击败李自成,然后从河南出发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长江。李自成则南下攻占襄阳吓跑了左良玉,如果不是不幸殒命九宫山,大顺军八成会跟在左良玉的身后向南京挺进,即便崇祯在南京他又能拿什么来挡?

最后迁都南京之后,崇祯和明廷的组织执政能力就能被提升么?

先简单对比一下崇祯元年和崇祯十六年时大明的情况,无论是财税、粮饷还是军队组织等方面,崇祯元年时的大明都要远好于崇祯十六年时的大明。再简单对比一下崇祯元年和崇祯十六年时大明敌人的情况,无论是流民军还是关外的满清,崇祯十六年时都要远强于崇祯元年。

所以手头资源更差、战略空间更小、敌人更强,输了十几年的大明反而能不输甚至赢了?难道南京的风水好,能在极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崇祯的治国能力?

其实崇祯大致也明白这些(当然他不会承认自己能力不行),所以罢南迁之议后,这位一心中兴大明的皇帝就像撂挑子一样自暴自弃了,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并等待结局的到来。

编者附:

如果崇祯选择自己坐镇北京稳定民心,送太子南下会不会有机会?

首先,时机很重要,如果是崇祯十五年以后让太子南下,不仅时局已恶化至难以挽回,也来不及编练出一支有实力的军队。

其次,对太子朱慈烺个人要求太高。他是崇祯二年出生,明亡时才15岁,心智上就难堪大任,除非他比明世宗还早熟、聪明,也比康熙更具政治手腕和谋划能力(还得有不俗的气运)。否则依靠南京的衮衮诸公,他的命运不会好过弘光帝朱由崧。

1 阅读:264
评论列表
  • momo 15
    2024-11-01 07:16

    赵构乐了:老弟,你那不叫迁都,是跑路是逃命,哪来那么多穷讲究,你死就死在既想当婊子快活又想立牌坊留名,所以才会说出“朕非亡国之君”这种不要脸的话,迁都哦不,跑路有什么不好,南明那名不正言不顺的几个假皇帝也挺了二十来年

  • 2024-11-01 20:27

    根本原因是崇祯这个人能力不行,他瞎折腾了17年。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民心,也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大家跟着他看不到什么希望。所以即使他跑到南京,又有多少人肯投靠他肯给他卖命。说白了还是人心已经不在崇祯不在大明王朝了。

  • 2024-11-05 17:04

    一手好牌都打了个稀烂,然后说再给他一手烂牌他能赢,你信?

  • 2024-11-01 20:17

    你这么说那赵构岂不早就应该死了?被赶的团团转,这是毫无威信了吧?匆忙定都杭州。也没有班底吧?手上无一兵一卒,更谈不上对各路军阀的威慑力吧?但人家就是稳定了局势,建立了南宋,为宋王朝续命100多年,你怎么解释?你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是原因也不是原因,根本的原因你还是没说出来!

    高山流水 回复: 悠然修
    是的,崇祯在那个时候也应该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悠然修 回复:
    赵构“东奔西走”的绝大部分时候身份是不受重视的皇子,徽钦二帝玩各种骚操作的时候赵构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以皇子的身份出质谈判,靖康之耻的锅扣不到他身上,这一点宋朝残存势力非常清楚,所以大家才会主动向他靠拢。至于你说的重要原因,我其实已经在文中说得很清楚了,南京的风水也不足提升崇祯的执政能力。

悠然修

简介: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