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成为大明第一位溶于水的皇帝。因其无子嗣,弥留之际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留下遗诏宣布堂弟兴世子朱厚熜为继承人。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是为明世宗。
历代帝王庙
新皇即位,仪式非常繁复,各种祭告仪式不断。比如当年十月二十七日,礼部尚书毛澄奏称:按照传统,皇上登基改元,在祭祀历代先帝陵寝的同时,也应当派人奔赴各地向已经去世的亲王祭告,但是这宁藩的三代先王是否需要祭告,烦请做出圣裁。结果明世宗以宁王朱宸濠叛乱为由,下旨裁撤对宁献王朱权、宁靖王朱奠培和宁康王朱觐钧的祭告。
“乙巳……礼部尚书毛澄言:‘皇上登极改元,礼宜祭告岳镇海渎,历代帝王祖宗陵寝,及近年薨逝亲王。若宁献王、靖王、康王宜祭与否,惟上裁之。’上曰:‘宸濠背逆不道,属籍已削。勿祭。’”(《明世宗实录》)
明代新皇即位为何要祭告藩王,又会如何祭告呢?今天我们通过一方意外出世的石碑:明孝宗祭告伊悼王御制祭文,来揭示大明新帝即位祭告藩王的实况。
意外出世的御制祭文碑《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提高到与战争同等地位,并称为国家的两大最重要事务。
鲁迅先生读史,发现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以至于转辗反侧彻夜难眠。当代网友读史,通过本质也发现其间满是两个字:“账本”,以至于对尚未平账的近代史咬牙切齿。
阿越读史,除品出了“账本”外,还发现了另两个字“祭祀”。不管是编年史,还是纪传史;也不论是断代史,亦或是通史。但凡是中国古典史籍,祭祀相关的内容都会占据很大篇幅,很多时候都务求详尽,甚至以华丽的篇章进行记载。
“账本”、“祭祀”,都是早已深入国人骨髓的“敬天崇祖”思想体现,“账本”是对老祖宗苦难的忠实记录,以便后世子孙了解当年,一旦有机会就报复回去,此正所谓“九世之仇犹可报也”。“祭祀”则是对天地、祖宗的告慰。两者结合,正好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中国能有绵延至今未曾断绝的史籍记载,一代代为记录真实历史不惜赴汤蹈火的史官,也正基于此。
甲辰(2024年)公祭黄帝典礼
在古代,祭告是国家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形制可分为常规与非常规两种。前者是常规祭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祭仪式之前或之后举行,带有“预告”与“告谢”的含义,如祭祀天地、社稷活动中的告祭宗庙仪式。后者因时因事而行,涵盖范围更广泛,内容也更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新皇登基、出征与凯旋、建制与改制、奉安神主与祔庙、营建与修缮、册封与之国、节庆与忌辰、禳灾与告谢。
新皇登基仪式是帝制时代最隆重、最复杂的国家大典,具有重大象征意义与实际功用,也是历代开国皇帝及其后嗣君主最为重视的皇家典礼。祭告仪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始终。从登基当日的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到登基之后的庆贺和册封仪,及告祭先农、耕藉田、祭岳镇海渎、帝王陵寝、先师孔子等,都有祭告仪式或本身就是祭告仪式。
明代,新皇登基于祭告“帝王陵寝”,增加了“各藩国先王”一项。皆因明代藩王地位特殊,有封国而不临民,属于内藩,被称为王国,有本国的山川之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半独立性质。所以新皇即位,需对各王国先王进行祭告,其仪式的基本内涵为“告知”与“祈禳”,即像各藩先王告知自己即位,并希望对方庇佑自己。
建文帝即位时,太祖系诸王去世的有: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潭王朱梓、鲁荒王朱檀。因其在靖难之战中战败,留下的史料不多,故即位时是否有对上述诸王进行祭告不得而知。
但通过靖难上台的明成祖朱棣,在即位后非常明确的举行过祭告诸王的仪式。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十五日,他遣使分祭秦愍王、晋恭王、潭王、鲁荒王和湘献王。
“丙申,以即位,遣太常寺司朱彦真祭告祖陵,奉祀谢靖真祭告皇陵,祀丞徐镐祭寿春等王,赞礼郎彭永年祭皇外祖徐王,祀丞叶良贵祭高王等王,赞礼郎林光赞祭滁阳王,户部主事鲁谦祭秦愍王,张显祭晋恭王,工部主事吕谦祭鲁荒王,员外郎唐鉴祭湘献王、潭王,道士袁用诚等祭告太昊伏羲氏至元世祖三十六陵,刘真等祭岳镇海渎之神,国子助教周巽祭先师孔子。”(《明太宗实录》)
明孝宗剧照
其后诸帝登基,皆遣使祭告诸藩先王,比如宣德元年(1426年)二月,明宣宗遣使“祭告祖陵、皇陵、懿文太子陵,及晋恭王等历代帝王陵寝,岳镇海渎,钟山,太岳太和山,先师孔子”。当然能获得祭告的必须是正封藩王,追封藩王不在其列。
虽然《明实录》对新皇登基祭告已故诸王之事多有记载,却未载祭文内容,以至于无法一睹其芳容,甚为遗憾。收集伊藩资料时,偶然间发现前几年有一方明孝宗祭告伊王的石碑,在洛阳以西的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沟农家院内被发现。
该碑碑身高128厘米、宽68厘米、厚20厘米,碑首最上方刻“双龙戏珠”图,碑首刻有篆书“御制祭文”四字,碑文四周饰以云螭花纹图案,碑身无基座,呈天圆地方之形。历经500余年的风雨侵蚀,碑文有所损泐(音lè),不过尚可辨识。
碑文书法为楷书,平正端庄,一丝不苟,是有明一代官方倡导的“台阁体”,章法布局十分考究,合乎皇家祭文的严格要求:
“御制祭文
维弘治元年岁次戊申四月甲午朔十三日丙午,皇帝谨遣武安侯郑英致祭于叔祖伊悼王曰:
予嗣承大统,惇叙宗亲,斯厥本源,惟厚德在念。谨遣人奉香币恭伸祭告。伏惟鉴知,尚享!”
翻译成现代文,大致意思为: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年——四月十三日,皇帝恭谨的委派武安侯郑英,赴叔祖伊悼王坟园致祭:我得以承袭大统,敦叙宗亲情谊,追溯皇家发祥本源,时时刻刻不忘以厚德立身。因此恭恭敬敬地派人奉上香火钱币,向您老人家行礼祭告,希望您在天有灵能体会晚辈的一番心意。请您享用!
碑文内容虽然不长,却向世人揭示了大明新帝即位祭告亡故藩王的实况。享受皇帝祭告的主人:伊悼王,为大明伊藩第四代王、伊厉王朱㰘(音yí)的曾孙:朱諟钒。
伊悼王其人朱諟(音shì或dì)钒,生于景泰二年(1451年),为洛阳安惠王朱勉塣(音zhèng)的嫡长子,生母洛阳王妃张氏。
其父朱勉塣虽为伊简王的长子,却因是庶出只能先封郡王。天顺六年(1462年)七月十一日,朱諟钒的祖父伊简王朱颙炔(音yóngquē)薨逝,在位38年,享年50岁。
孟津黄河湿地
恰逢当年八月初六,乃伊藩祭祀本国社稷、山川之神的日子,先王突然亡故,一下子群龙无首,乏人主持。于是乎,伊藩左长史金润等在伊简王去世的当日启动紧急程序,撰写奏疏连同讣告一道上呈朝廷,表示洛阳王和本府官员都要居丧,可能都无法主持祭祀事宜,请求朝廷给予指示。
最终朝廷恩准由洛阳王朱勉塣主持祭祀,此举算是将伊藩的管理府事权交到了他手中,只待服满,便可经由传制仪式,进封伊王。
奈何,洛阳王殿下命中并无亲王之势。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初十,眼看着即将服满,却意外病故了,享年34岁。堪称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
他这一亡故,不得不让伊藩重新挑选继承人。伊简王朱颙炔为独子,朱勉塣这辈还有个幼弟朱勉坍(音tān),另外他本人留有四个子嗣:嫡长子朱諟钒、庶次子朱諟(金靡),庶三子朱諟鈌(音jué),及尚未赐名的嫡四子。
也就是说,朱勉塣去世时,伊藩共有五名男性成员,只可惜作为叔叔的朱勉坍比大侄子朱諟钒还小两岁,即五人都未成年,更是未获封爵。
不过伊王的继承人选很明确,按照支系伦序原则,朱諟钒身为长支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只是需如同父王一般,需为父王服满才能袭爵。
成化二年(1466年),朝廷正式遣使册封朱諟钒为伊王。
关于朱諟钒这我第三代伊王的记载不多,可以一说的主要有以下几件:
在他的奏请下,其父洛阳安惠王被追封为伊王,改谥为安,世称伊安王。四弟也于成化二年九月得赐名曰朱諟锊(音lüè)。
成化四年(1468年)十月,伊藩其余四名男性成员被一道册封为王:朱勉坍受封光阳王,朱諟(金靡)受封方城王,朱諟鈌受封西鄂王,朱諟锊则被封为郏城王。
按《皇明祖训》之制,亲王岁禄为一万石。但这一岁禄不是谁都能拿到的,特别是对象伊藩这等序齿靠后的太祖系藩王而言,更是如此。
永乐六年(1408年),伊厉王之国时,明成祖这位皇帝四哥给额定的岁禄为一千石,其后永乐九年(1411年)调整岁禄时,伊藩岁禄维持原地踏步。
洛阳老君山风景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为笼络诸藩,新皇帝明仁宗给诸藩普涨了一次工资,伊藩的岁禄涨到二千石,全支本色。
天顺元年(1457年),趁着明英宗复辟成功,急需为自己挽尊之时伊简王上疏请求涨工资。明英宗终究没让他失望,下诏增给岁禄本色米五百石,支以小麦。
可随着伊简王与明英宗两位当事人相继亡故,朝廷对天顺年间增给的这部分岁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大逆转,认为此乃“特赐”,属于特恩,故伊藩的正式岁禄为二千石。
一下子被砍掉五分之一岁禄,对朱諟钒而言无异于大出血,哪里肯吃这个亏。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屡屡上疏低声下气地好言好说。在他的苦苦哀求下,朝廷终于大发善心,当初的“特赐”部分给予一半。
“(成化三年四月)辛亥……给伊王諟钒禄麦岁二百五十石。初王祖简王禄米岁定二千石,寻特赐麦五百石。简王薨,麦住支,请如前支给。命给其半。”(《明宪宗实录》)
虽如此,朱諟钒依然不太满意,毕竟伊藩地处中原腹地,比不得拥有牧场等资源的沿边诸藩,那怕岁禄少点,还能从其他地方找补。不过已经增过一次禄,短时间内想要更多显然不太可能,故只能堤内损失堤外补,设法从其他地方找补。
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架不住伊王一直哭穷,明宪宗下令把河南府税课司商税课钞赐给伊王府,以弥补其日用不足的困境。
“丁巳……赐伊王河南府税课司商税课钞。时,王奏禄米数少,日用之不给,援例以请故也。”(《明宪宗实录》)
阿越说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初二,伊王朱諟钒薨逝,在位10年,终年25岁,朝廷赐谥曰悼。谥法“未中早夭曰悼”,“悼”是一个带有同情性质的中性谥号,由谥号可以大略窥知伊悼王是一个相对平庸的藩王,既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从《明实录》及《明史》等相关典籍记载也可以窥得,相较于惹是生非的前两代伊王,他的品行算是较好的。
北邙山
成化五年(1469年)五月,河南登封县主簿马清之女为伊王妃。奈何婚后六年,伊悼王膝下没能留下子嗣,伊藩大宗因此绝嗣。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及“兄终弟及”的原则,伊王爵位最终由其胞弟郏城王朱諟锊承袭。
岁月流转,伊悼王最能被世人所记住,或者说他身上最有研究价值的,估计便是明孝宗登基后祭告他的御制祭文碑。
最后的最后,阿越在查阅伊悼王相关资料时,发现多有提及《伊悼王圹志》,但具体内容无法从网上获取,故关于的生辰及袭爵时间,只能写个大概。若哪位文友手中有圹志全文,烦请传一份给阿越,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