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向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言因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者有之,言因皇帝懒政、三十年不上朝者有之,言因明末党争者有之,言因宗室负担拖垮者有之。但不管哪种观点,明末小冰河期这个因素,几乎被各方共同认可。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王朝更迭有着重要影响。据研究,自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也即由更新世跨入当下的全新世后,全球气候转暖,步入温暖时期,但中间也有波折。依据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近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已经历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目前处于第五个温暖期,全球变暖、气温上升与此不无关系。
如今一派热带风光的海南岛,也曾下过雪
明末小冰河期,或者更具体说是明清小冰河期,是离现今最近的一个小冰河期。它始于15世纪,终于19世纪,明清鼎革的17世纪中前期为巅峰期。不过早在正统朝起,它便已展现威力,其后200年间水旱蝗灾此起彼伏,连雪线都越过雷州半岛,光顾海南岛,北部竟连年大雪。
弘治初年,河南连年大旱,朝廷焦虑不已。弘治六年(1493年),明孝宗朱祐樘下旨召回在河南执行清军任务,清查军卫逃兵的清军御史。目的是缓和官民矛盾,为接下来的整治河渠工作创造基础。
可当年十月,河南巡抚徐恪的一封奏疏,让明孝宗血压骤然飙升。他指出河南本有众多用以灌溉的沟渠,但现如今多被侵占,特别是藩国所在的诸地,王府及本地豪族为了一己之私拥塞沟渠,几乎被蚕食殆尽。明孝宗勃然,命河南布政司抚民参政朱瑄督理此事,再有“截水安置碾磨、占作稻田者,依律究问”。
徐恪在奏疏中提及遭侵占名单中河南府伊洛二渠,这其中少不了建藩于此的伊藩,甚至远在汝州的沟渠侵占事件也有伊藩的手笔。面对皇帝怒火,在位的伊王朱諟锊会作何反应?他的身上又会有什么故事呢?
凭借嫡出越次兄终弟及朱諟锊(音shìlüè),生于景泰六年(1455年)三月十一日,为封伊安王朱勉塣(音zhèng)嫡五子,生母洛阳王妃张氏。因伊安王有一子未名早夭,故他序齿第四。成化二年(1466年)获得赐名,成化四年(1468年)四月受封郏城王。
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初二,第三代伊王朱諟钒薨逝,在位10年,终年25岁,朝廷赐谥曰悼。谥法“未中早夭曰悼”,“悼”是一个带有同情性质的中性谥号,由谥号可以大略窥知伊悼王是一个相对平庸的藩王,既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从《明实录》及《明史》等相关典籍记载也可以窥得,相较于惹是生非的前两代伊王,他的品行算是较好的。
相较于其他亲藩,伊藩的岁禄居于末流,伊悼王时期岁禄仅有二千二百五十石。岁禄低不说,关键亲王去世后还得住支,也即停止发放禄米,这让伊藩上下如何接受。
明宪宗剧照
当年十一月,伊悼王的生母追封伊安王妃张氏,上疏朝廷进行哭穷,表示王府岁禄过低,向来没有结余,现如今禄米一断,连给儿子举办丧事都没钱了,恳请朝廷恩准先按原有标准支借一部分禄米。
明宪宗因幼年时期的变故,成年后不仅对大自己近二十岁的万贵妃情有独钟,对宗室也很是宽容,很多时候有求必应。眼见叔祖母说得可怜,也不管是否如其所言,直接下诏赐予伊王岁禄之半供其用度,压根不提借不借的问题。
“辛未,伊安王妃奏:‘男伊王諟钒岁支禄米二千二百五十石。今,王薨,禄已截支,养赡不给,丧事未举。乞量借原赐禄米。’诏:‘以岁禄内减半支用。’”(《明宪宗实录》)
之所以会由伊安王妃出面,不只是因为其是伊藩的最长者,还因伊悼王无后。成化五年(1469年)五月,河南登封县主簿马清之女为伊王妃。奈何婚后六年,伊悼王膝下没能留下子嗣,伊藩大宗因此绝嗣。
大宗绝嗣,该由谁来承袭亲王爵位。此时大明已立国百年,处理这等事情,早已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可谓是驾轻就熟,无非是:按支系伦序原则向前追溯,再按照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原则对相关人选进行排序。
伊悼王无嗣,但伊安王却有不少子嗣的,故只需按规则兄终弟及便可。伊安王的子嗣有:长子伊悼王朱諟钒、次子方城王朱諟(金靡)、第三子西鄂王朱諟鈌和第四子郏城王朱諟锊。
亲王冠服
伊悼王去世时,方城、西鄂、郏城三王皆在世,然而居长的方城王和西鄂王为庶出,郏城王则是伊安王妃所生,与伊悼王为一母同胞。所以他虽然在兄弟中年岁最小,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伦序在两位兄长之前,故获得越次进封伊王之权。
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朝廷以驸马都尉周景、中书舍人吴璠为正副使,持节赴洛阳册封郏城王朱諟锊为伊王。没有服满便进行册封,估计有快刀斩乱麻的意思。
自己进步了,枕边人的地位自然也的提一提。成化十三年五月,在朱諟锊的奏请下朝廷,恩准其妃沈氏由郏城王妃进封伊王妃,不过正式册封被拖到了次年九月。
仁义渠事件明初,明太祖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著名的灵渠、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间获得修复。其余中小水利工程多入瀚海,比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此举,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随着王朝的延续,豪强的崛起,土地兼并在所难免,对水利设施的侵占也日益显现。位于汝州境内北汝河南岸的聚宝堰,便是如此。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七月,明太祖于当时隶属于河南南阳府的汝州,置洛阳中护卫指挥使司,组建伊藩护卫。明初推行军户和屯田相结合的卫所制度,既要备战也要种地,以达到军队大体能够自养的目的,为此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即便王府护卫也概莫能外,这也是其后各朝屡屡发生藩王与朝廷争夺护卫屯军使用权的根源。
洛阳中护卫的屯田位于聚宝堰左近,屯军与附近百姓都依其利。起初,双方相安无事,随着时间推移,屯军仗着权势逐渐挤占百姓的份额,发展到弘治朝聚宝堰的水力资源几乎被伊藩方面完全占据。
“渠(注:指仁义渠)南三十里,旧有聚宝堰,伊府于其地置庄田,分校兵主之。初,与民均堰利。久之,强弱渐判,府庄得什七,民得什三。又久之,民得益少。”(《仁义渠始末记》)
明代水利设施
王府不给百姓活路,自然会引发民怨,此即所谓:利归藩府,怨归朝廷。
弘治二年(1489年),江西清江人彭纲来到汝州出任知州。彭纲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二甲进士,历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因弹劾受明宪宗宠信而幸进为礼部右侍郎的方士李孜省,遭其打击报复,被贬为贵州永宁州知州(辖境约为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带,时治今贵州安顺市)。明孝宗继位后,李孜省倒台,他才得以内调河南。
彭刚到任后经常下乡巡查,了解民间疾苦,探查清聚宝堰现状及其来龙去脉后,决定另辟蹊径,修建新渠。经过反复勘测,决定在汝州城东的汝河北岸开挖新渠,在十里铺(在今汝州市纸坊镇石庄村)设堰开置渠首,蜿蜒向东约十八里,尾水在今纸坊镇料棍张村附近泄入黄涧河,借助黄涧河的自然河道流淌十里后重新汇入汝河。因该渠“傍近者仁义里,因以名渠”。
仁义渠的建成令周边皆尽受益,阡陌化为良田,亩产达数石(明制:一石=二斛)。
不过仁义渠的修建对伊藩的收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是乎,时任伊王朱諟锊在本府官员的蛊惑下,上疏抗辩,表示伊藩的田在仁义渠下游,它的修建分薄了其所能获得的水资源,要求将该渠划归伊藩专用。
仁义渠大致位置与走向
此时彭纲已经升任河南按察司佥事,新到任的知州赵永祯同样心系百姓,上疏据理力争,最终保住了这个利民工程。
“轮广数十馀里,尽为良田。亩收粳稻数斛。傍近者仁义里,因以名渠。无何,君擢佥河南宪事,丁外艰,去任。时同知官君汝俊适承太府檄主水利,益劳其事,渠益治。始伊藩以己田在下流,至是谋专利,上疏争阻,符责部使者甚峻。官君与后太守西蜀赵君中吉,据君文移辨对,卒归诸民。”(《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四百八十六卷·汝州部文艺一·汝州仁义渠记》)
《明实录》中的伊王仁义渠事件,实录及《明史》皆未载,包括《明史》在内的史料,对其生平事迹记载极为稀少,故其生平只能从《明实录》中去发掘。
朱諟锊的伊王生涯横跨三代皇帝,历经两次皇位更迭。按照大明惯例,新皇登基,派人祭告各藩先王之外,还会给予在位藩王赏赐,一般会按辈分分几个档次。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新皇明孝宗赏赐诸王时,靖江王为最后一档,亲藩则分为两等,祖辈及以上为一等,父辈及以下为另一等。朱諟锊作为今上的叔祖,名列第一档,受赐:白金三百两,纻丝罗十五表里,纱十五疋,锦三疋,钞二万贯。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明武宗赏赐诸王时,只提及“赐亲王白金、文绮各有差”,未载具体分档,然朱諟锊已荣升当今曾叔祖,宗室辈分之高少有比肩,定然为第一档。
相对于肆意妄为,让朝廷侧目、地方头痛、百姓仇视的前两代伊王,自伊悼王朱諟钒起,几代伊王的表现还算贤良。
明孝宗剧照
《明实录》的记载中,没有朱諟锊祸害地方的内容,反倒是钟爱读书。比如弘治三年(190年)十一月,在他的奏请下,明孝宗赐予其《性理大全》一部。
除封赐之外,《明实录》与朱諟锊有关的记载,以奏讨为主,多为他向朝廷讨要钱粮。
明仁宗给伊藩额定的岁禄为二千石全支本色。天顺元年(1457年),伊简王朱颙炔(音yóngquē)趁明英宗复辟,奏讨到五百石的增额。可随着两位当事人相继故去,朝廷翻脸不认人,以特恩为由,将增额收回。
伊悼王费尽心机,于成化三年(1467年)讨得增额之半。朱諟锊上位后再接再厉,最终于弘治元年(1488年),成功将另一半讨要到手。
“丙戌……伊王諟锊奏:‘祖简王旧有恩赐禄麦岁五百石,既薨住支。至于悼王陈请,复给其半。乞全赐如简王之旧。’从之。”(《明孝宗实录》)
伊悼王在位期间,因为增额问题,一直向朝廷哭穷,声称俸禄不抵开支,请求朝廷施以援手。明宪宗遂于成化九年(1473年),把河南府税课司商税课钞赐给伊王府,以作弥补。
伊悼王去世后,商税也被朝廷收回。不成想朱諟锊成功恢复岁禄后,又得陇望蜀,打起了商税的主意。明孝宗架不住他的水磨工夫,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一月,再次将河南府税课司岁课钞赐予伊王府。
此举令朝臣相当不满,因此明武宗即位后,朝廷一度收回商税。可到嘴的肉,才吃了几年便要吐出去,伊王殿下那是千不肯万不肯。于是乎,再次发挥水磨工夫与朝廷磨。
本就与文官不对付的明武宗,对宗室的态度较先皇要宽容得多,眼见曾叔祖如此,也不为己甚,再次将商税赐予伊王府。
“(正德二年七月)庚申,仍以河南府税课司钱钞给赐伊王。成化、弘治间,王奏岁禄止二千石,食用不足,乞税课。宪庙、孝庙皆允其请。近以内帑缺用,诸税尽取还官。王复陈乞。从之。”(《明武宗实录》)
古代制盐场景模型
不仅如此,朱諟锊还凭借自己是当朝皇帝曾叔祖的身份,成功将伊藩的食盐份额由每年的二十引,提高到了三百引,且不是近在咫尺的山西解盐,而是两淮运司淮盐。
阿越说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十三日,伊王朱諟锊薨逝,在位33年,享年54岁,朝廷赐谥曰定。谥法“纯行不爽曰定”,这是一个美谥。
由仁义渠事件,可以看出伊定王身上并非没有污点,且《明实录》中也全无其贤良表现的记载,为何朝廷会赐予美谥呢?是否如其祖的伊简王一般,属于死者为尊的粉饰太平之举?
好在《明史·伊王列传》给出了答案:
“好学崇礼,居丧哀毁,岁时祀,先致斋于外。郡王、诸将军、中尉非庆贺不亵见,民间高年者礼下之。”
即伊定王本人好学崇礼。无论是祖父、父亲,还是兄长去世,每每都会因悲伤过度而损伤身子。每逢大祭,必会先隔绝与外部的交流,专心致志的斋戒。对于宗室,则“非庆贺不亵见”,即在公事之外不私下会见宗室。至于民间,对老人能以礼相待。
所有这些褒奖词,归纳起来无非两字:守礼。期间或许有所夸大,但作为一名手握特权,少有约束的藩王而言,能有此表现,实属难能可贵。这一盖棺定论给的不虚。
霸王龙
子以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