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时期的孝怀帝刘禅,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带有调侃意味的“尊称”,叫做“扶不起的阿斗”呢。想当年,他身边可是有着被视为“蜀汉之光”的诸葛亮全力辅佐。诸葛亮那可是智慧超群、才能卓越,为蜀汉的发展和稳固操碎了心,出谋划策、征战四方,付出了诸多努力。可即便有着这样厉害的人物在旁相助,刘禅最终还是没能改变蜀汉被灭的命运。
刘禅到底是不是真的傻呢?亦或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其实都是装出来的?对于这个疑问,其答案直到诸葛亮临终之前方才被发现。
很多人以往都觉得刘禅傻乎乎的,但实际上,他可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愚笨呢,相反,刘禅的心机是很深沉的……
坎坷的前半生
刘禅的命运着实悲惨。要知道,他打小就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呢。而且,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可不是顺顺利利的,有好几次都险些被人给害死,这一路走来,真可谓是历经磨难啊。
刘禅在刚刚出生没多久,尚处于整天都得让人抱着的阶段,刘备就带着他开启了四处奔波的生活,过上了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日子。而在这期间呢,赵云始终把刘禅小心翼翼地护在自己的胸前,一路悉心守护着,一刻都不曾松懈呢。
要知道,赵云一直承担着保护刘备的任务呢。不过话说回来,刘备毕竟也不是小孩子,他已经是成年人了,多少还是具备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的。就在逃亡的过程当中,大家一路奔逃,可能是因为情况太过慌乱,走着走着,赵云就和刘备相互之间走散了,彼此失去了联系。
话说那时候,赵云与主公不慎走散了,在那样危急又艰难的情况下,可真是险象环生呢。但你瞧,赵云那可真是勇猛无比,硬是凭借着自己非凡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在重重困境之中奇迹般地把幼主刘禅给成功救了回来,也算是立下了一件大功呢。
在那特定的一刻,曹操所率领的那数十万的大军,看起来真就如同草芥似的。要知道,曹操的大军那可是人数众多,气势汹汹的,常理来讲应该是有着很强的威慑力。但就在那一个瞬间,仿佛所有的优势都不复存在了,就好像那庞大的军队在某种情境下,变得极其渺小、微不足道,就如同草芥一般,丝毫没了平日里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呢。
就在赵云成功抱着刘禅归来的那一瞬间,刘备整个人一下子就愣住了,脑海中满是震惊与感慨,心里不禁想着:“眼前这位,难道就是那个传说中忠心程度连天地都能见证的常山赵子龙吗?”
从古至今啊,要说还在襁褓之中的小婴儿就被自己亲爹给摔出去的这种事儿,估计没人比刘禅更有切身体会了,他可太能在这事儿上说上几句啦。
在诸葛亮全力辅佐之下,刘备这一家子的日子可是越过越红火啦。你想啊,有诸葛亮那么足智多谋的人在旁边出谋划策、帮忙打理各种事务,能不好吗?后来呢,刘备成功当上了汉中王,这可是一件大事。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刘禅就被确立为王太子啦,这也就意味着刘禅在未来继承大业这件事上,那可是处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呢。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刘禅打从出生起就特别笨,不过呢,实际上他也是接受过教育的。
也许在一开始的时候,刘禅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傻气的。他的父亲刘备对此肯定也是心里有数的。要知道,“太子”这个身份的确定那可是相当严肃且重要的事情,绝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确立下来的哦,特别是在蜀国已经建立起来之后,这其中涉及到诸多方面的考量,就更不能草率行事啦。
在刘备所处的情境下,他面临着一个颇为无奈的状况呢。那就是在培养继承人这件事上,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哦。要知道,按照当时的情况,他只能把重心放在最年长的刘禅身上去着力培养。哪怕这个刘禅在众人看来可能资质并不是那么出众,甚至有点傻气,但刘备也实在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啦。毕竟在那个时代,长幼有序的观念还是很深入人心的,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刘备而言,就只能是一门心思地去培养刘禅了,即便知道他可能存在不足,也只能如此,别无他途咯。
在刘备成功建立蜀汉并且正式称帝之后呢,刘禅便顺理成章地拥有了皇太子这一身份。打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备就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地对刘禅进行一番培养呢。
刘备一心想着要让刘禅学会治国的方法与道理,于是就安排刘禅去阅读诸多的古书呢。像《六韬》啦,《韩非子》之类的古书,都在让刘禅阅读的范围之内哦。而且呢,刘备还对诸葛亮说道:“丞相,可得麻烦您亲自为太子把这些书都抄写一遍呐。”
另外,刘备特意为刘禅请了一位老师,目的就是让这位老师来教导刘禅学习《左传》这部经典著作。
在政治文学相关的事宜都安排好之后,武术武艺方面自然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不过呢,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确实不算多。大部分的史书当中所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刘禅在那个时候常常会去学习射箭这件事儿呢。
实际上呢,他们去学习武术,目的可不是为了到沙场上参与征战,主要是想着能拥有一个强壮有力的身体呢。也就是说,他们习武的初衷并非是要投身到那种充满硝烟的战场拼杀当中,而是希望借助习武来让自己的体魄变得更为强健。
刘备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几乎快要支撑不住了。这时候的刘备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没多少时间了。于是,他赶忙把诸葛亮、刘禅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人物都召集到身边,着手安排起身后之事来。
刘备出于防止诸葛亮一人将所有大权都揽于自身的考虑,在权力分配上采取了特定的安排。他仅仅把政治方面的大权交付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在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军事大权方面呢,刘备则是将其交给了尚书令李严,由李严来掌管军事相关的重要事宜。
刘备心里其实没底,拿不准诸葛亮是不是能像赵云那般有着绝对的忠心耿耿。毕竟这关乎重大,权力交接可不是小事儿,在没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刘备哪敢冒冒失失地就把全部的权力都交到诸葛亮的手上。
刘备其实是挺会演戏的一个人呢。当时,他躺在病床上,那模样看着可怜兮兮的,然后对着诸葛亮说道:“你可一定要好好地辅助刘禅啊!”一副把身后之事都托付给诸葛亮的样子,就这么用一种看似恳切又带着几分示弱的姿态说出了这番话。
你看啊,要是刘禅实在没那个本事,怎么扶持都不行,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样,那干脆就让他从那个被扶持的位置上下来呗,让他自己去当这个皇帝,看看他到底能折腾出个什么样儿来。
当听完那句话之后,诸葛亮哭得越发厉害了,那模样就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给掏出来一般呢。说起来,诸葛亮心里对刘备的意思那是十分清楚的哟。可实际上呢,他压根就从来没有过那种想要篡位然后自立为王的念头,他对刘备那可是忠心耿耿的呢。
诸葛亮才能卓越非凡,大家都知道,凭借他那样出众的才智与能力,在历史上其实是存在着多次能够篡位从而让自己登上皇位取得最高权力的机会呢。然而呢,诸葛亮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分与忠诚,压根就没有动过哪怕一丝一毫要去篡位的念头,一直都本本分分地辅佐着君主,尽着自己身为臣子该尽的职责呢。
刘备在对诸葛亮说完一番感人至深的话语之后,便将头转向了刘禅,一脸郑重地对他叮嘱道:“待我离去之后,你可一定要乖乖听话。诸葛亮先生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得牢牢地记在自己心里,切不可当作耳边风,一定要铭记于心呐。”
在就会发现,刘备话里话外所隐含着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必须得时刻提防着诸葛亮才行。
至于刘禅究竟能不能听出刘备话语里的言外之意,这可就得看刘禅他自身的运气、悟性如何啦,就全凭他自己的造化了。
然而,就从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经历来进行分析的话,刘禅看样子是真真切切地领会到了他父亲话语当中所蕴含的意思。
在刘备离世之后,诸葛亮的生活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之后,他每日投身于工作之中,愈发地勤劳起来。常常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也忘了该去休息,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各项事务之上,真可谓是殚精竭虑。
在当年那场著名的夷陵之战里,刘备可是率领着他的精锐部队出征的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部队几乎全都被陆逊用火攻的方式给消灭掉了。这一场仗打下来,刘备这边损失惨重,不但有好多极为优秀的将领在这场战役中丧生,而且各种各样的物资也都在战火中损耗殆尽啦。
这一场战役啊,那可真是打得极为惨烈,对刘备来说,几乎把他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那些家底儿都给折腾得差不多没了。就因为这场仗的失利,刘备到去世的时候,留给他身后之人的,那完全就是一堆烂糟糟的局面,各种问题错综复杂,着实是个让人头疼不已的烂摊子呐。
彼时的国家已然呈现出羸弱不堪的态势,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刘备也已经离世了。在这样的局面下,蜀国内部众多地方的势力便开始按捺不住,逐渐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他们瞅准了国家势弱且主心骨缺失的时机,心怀各异的心思,仿佛都在暗中谋划着什么,使得原本就局势不稳的蜀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内部挑战。
在那样的形势之下,诸葛亮肩负重任,他一面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项政务,致力于增加国家的实力。要知道,政务繁杂多样,涉及到诸多方面,诸如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制度完善等等,每一项都需要他精心谋划、妥善安排,只有把这些政务处理好了,国家才能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国力才能够得以逐步增强。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得指挥军队去平定各地的战事。各地战事纷繁复杂,形势多变,他需要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制定出合适的作战策略,调兵遣将,合理布局,确保军队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从而稳定国家的局势,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在历经了数年的不懈努力之后,蜀汉的国力总算又恢复到了曾经的水平。虽说它还谈不上有多么强盛,不过就日常所需、各项事务的开展而言,也算是能够满足需求、足够使用啦。
曹丕驾崩离世之后,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机会已然降临。要知道,先帝生前可是对北伐大业念念不忘,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今曹丕不在了,在诸葛亮看来,这正是开启先帝一直所期盼的北伐大业的绝佳时机,于是,那筹备已久的北伐行动终于可以着手进行了。
诸葛亮所做的一系列决定,刘禅基本上都不会去进行干涉,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就只是对诸葛亮递上来的申请予以批准罢了。
在平日里,诸葛亮可不是光忙着处理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事务哦。他还花费了不少心思,一直在亲自教导刘禅呢。教他啥?就是教刘禅该怎么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政事,比如说遇到一些民生问题该怎么妥善解决,面对各方势力提出的不同诉求又该如何权衡应对等等。而且,还教他怎样去驾驭住那些个功劳特别大、威望相当高,甚至都有点功高震主架势的大臣们呢。毕竟这些大臣在朝中势力不小,要想让国家政权平稳运行,刘禅得学会很好地掌控住局面,所以诸葛亮可谓是悉心指导,倾尽全力在帮助刘禅成长为一位能独当一面处理好政务的君主呢。
要知道,诸葛亮终究是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离去的,所以只有真正学到手的东西,那才是属于自己的呢。
在诸葛亮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是将刘禅当作亲生儿子一般来看待的呢。在他的认知里,刘禅就仿佛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对这世间诸多事情都还未曾有过深入的了解,就好像初涉人世,还带着那份纯真懵懂的样子。
你瞧,诸葛亮那可真是被刘备父子给感动得一塌糊涂,都到了那种近乎糊涂到家的程度了呢。就因为这份深深的感动,他毅然决然地开启了北伐大业,而且那场面,真可谓是搞得轰轰烈烈的。不过话说回来,这北伐的事儿可着实不容易,一路上困难重重,各种阻碍纷至沓来,真的是太难推进下去啦。
亲政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进行北伐的进程当中,确实是取得了不少的胜利呢。然而,这些胜利所产生的影响,相较于曹魏那根基极为深厚且稳固的状况来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啦,根本就没办法对曹魏那已经深深扎根、牢不可破的基础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撼动。再看看蜀汉这边呢,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北伐行动之后,自身的实力可以说是被消耗得相当厉害啦,都已经快变得虚弱不堪了呢。
要知道,打仗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它可比平日里正常的生活、工作等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就拿诸葛亮来说吧,他长期处于战事之中,不断地谋划战略、指挥作战、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极大地消耗着他的精力。在这样高强度的消耗下,他的身体状况也就越来越差了,一天不如一天啦。
当刘禅得知诸葛亮已经到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便专门派遣了一位使者前往诸葛亮所在之处进行慰问。
使者初次到来的时候,宣称刘禅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了解一下往后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够把这个国家治理得更加出色。
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诸葛亮心里满是欣慰之情。他呢,也没有丝毫隐瞒,完完全全如实地给出了回答。在他看来,这就好比是自己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还能够再额外贡献上一份力量呢。
过了几天之后,那位使者再次来到了这里,他这次来还带着刘禅所说的话呢。
此次使者向诸葛亮询问道:“丞相您要是离开了之后,那么在您的这个位置上,究竟谁才是最为合适坐上去的人呢?”
当这句话被说出来之后,诸葛亮一下子就领会到了刘禅所表达的意思。想当初,刘禅在诸葛亮的印象里,还只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对很多事情似乎都不太明白,一副天真无邪的模样。可谁能想到呢,如今的刘禅竟然完全变了个样,就好像变成了那种心机极重的人,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让人觉得难以捉摸,也让人不禁感叹这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刘备之子刘禅,乃是蜀汉的皇帝。他在某些方面还真展现出了身为皇帝应有的风范呢,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刘禅心里存了个想法,他就想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会不会安排让他自己的后代来接手他所拥有的一切权势、地位以及相关事务。要知道,如果真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刘禅可就始终没办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处理朝廷的政务了呢。毕竟要是诸葛亮的后代接管了诸多关键事务,刘禅在很多事情上可能就做不了主,只能任由他人安排,无法真正施展自己作为君主去处理政务的权力啦。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是由其他人来继承诸葛亮所担任的那个重要位置的话呢,刘禅其实是有机会把政治方面的大权一点一点地再收回到他自己手里边儿的哦。
刘禅心里的想法,诸葛亮一下子就明白了呢。
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都不知道到底该高兴地去庆祝一番呢,还是该难过地哭泣一场。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啊,让他感到高兴的一点是,刘禅已经渐渐长大了,都明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所面临的那些问题了呢。
让人感到伤心的是,他心里明明想要权力,可为什么就不直接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呢?非得等到自己都快不行了,快要死的时候,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这情形,真的就给人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呢,仿佛之前的种种都不算数了,到了最后关头才露出这样的心思,实在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
不过呢,咱们得往开了想。刘禅做出那样的举动,其实也就意味着他在各方面都已经为能够亲自处理朝政做好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啦。说不定,他在治理国家等方面的能力,比他的父亲刘备还要更胜一筹呢。
就这样,诸葛亮说出了丞相候选人的名字,其中一位是蒋琬,而另一位则是费祎。
说到第三人的情况,使者当时确实是询问过了,可诸葛亮呢,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答复哦。就这样,使者最后就带着这么个未得到回应的状况回去了。
之前就曾提到过,刘备可是安排刘禅去学习治国方面的相关方法呢。这也就意味着,刘禅对于治理国家的事儿,多少还是知晓一些门道的。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有诸葛亮在身边亲自进行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刘禅心里早就盼着能亲自施展一番,好好过过治理国家的瘾啦,那手啊,恐怕早就痒痒得不行喽。
蜀汉政权说到底是姓“刘”的天下,可不是那身为臣子且已位极人臣的诸葛亮家的。哪怕诸葛亮对蜀汉那是忠心耿耿,没什么二心,可刘禅作为蜀汉的君主,心里总归还是会盘算着要把权力给收回到自己手中的。毕竟在古人的观念里,这就好比是自家的肥水,哪能让它流到外人的田里去呢,权力自然得掌握在自家人手里才放心。
在诸葛亮于五丈原不幸病逝之后,刘禅确实如人们所预料的那般,渐渐开启了收回权力的行动,由此,他正式踏上了亲政的道路。
实际上呢,刘禅在起初阶段表现还是可以的。他所重用的那些人,大多都是贤能之臣呢,在这方面做得还挺到位的。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就发生变化啦,他慢慢地就迷失了自我,和刚开始时的表现大不一样喽。
当人步入老年阶段以后,其行为表现以及内心的想法都会受到极为显著的影响呢。并且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人就如同走马灯似的,一拨接着一拨地不停轮换着。这种情况,往往也会促使老人萌生出一些别样的想法来哦。
也许是因为一整天都在忙于处理朝廷政务,精力消耗太大,刘禅在后期慢慢地就对政务有所懈怠了。而且呢,他还渐渐变得不能明辨是非,对于一些事情的对错都难以分清了。
这朝堂如此之大,可让人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一群大臣呢,居然连个宦官都比不上吗?这着实是有些让人诧异,大臣们身负治国理政等诸多职责,本应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表现才对,怎么在某些方面就比不过宦官了呢?实在是令人费解呐。
刘禅听那宦官说话时,态度极为认真,那副模样,就仿佛是在听从前刘备对他训话一般呢。
历史上有这样一种情况,要是一个国家的君主总是听信宦官所说的话,那这个国家往往就很难有长远的发展呢。因为宦官群体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他们所给出的建议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从整个国家的大局、长远利益去考虑的,而君主若是一味地听从他们的话,就很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决策,如此一来,这个国家的未来也就堪忧啦,想要长久地繁荣昌盛下去可就不容易咯。
刘禅呢,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头脑的。不过呢,要说他有特别明显的那种聪明劲儿,能够一下子就显得比别人厉害很多的地方,还真没有。总体来讲,只能说这个人也就是勉强能算得上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罢了。
刘禅担任蜀汉皇帝的时间长达41年之久。要知道,在古代那种复杂的局势下,要是一个人没什么本事的话,想要在皇帝这个位子上稳稳当当地坐这么长时间,那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儿呢。所以由此也能看出,刘禅应该还是有他自己的一些能耐,才得以在蜀汉皇帝的位置上待了足足41年啦。
蜀汉政权存在的时间不断推移,执政的日子越来越久,在这个过程中,蜀汉初期那些开国的、有着卓越才能的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相继离世了。到后来,虽然也还留存着一些具备一定能力、能够担当大任的臣子,可刘禅却并没有给予他们重任,让他们得以充分施展才华。这其中的缘由呢,主要就是有宦官在一旁从中作梗,使得那些本可发挥作用的臣子难以得到重用的机会。
蜀汉发展到后期阶段,情况就比较严峻啦。在那个时候呢,能够承担起重大职责、挑起大梁的人基本上就只剩下姜维啦,他可以说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一般的存在呢。不过呢,姜维和黄皓之间的关系处得特别糟糕。这黄皓呢,在蜀汉宫廷里似乎还挺有影响力的。就因为姜维和他关系不好,结果导致后来刘禅对姜维压根就不怎么重视,也不给他委以重任啦,这对蜀汉后期的局势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呢。
在经历了数年的折腾之后,蜀汉最终还是在刘禅的手上走向了灭亡。后来面对司马昭的询问时,刘禅一开始表示自己并不想念蜀国,可没过多久,他却又改口说自己其实是非常想念蜀国的。
正是因为刘禅给出了那样的回答,才使得司马昭打心底里认定刘禅就是个傻乎乎的人呢。既然觉得他傻,司马昭也就没对他管控得那么严格啦。
故土,这是一个让人心中满是眷恋的地方,谁能不惦记着它呢?可很多时候,这份对故土的想念却没办法实实在在、痛痛快快地倾诉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