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粟裕向中央申请:我有一个要求。

鸿史观 2024-11-22 18:02:19

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粟裕向中央申请:我有一个要求。

一位传奇将军的逝世,如何引发战友的深情追忆?又为何在追悼会上,有人向中央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

那天,上海丁香花园里,一切显得格外寂静,陈赓,这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大将,在与病魔的长期斗争中最终倒下,年仅58岁。

噩耗传来,全国哀恸,追悼会上,他的老战友粟裕向中央提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请求。

追忆陈赓的一生,几乎就是翻阅中国革命史,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将门家庭,陈赓自幼受到浓厚的军事熏陶。

他在黄埔军校一期脱颖而出,曾经在战场上救过蒋介石一命,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不止是一个优秀的军人,更是一位全能型的天才。

陈赓在隐蔽战线上的贡献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化名“王庸”,以机智和勇敢在敌占区开展情报工作。

当时,他曾成功抓捕廖仲恺案的凶手,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谁能想到,这个在情报工作中游刃有余的人,后来却能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赓担任八路军第386旅旅长,在华北战场屡建奇功。

他指挥了七亘村伏击战和神头岭伏击战,将日军打得措手不及,尤其在神头岭战役中,他率部歼敌1500余人,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结束后,他的军事智慧在解放战争中再次得到彰显,平汉战役、淮海战役中,陈赓凭借高超的战术布置让敌军吃尽苦头。

尤其是在与老同学黄维的交锋中,他利用对对方心理的了解,引诱其进入包围圈,最终促成了大胜。

被俘的黄维甚至坦言:“败给陈赓,我服气。”

这些战役让陈赓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但他的贡献并不止步于战场,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导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他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完成学院筹建,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批军事科技人才。

他常对学生说:“没有尖端科技,我们的国防就如无根之树。”这种前瞻性的思维,使他成为中国军事教育的奠基者。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陈赓的身体不堪重负。

1957年,他突发心肌梗塞,虽经抢救脱险,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工作,将国防科技视为毕生使命。

1961年初,因健康恶化,他被安排前往上海疗养,就在身体稍有好转时,他又执笔撰写战争经验总结,最终因劳累过度倒下,再也没有醒来。

陈赓的离世引发全国上下的深切哀悼。

3月25日,在北京中山堂举行的追悼会上,众多党和军队领导人出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现场气氛肃穆,灵堂中央,陈赓的遗像前摆满了挽联和白花,粟裕,这位与他并肩战斗多年的老战友,强忍悲痛,缓缓走到中央领导人面前。

“我有一个请求,”粟裕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所有人将目光投向他。

“陈赓将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创建哈军工的功绩不可磨灭。

我请求将这一成就铭刻在他的纪念碑上,让后人铭记他的贡献,粟裕的话语充满敬意,既是对战友的深情缅怀,也是对革命精神的深刻体悟。

粟裕的请求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很快,陈赓的纪念碑在湖南湘乡竖立,其上特别铭刻了他在军事教育方面的成就。

这不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一座象征精神的丰碑,提醒后人珍视这些先烈为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努力。

在灵堂前,粟裕久久伫立,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战场画面。

南昌起义中,陈赓受伤仍坚持指挥;抗战时期,他在敌后神出鬼没;解放战争中,他运筹帷幄,为胜利奠定基础。

粟裕想,这位总是挂着笑容、心系国家的老战友,已将生命燃烧殆尽,却为后来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陈赓的一生,如同燃烧的火炬,他不仅用战功书写了历史,也在教育和科技领域树立了不可逾越的标杆。

他的精神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0 阅读:62

鸿史观

简介:军情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