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苏慧)近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到,“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自此,智能制造或将按下“加速键”。
政策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指南》是在继承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明确了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架构,系统更新了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等标准化方向。这一举措旨在梳理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清单和行业标准清单,进一步强化《指南》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性,确保智能制造标准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此前也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均对制造业数字化协同转型发展给出了明确要求与具体部署。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任务。《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有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步伐。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则聚焦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方案》根据制造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做好设备联网、协议互认、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工作。
智能制造规模持续扩大
在政策的助力下,我国制造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上涨5.8%。更为引人瞩目的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两大领域展现出了迅猛的发展速度,分别实现了7.5%及9.1%的同比增长率,体现了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3.8%,已连续19个月保持在30%以上,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电信在此次浪潮中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不仅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支持,还积极参与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中,助力企业搭建智能化工厂,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中国电信江苏扬中分公司与当地电气产品制造企业携手共建的智慧车间,堪称智能制造的一个典范。在这里,每一个产品都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全程记录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数据,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管理。小巧灵活的自动化运输车辆在车间内自如穿梭,精确无误地执行物料配送任务。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千兆光网与私有云技术的强大支撑,让海量物联网设备得以实时互联,高效协作,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位于湖南的潍柴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电信的支持下,构建起了集5G定制网、数据采集网关与控制平台、AMR搬运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工厂。借助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性,实现了生产设备的无缝对接与远程操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灵活性。特别是通过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识别等技术,AMR搬运机器人的精准导航与作业,以及AI视觉检测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展示了智能制造的无限潜能。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则通过与中国电信的合作,凭借5G+“风筝模式”部署专网的建设,实现了焦化厂区的全面5G信号覆盖,构建起5G+全连接工厂。这一举措不仅大大增强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催生了一系列数字化应用场景,如焦化生产可视化平台、5GAGV小车等,为企业的运营带来了便利与效率,标志着宁钢正式步入了智能制造时代,开启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
定位个性需求,打造亮眼的“中国智造”
目前,“中国智造”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仍需针对不同企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施策。
首先,面对众多中小企业,我们应强化智能制造的重要性认知,增强他们转型的紧迫感与主动性。智能制造作为全球制造业的未来趋势,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更能实现绿色低碳,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于企业而言,智能转型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加大力度宣传智能制造的价值,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普及先进理念,同时建立健全智能化转型指导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激发创新活力。
其次,我们应结合企业所处产业链环节的特点,找到适配的突破点。对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其技术壁垒较高,需要聚焦于研发高精尖产品,掌握核心技术;而对于组装厂商,则要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力成本,确保供应链稳定。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如何精准匹配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因此,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时,必须深入调研分析,针对不同场景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包,助其快速步入快车道,共同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再次,考虑到当前国内制造业整体利润空间有限的问题,我们必须注重引导企业从低端加工向价值链上游攀升,走出低附加值陷阱,迈向中高端市场。这要求企业不断探索科技创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开发,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性能。对此,政府应该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财税优惠、金融贷款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现中国制造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