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王政亲政掌权后开启的秦灭六国之战中,除了命内史腾攻灭的韩国之外,其余赵、燕、魏、楚、齐五国之战中都有王翦、王贲父子二人参与的身影。
其中赵国为王翦率军攻克赵都邯郸,俘虏赵王迁而亡国,后其子王贲攻破北部代地,俘虏赵代王嘉而彻底灭亡;燕国由王翦基本攻灭,后其子王贲率军清剿辽东残余势力,俘虏燕王喜而彻底灭亡;魏国由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破魏都大梁城,俘虏魏王假而灭亡。
灭楚之战由王贲为先锋,凯旋而归后正式开启,随即秦王政命李信为秦军主将,蒙恬为副将,一同率军二十万南下征伐楚国,但由于一些突发原因,李信伐楚以失败告终。后老成持重的王翦再次出山,率六十万大军历时一年有余终于俘虏楚王负刍,攻灭楚国。
最后仅剩的齐国由王翦之子王贲为秦军主将,蒙氏武将世家的长子蒙恬为副将一同率军征讨,最终齐王建因听从齐相后胜建议开城投降后而宣告齐国灭亡。从秦灭六国之战中可以看出,秦国将领中参与其中最多的就是王翦、王贲父子,而王氏父子也成为秦始皇开疆拓土,兼并六国的最大功臣。
在大一统秦朝建立后,王氏父子也因功分别受封军功爵制中的顶级军功爵武城侯和通武侯。那么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秦王为何只信赖王氏父子呢?蒙恬,李信不也是名将吗?
其实以秦王政生性多疑性格来看,自从其生母赵姬和嫪毐一事发生后,这位始皇帝对谁都不可能完全信任,对忠于秦国的王翦、王贲父子二人亦是如此,任用王氏父子更多是看重他们的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相较起王氏父子,秦始皇其实更加亲近信任出自武将世家的蒙氏兄弟。
从秦朝建立后,王翦此后再无史料记载,其子王贲于一年多后随同秦始皇东巡天下后也再无史料记载,最后父子两人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前皆以离世的情况来看,王氏父子在年龄上应要大于秦王不少。碍于年龄差产生的代沟问题,秦王政和王氏父子之间除了军事政务方面的交流之外,其他方面应并无太多交集,故而不太可能交心,所谓的信任只是基于君臣关系。
“王翦曰:“夫秦王怚而不信人”。”《史记》
在秦灭楚国之战后期,王翦对部下也亲口明言说道过:“秦王为人粗暴而不信任他人。”,要知道此时王氏父子已经攻灭魏国,赵国和燕国也只剩下代地和辽东的些许残余势力,关东六国已被王氏父子灭其三,而王翦却依然说出这么一句话,足见秦王对王氏父子并没有那么信任。
为此,为了避免秦王抽调当时举国精锐六十万大军交付于自己统领灭楚而产生的怀疑,王翦在出征前,出征途中多次讨要良田美宅来打消秦王对自己的怀疑。如果秦王对王氏父子有足够的信任,王翦也没必要如此而为来打消秦王疑虑。
至于秦王又为何要重用王氏父子指挥参与了秦灭赵、燕、魏、楚、齐五国之战?关键原因是王翦、王贲父子二人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确实了得,秦国可以最大限度,用最小的伤亡代价来换取最大的胜利。基于这点原因,不被完全信任的王氏父子才被秦王数次委以重任,以秦军主将身份参与了秦灭六国之战中的绝大多数战役。
相比起王翦、王贲父子二人,其实秦王政对蒙氏武将世家的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和李信更为信任。其中对蒙氏兄弟更为亲近信任,秦始皇还将蒙氏兄弟誉为“忠信大臣”,兄蒙恬拜大将,负责外部对外军事,弟蒙毅拜上卿,在朝中为秦始皇出谋划策。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史记》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将自己的长子扶苏派往上郡作监军,托付给大将蒙恬照料教育。其弟蒙毅则是出行都陪同秦始皇同乘一车,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数次巡游天下基本蒙毅都同乘一车陪伴在身旁。后在最后一次东巡途中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染病,为此便派蒙毅折返祭祀山川为自己祈福。
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于蒙氏兄弟是格外的亲近和信任,而碍于秦始皇的尊宠赏识,满朝文武之中,即使是贵为将相的大臣都无人敢与蒙氏兄弟相争。那么秦始皇为何如此亲近信任蒙氏兄弟呢?
因为蒙氏兄弟的祖父蒙骜时,蒙氏家族就开始侍奉于秦王。蒙骜前后率军合计攻取关东诸侯近百城,为秦国开疆拓土,兼并关东诸国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表忠心,蒙骜之子蒙武在秦昭襄王时期曾率军攻打齐国,攻取故国九城。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史记》
而且蒙氏兄弟又和秦王政年龄相近,待秦庄襄王被立为秦国太子,赵国碍于压力,缓解两国关系,将嬴政和其母赵姬从赵都邯郸送还秦国后,年龄相仿的蒙氏兄弟就开始侍奉辅佐于少年时期的嬴政,一来是陪伴学习,二来也是为了保护嬴政的安危。毕竟兄弟二人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熟读兵书,习练武艺,为此培养出较高的军事素养。
为此秦王政对于陪伴、保护他一同成长起来的蒙氏兄弟格外亲近,信任有加。在秦国制定统一战略,于公元前236年挑起燕赵战事,以此为由攻伐赵国正式拉开统一战争序幕时,秦王政时年二十四岁,蒙氏兄弟年龄也相差无几。虽然此时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已经成长起来,但此时秦国有年纪渐长,历经实战磨砺的王翦、桓齮、杨端和、羌瘣、辛胜等一众武将,出于稳妥,灭国之战任用这些将领更为保险。
鉴于此因,在秦灭赵、韩两国时,蒙氏兄弟并未参与其中。不过数次大举攻赵战役中,将军王翦也不是尽数参与,而且王翦为攻赵主将时,基本都有两名副将陪同。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攻赵时,秦军主将则只有桓齮。从这些举动中也能看出,秦王虽任用王翦,但多少有些不放心,相比起王翦,秦王则更加信任桓齮。
当桓齮率军在宜安、肥下之战被赵将李牧击败,战死沙场后才再次启用王翦,副将为杨端和、羌瘣、李信陪同。攻燕之战中,王翦再为秦军主将,副将为辛胜和李信。由于李信在此次战役表现出色,将燕国太子姬丹首级带回后,深得秦王政信任。
在灭楚之战时,秦王政还专门询问了李信的建议,相比起王翦灭楚需用六十万兵力,李信则只需二十万即可,秦王直接说了一句“王将军已经老了,变得胆怯了,还是李信将军说得对。”,为此直接任命李信为主将,率军攻楚,副将为亲近信任的蒙恬。而王翦则告老还乡。
在秦王眼中,谁能用较少的兵力,用最少的代价取得胜利,那么便会任命其为秦军主将。当李信由于某些原因灭楚失败后,秦王才不得已重新启用王翦,率军攻楚,副将为蒙氏家族蒙武,也就是蒙恬、蒙毅兄弟的父亲。
如果李信在灭楚国之战中获得胜利,恐怕之后的灭国之战中将再无王氏父子的身影,取而代之的则是李信和蒙氏兄弟。即便李信攻楚失败后,秦王也并未过多开罪处罚,在之后清剿燕辽东、赵代地的残余势力时,李信依然被任命副将,随王翦之子王贲一同出征,可见秦王对李信还是很信任的。
在最后的灭齐之战中,王翦之子王贲为主将,蒙恬为副将。当秦灭六国之战结束,建五国之功的王氏父子尽管因功封侯,但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并没有参与之后的北伐匈奴之战和南征百越之战。
而且王氏父子在官职,秦王心中的地位也不如蒙氏兄弟。按理来说,以王翦之子王贲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也适合率军北击匈奴,但秦始皇却任命蒙恬为北伐主将,率军攻打匈奴,收复失地,并将长公子扶苏托付于大将蒙恬。
出于秦始皇的宠信,贵为丞相的李斯都无法与蒙氏兄弟相争。群臣之中,能与秦始皇同乘一车者,除了近侍宦官之外,也就只有蒙氏兄弟才有如此殊荣。相较起亲近信任,文武百官之中,秦始皇最为亲近信任的还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外掌兵权,内议国政,可谓是秦始皇在位时期最为受宠,亲近信任的大臣。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人的行为习惯吧,他总是赢,你当然会相信他,至于其他人没有战功没有权威,不放心
我记忆中王翦应该被封为武成侯,他的孙子世袭爵位封为武城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