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全军覆没,秦国获胜告终,此次战略大决战直接使赵国实力从根本上被大幅削弱,为此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全方位单独与秦国对抗。而赵国又是战国中后期关东六国中砥柱中流般的存在,也是秦国兵锋东进中原最为强劲的对手,于秦国而言,赵国可谓是东进最大阻碍。
随着长平决战落幕,强劲对手赵国因实力削弱而“倒下”,再也无法对秦国东进兵锋造成严重阻碍,而关东其余诸侯也因这场超大规模歼灭战受到了极大震慑,更加畏惧中原西方的“虎狼之秦”,这也预示着战国历史因秦赵长平战略大决战而进入了最后转折。此后秦国完成统一帝业将再无较大波澜,只剩时间问题。
而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不得不说到临阵换将这点关键原因,正是因为赵王对流言信以为真,启用名将马服君之子赵括才酿成了长平惨祸。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正如赵国上卿蔺相如劝谏赵王时所言,赵括因缺乏实战经验而并不懂灵活应变。为此赵括中秦武安君白起诱敌深入之计,率全军出壁垒反击而落入秦军包围圈,导致赵军一方更加被动。
为此四十多万赵军在与秦军交战,以及突围过程中伤亡一半有余,而剩余的赵军因无粮饥饿,加上主将赵括在突围时战死而群龙无首,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降,结果最终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无数血水连长平杨谷之水都染成了红色,为此杨谷改名丹水,沿用至今。尽管赵括是临危受命,或许也有些“背锅”成分,但他指挥而发生的长平惨祸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没有换将,仍然继续以廉颇为上将,即便最终还是会失败,但也至于让四十多万赵军将士皆埋骨长平而无法再返回故都家乡。毕竟廉颇同白起一样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老成持重的廉颇或许不如白起擅长歼灭战,追击战,但论防守,坚守,秦将白起也没有太好的对策。
那么赵王若启用另一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担任长平主将对战秦将武安君白起的话,赵国能否击败秦军,获得最终胜利呢?毕竟李牧同白起一样,同样擅长歼灭战和追击战,而且也善于防守,时为赵国北方镇守边将,以及后来大破匈奴,全歼十余万骑兵便是最好的证明。
而且在秦灭赵国之战过程中,李牧指挥参与的宜安肥下之战和番吾之战又两次大败秦军,前者全歼,后者击溃,因赵国在肥之战中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为此导致军事实力进一步削弱而无力远程追击反攻,所以李牧在番吾之战中未能追击全歼秦军。
后来在秦国趁赵国因发生大面积灾荒而出现缺粮,第四次大举发兵攻打赵国时,尽管秦军占有很大优势,主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但在李牧修筑壁垒坚守之下,秦军屡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于是继长平之战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换掉廉颇之后,秦国再次行反间计促使赵王下令围杀了李牧,为此秦军才得以迅速攻灭赵国。
从这几次战役中可见李牧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不存在任何一点水分,是名副其实的战国顶级名将之一,故而李牧也是赵国在战国末期唯一能支撑亡国危局的良将。
那么李牧若为长平赵军主将与白起对阵,能够扭转战局,击退秦军呢?如果不考虑各种因素的话,李牧、白起相遇对战,胜负为五五开,基本不存在谁比谁更胜一筹的情况。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两人的作战思想、特点就注定很难分出胜负。
秦将武安君白起除了强调歼敌有生力量和追击力求全歼的主要作战思想之外,会先在开战之前进行预算推演,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后勤保障,庙堂关系,以及第三方是否会插手支援等等因素都会进行料算,为此尚未开战,白起就已知胜负,这也是白起屡次违抗王命,宁愿冒着被重罚处死的风险,也不愿赴任邯郸主将的原因之一,因为白起料算此战秦军必败无疑,宁死也不愿做败军之将,使秦军受战败之辱。
赵将武安君李牧同样能征善战,且善攻善守,除此之外,李牧的作战思想是先进行战略性防守,然后寻找敌方破绽或等待合适破敌时机,经过周密计算后,闪电般发起进攻给予敌方精准致命一击。在李牧指挥的大破匈奴之战、宜安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基本都是先防守再找破绽、等待合适时机发起进攻而获胜。
如果对方没有破绽,或者没有合适的进攻时机,李牧则会一直坚守不出以等待时机来临,比如大破匈奴之战前,李牧就一直镇守雁门郡十余年,即便被匈奴,甚至是己方将士认为胆小懦弱,李牧依然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作战方式去做。宁被人嘲笑也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李牧一生也未尝一败。
李牧、白起两人的作战特点虽然不同,但都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只有经过分析推算,确定能获胜才会发起进攻。单论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李牧、白起两人的水平可以说是伯仲之间,不分上下。
若两人对战,白起料算无法获胜很大可能是不会赴任,而李牧在对方没有破绽或没有合适时机则不会发起进攻。就算两人相遇,在双方整体实力没有拉开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结果很可能就是一直对峙下去,最终不分胜负,各自撤军。若双方实力不对等,趋于劣势的一方则必败,毕竟这种级别的战役最终比拼的还是双方的综合国力。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兵力多于赵军,秦国粮草后勤保证优于赵国,而赵国却因缺粮而难以久持不得已向齐国开口借粮,可见秦国的综合国力要更胜赵国一筹,在双方主将能力没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赵国获得最终胜利的可能微乎其微。
除非秦军主将比之赵括还要差劲,但以武力闻名于关东诸国的秦国并不缺少能征善战的武将,即便没有白起,秦国还有王龁、蒙骜,张唐、将军摎等很多猛将。只不过歼敌百万之众的武安君白起之名响彻关东诸国,故而秦国其余诸将之名有些黯然失色,不显声名而已。白起死后,王龁、蒙骜,张唐、将军摎这些将领同样为秦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重大功绩。
不过李牧对战白起的可能也是微乎其乎,原因有两点:一是白起如果战前推算无法获胜,那么不愿做败军之将的白起赴任长平主将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从当时的秦赵双方实际情况来看,赵国正面战场接连失利,为此廉颇开始采取坚守不出策略来应对,属于被动一方。再加上赵国因长期对峙而缺粮,国力逐渐不支,也需要尽快结束这场战役,为此无法一直对峙,但廉颇又不愿出击,正好秦国行反间,如此赵国换将赵括开始反击,落得大败。
二是即便赵国换将,任命李牧为长平赵军主将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李牧为何无法参与长平之战呢?虽然史料对于赵将李牧的生年和从军,成为将领的时间没有记载,但根据史料中记载几个时间段的分析推测,李牧是无法参与长平之战的。
根据史料记载,李牧前期长期负责镇守赵国北部边境,率军在雁门郡防备匈奴侵扰。直到公元前244年前后,大将廉颇投奔魏国以后,由于战事需要,李牧才被调回赵国内地以应对中原战事。
在此之前,李牧一直镇守在雁门郡,至于这段时间有多久?虽然没有确切答案,但分析推测不低于十年,毕竟史料记载是长期镇守。在镇守期间,李牧还有被赵王下令召回的经历。
“如是数岁。岁馀。匈奴数岁无所得。”《史记》
原因是李牧镇守雁门郡期间曾下令,匈奴若来犯,只能固守而不出击,违令者就斩首,这样情况持续了数年,虽然赵国也没什么损失,但李牧的做法让匈奴认为其胆小怯懦,边军将士也是如此认为,结果此事传回了朝中。
于是赵王派人谴责李牧,但李牧还是向之前一样只防守不出击,又过了一段时间,赵王见李牧还是如此,为此生气,便重新任命了一位将领代替李牧率军镇守雁门。而这位将领每逢匈奴来犯,必率军出堡垒交战,但一年多时间中,基本交战结果都是赵军失利,造成了很多的损失伤亡,而生活在边境的百姓也无法正常生活。
赵王一看,这啥玩意,还不如李牧镇守雁门,就算胆小怯懦,起码没损失,赵国内地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为此赵王答应了李牧再此出任的要求:你还按照老样子就行,寡人不干预你李牧在雁门的事务。
李牧坐镇后,雁门又恢复了往常安定局面,直到数年后,李牧见时机来临,匈奴轻视,边军将士又渴望一战,于是李牧经过精心准备,训练,一战大破匈奴。接着顺势灭了一些游牧民族,后李牧被调回朝中。
从上文几个时间点中可以看出,李牧镇守雁门的时间不会低于十年。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时,李牧应该已经成为边军主将,正在负责镇守雁门,或者是一名普通将领。不过无论是那种情况,李牧都不太可能被赵王下令从雁门调回,为此也就无法参与长平之战。
结语:秦赵长平之战中,即便赵国没有启用赵括,继续任用廉颇,又或是其他将领都难以改变战败结局。当然廉颇等军事才能优秀的将领若为长平赵军主将,赵国不至于全军覆没元气大伤。不过赵国君主多为无能之辈,且还宠信佞臣,为此自断臂膀,有了长平惨祸和灭国之祸,纵有再多像廉颇、李牧一样的名将也无法挽救赵国的灭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除非其他五国援助赵国才能破局,要不然谁来了都一样,国力不够只能数量来凑[得瑟]
大秦“奋六世之余烈”可不是开玩笑的,综合国力远超诸国,军事力量也是爆锤各国。换谁也救不了,最后还是会输。
李牧不会比廉颇更厉害。李牧去结果也是一样,白起无敌的存在,虽然李牧也很厉害,但是没有厉害到让人不敢挂帅的程度,而白起为将,敌人都不敢挂帅..这就是区别
公前299年匡章伐秦历时五年294年攻破函谷关,两年后292年魏韩周联军再次伐秦,秦将白起统兵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在伊阙斩杀二十四万,华阳斩杀十五万,攻取韩国新郑斩杀五万,都是快速歼灭战谈何秦国国力支撑,三次伐楚也是以战养战,长平之战白起接手到彻底歼灭四十五万赵军也是用三个月
说这个假设的时候要搞清楚长平之战的本质,长平之战基本等于灭国战,打的僵持那么久后所谓的战术战略已经不会起太大作用,换廉颇的时候不是所谓的反间计,而是赵国经济撑不住了,所以会想着和秦决战,而不是僵持,赵君赵国没有秦君秦国那种破釜沉舟的意志,所以换什么人都没用,
到了换赵括的时候,大势不可逆了,上谁都是死。廉颇一庸将尔,不仅白白浪费三年时间,还把赵国彻底拖垮了
只是时间问题,别的诸侯国只要不出幺蛾子,连耗带打,赵国庙堂是支撑不下去的。
小编瞎扯,李牧上去,死的连渣都不剩,秦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样,赵国要提前灭亡!因为当时李牧当时也就20岁左右,能力连赵括的十分之一都不如。
小编上李牧的话,我只能让我大秦第一勇士蒙恬来会会你了[得瑟]
赵国用谁都得输,只不过输的指数不同,而已。
李牧出场是在赵悼襄王继位之后[静静吃瓜]长平之战还是个小屁孩呢!
历史都这样了还弄个假设争论不休,还不如假设你有一个亿,该怎么花[笑着哭]
那些说白起无敌的,我就问下,如果白起在赵国能打败秦国?[笑着哭]是秦国国力成就了白起
长平之战就是李牧在也是对耗,主要是赵国国力已经耗干了,当时秦国的外交也做的比赵国好,没有人接济赵国粮食铁器,秦国的信息化也比赵国好。
长平之战打的是综合国力
No
还真有可能,可能性很大,当时李牧并不出名以有心算无心真有可能胜!
那一年都没粮食了,所以秦国去巴蜀运粮食。也就几个月的粮食。战国没有粮食了,所以才被逼无奈想要决战。正好中了反间计。诸侯国也不会使劲帮你,不能看一家独大,最好是大家实力差不多,不会被灭
一个强在如果,一个是真正阬杀四十五万大军
别逼逼,秦灭六国大势所趋,纵观历史,是推动历史的,否则现在中国是数十个国家甚至更多
有郭凯什么样名将都白扯
你有商鞅吗?
白起和李牧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关公战秦琼秦琼吗?[呲牙笑]
纯扯淡。李牧当时应该还只是一个撑死二十岁左右的下级军官,根本没有资格或者说还没有被发掘,怎么去指挥千军万马
秦还能耗死对面
当时的长平,你就是韩信去还是姜子牙去都得输,他赵国粮草都没了,还怎么打,而且对面还临阵换了将,还换的是古今打仗一等将军之一,这打个毛线
那个时候李牧还没长成“李牧”!
历史没有如果
廉颇已经创造了最优的军事态势,跟秦国对持,因为野战这时候没人是秦国对手了,秦国军功制士兵都疯了,剩下的就不是他的事了,这是苏秦张仪,张良陈平这样的纵横家的舞台了,试问下只要有这样一个人,说动一个国家不需要出兵,只需要借给赵国粮食,秦国会不会顶不住?百分之百的吧,秦国也没粮食了,从巴蜀运粮,蔺相如要在,秦国指定跑路
一代名将赵括!悲情将军,背锅侠而已!
虽武安君是无敌战神的存在,但无须出李牧,不换廉颇也是赵胜之局!
假如没换赵括应该就不会有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输在国力,输在外交,输在政治体制,这不是靠换一个将军,就能扭转乾坤的。 换李牧也会输,只是不会输的那么惨罢了。 而赵国输的不惨,那就不会爆发邯郸保卫战,也就不会有之后的五国伐秦。 其他国家乐的看到,秦赵两国死磕。
军事上应该不会大败,但最终会被耗死
扯淡论调!长平之战廉颇的战略是收缩防御耗到秦军撤退。史实也是秦军久攻不下,用离间计使赵换主将。如果赵军坚守不出就打不成秦赵倾国之战——赵军被围,赵王凑集兵力救援,秦王征调秦民支援秦军。 赵军坚守不出,以待诸侯之变,秦军只能回撤主力。赵军就是赢了!
一天天的替古人担忧 尽是假设性的提问与回答 空谈无聊的很
李牧还是小年轻没办法服众吧,不换掉廉颇就行了,长平之战秦军就是赢也是惨胜,不可能坑赵军40万人,赢麻了
长平之后的白起是只能赢不能输了 全天下虽都被长平之战吓破了胆 但是秦国力也损耗殆尽 一旦白起输了 就知道秦国不过尔尔 会群起而攻之
不是某个将军能决定,拚的是国力,好的将军换个战略只是多撑一段时间。
长平之战打到那份上拼的就是国力跟外交了,秦赵军事实力旗鼓相当,但是其他方面赵不如秦,尤其是外交方面赵王一番骚操作把自己的路断掉了导致其他几国不愿意出兵借粮,否则输的就是秦国了
打仗不拼国力拼莽勇?项羽够勇了没有,打得过刘邦吗?大规模的战争(灭国)基本都会持续很久,即使眼看就要攻下了一句粮草不足就输了三分之二。
完全扯淡,换李牧上去也是败,只是不会败这么彻底,长平之战耗了多长时间,赵国基本都快处于弹尽粮绝,进攻不了就只能撤退到更有利地形,减少部队消耗
关键是李牧出生了吗
长平之战廉颇那种打法,打的是国力消耗战,赵国没能力与秦国拼国力,最终会耗死赵国,0胜算。赵国只能利用自己骑兵野战出击,有一半的胜利机会。历史上这个赵王才不笨
好
用谁都不行,因为秦军是最强配置了。打常规战争谁碰上都是输局。也许换田单还有一线生机,因为田单不打常规战争都是反间计,火牛阵,这类冷门战法。
本来用廉颇,但是廉颇节节败退,打的比较艰难…赵国想速胜,反而大财…
李牧那时候还小!扯淡
面对必败的结局,速败对国力的损伤较小,万一主动出击打赢了,一波肥。
如果真的两人发生激战,那就有一个人进不了四大名将
主要是没有张仪这样的外交官[得瑟]死人都能说活了 来个合纵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