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4岁日本弃婴,顶着辱骂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杳无音讯,养母瘫痪后,他依旧拒绝探望 战火刚刚平息,残破的村庄在雪地中显得格外萧索。赵凤祥和妻子李秀荣拖着疲惫的身体,刚从地里回来。突然,赵凤祥在一片废墟边听到微弱的哭声,循声望去,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瑟缩在角落里,身上几乎没有遮挡。他的脸已经冻得发紫,双手紧紧抱住自己。 赵凤祥的心猛然一紧,想起了那些死在日本军刀下的亲人,顿时一股怒火涌上心头。可当他看到男孩那无助的小脸,内心的怜悯战胜了仇恨。他叹了口气,弯下腰,把男孩抱了起来。 “咱家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捡个孩子回来?”李秀荣看到丈夫抱回来的孩子,忍不住抱怨。赵凤祥沉默片刻,只是轻轻说道:“他还是个孩子,懂什么?” 李秀荣也不是无情之人,听到这话,心头一软,便不再多说,匆忙给男孩清洗换衣,做了点热汤喂他。就这样,这个日本孩子在赵家安顿了下来,取名赵连栋。 然而,随着这个日本孩子在赵家安定下来,村里人对赵凤祥一家的排挤也渐渐显露。赵连栋被村里的孩子们称为“日本鬼子”,不时会遭到嘲笑和欺负。一次,赵连栋又被打伤,李秀荣挺着大肚子去找人理论,结果被推倒,导致流产。从那以后,赵凤祥夫妇决定搬离东北,回到老家河北。 在河北老家,赵凤祥夫妇努力遮掩赵连栋的身份,教他只说中国话,避免与外人接触。尽管生活艰难,他们依旧把赵连栋当作亲生儿子一样抚养。赵连栋慢慢长大成人,后来在天津找到了一份工作,还娶妻生子,生活看似安稳。 1970年,赵凤祥因病去世,李秀荣独自抚养赵连栋及他的五个孩子。尽管生活依旧艰辛,李秀荣却常常在心底庆幸,当年收养赵连栋是明智的选择。 随着时间推移,中日关系逐渐缓和,许多日本遗孤开始返回日本寻找亲生家庭。赵连栋也动了心,他开始打听自己的身世。经过多方努力,赵连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得知自己的日本名字是野板祥三,父亲曾是日本军官。 1990年,赵连栋第一次回到日本探亲,亲生家人的热情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两年后,他决定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回到日本定居,临行前,他对李秀荣许下承诺:“妈,我安顿好后一定回来接您,在城里给您买房子。” 李秀荣看着赵连栋,心中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和骄傲。她相信,自己含辛茹苦抚养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她这个养母。 赵连栋到了日本后,寄回来的信越来越少,直至彻底失联。李秀荣每天盼着他的消息,盼着他能回来看看她。但盼望换来的只是失望,那个曾经在她怀里依偎的小男孩,如今早已消失在她的生活中。 1997年,李秀荣不幸中风瘫痪,病床上的她依旧惦念着远在日本的赵连栋。她的女儿多次联系赵连栋,盼望他能回来见养母最后一面。然而,赵连栋始终冷漠地拒绝。他在信中只写了一句话:“不要再联系我了。” 李秀荣的女儿看着母亲那日渐苍老的脸,心里满是苦涩与无奈。李秀荣在病床上仍然喃喃念着赵连栋的名字,似乎在等着他能突然出现。这一声声呼唤终究没有得到回应。最后,李秀荣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李秀荣去世后,村里人都为她感到不值。当年那个无助的日本弃婴,如今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成年人。这段中日之间的跨国亲情,最终也在现实的残酷中走向了终结。赵连栋或许有着自己无法言说的苦衷,也许是重回日本后面临的巨大文化冲突,也许是对亲生父母的认同感战胜了他对养母的感激。但无论如何,他的选择让曾经抚养他、用生命呵护他的中国养母承受了最深的伤痛。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4岁日本弃婴,顶着辱骂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杳
泉说历史吖
2025-01-09 17:48:0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