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入京之后,袁绍为何敢叫板董卓?他凭什么自称我剑也未尝不利

泉说历史吖 2024-12-25 17:28:47

公元189年,已经入京,掌了大权的董卓拉着袁绍,商讨另立新君之事。董卓的意思是:“统治天下的君主,应该是一个贤明的人。”

我之前跟汉少帝刘辩谈过话,虽然已经14岁了,但刘辩对朝中事物一概不明。反倒是9岁的陈留王刘协,说话条理清晰,办事井井有条。

这刘协可比少帝刘辩聪明多了,袁公,为什么我们不立更聪明的陈留王刘协当皇帝呢?

这废长立幼的言论一出,朝会上的百官无人敢做声。虽然无人作声,但朝中的火药味一下子浓了不少。

就在此时,袁绍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说:“当今的圣上还年轻,没犯下过什么应当被废掉的大错。如果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地废长立幼,恐怕天下人都觉得不会太妥当。”

都说良药苦口,但董卓明显不是能经得起这苦口良药的人。看见袁绍和自己叫板,董卓拍案而起,手摁佩剑怒斥袁绍道:“你怎么敢这么跟我说话!”

这天下大事,都是由我决定的!

眼看董卓撕破脸皮,袁绍也不惯着,斥道:“这天下大事,终归是由皇帝和各位忠臣们决定的!什么时候轮到你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决定了!”

你要是真想决定国家大事,那就出去,同太傅一起讨论!

这一招以柔克刚用的好,实际上是给董卓下套,逼着董卓说出他的真正目的。急性子的董卓果然上当,抽刀怒道:“刘氏的子嗣有什么好留的!你袁绍难道想看一下我的刀,是否锋利吗!”

眼看已经把董卓的本意套了出来,袁绍积攒多时的愤怒也喷发道:“难道这天下,只有你董卓一个人能这么强横吗!”随后也拔出佩剑大吼道:“我的剑也未尝不利!”

这董卓势力强,但袁绍站得直。二人竟隐隐吵出了分庭抗礼之势。

言罢,袁绍就一躬到底,径直出门走了。只剩下了朝堂上脸气得煞白的董卓,在那无能狂怒。

朝中大臣们见这情况,纷纷感叹袁绍这小子真敢,又对其感到有些惋惜。敢跟董卓叫板,唉,真是不要命了。

当然,三国演义中对此事不少添油加醋。但这确实是袁绍人生中的高光,朝中臣子们也确实为袁绍捏了一把汗。

原因就是因为董卓的势力太过强横,不是一般的朝中之人惹得起的。

董卓率兵马进京的时候,十常侍之乱尚未结束。没了大将军何进,京城内的军事力量群龙无首。使得洛阳兵荒马乱,人人自危。

董卓就趁机收编了何进旧部,占据了洛阳大部,和另一位前来救驾的刺史丁原搞对抗。

这丁原手下有位猛将,名叫吕布。后面发生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了。董卓用计,策反了吕布,让他杀掉了刺史丁原。董卓再趁机吃掉丁原手下的兵马。

再加上手中又有汉少帝刘辩这张底牌,所以董卓实际上控制了朝政。对于不服自己的大臣,董卓的回应也很简单。流放或处死,选一个吧。

在铁腕镇压下,很快洛阳城内就没有人敢跟董卓叫板了。

除了袁绍。

那么这袁绍凭什么敢跟把持着朝政,把持着军事的董卓叫板?

原因也很简单,俗话说,只要实力在,到哪都是实力派。袁绍敢跟董卓叫板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再加上董卓那边问题也不少,这才上演了“我的剑未尝不利”这出戏码。

这袁绍的底气,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他四世三公的身份。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在东汉中后期连着数代人都当上了三公。

这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单听官职好像没什么,但这三个职位的职能是个顶个的大。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事务,太尉则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军队,御史大夫则是监察百官的职能。

所以三公是中国古代最显赫的职位,除了皇帝,基本上没几个人能管得了他们。

袁绍他爸袁逢,官至御史大夫。爷爷袁安当过丞相。

所以这袁绍祖上有多阔绰,可想而知。上文说到过,袁绍呛董卓的时候,让其去找太傅决定国事。这太傅就是袁绍的叔父袁隗。

袁绍这家庭,说他是东汉末年最显赫的士族之一也不为过。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当靠山,袁绍走到哪都是横着走。

在东汉,士人势力则生长得更为野蛮。在东汉党锢之祸中,被皇帝遣送到地方的党人,为当地的士人夹道欢迎。在东汉,士人势力居然敢跟皇帝对着干。

在实力强劲之外,东汉的士族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团结。虽然并非铁板一块,但在和宦官外戚的对抗中,士族势力会牢牢地团结在一起。

而有时过度的团结,就会变成排外。东汉的士族眼里只能容下其他士族,像什么宦官子弟武将子弟在士族的眼中不值一提。

所以袁绍才瞧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

董卓也大抵如此,袁绍一族作为东汉士人势力中的头,根本瞧不上董卓这么一位武将出身的乱臣贼子。

袁氏家族瞧不起董卓,就代表着天下大半的士人都瞧不起董卓。

大家细想一下,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在朝中的势力不说盘根错节,也得是树大根深。人脉这块肯定是不用提。

同时,袁氏家族也没大家清是拉拢下层士人,故吏门生遍及天下。不少的地方豪强,地方士族皆倾慕袁氏家族。也在袁绍起兵后,为其提供粮草补给。

所以袁绍手中有的人脉资源和物质资源充沛到难以想象。就凭袁绍自己的身份,就是他敢跟董卓作对的最大靠山。

都说富不过三代,但在袁绍这,这句话就不灵了。

袁绍并不是一个只会坐吃老本的人,他本人能力不错。

公元188年,东汉朝廷组西园新军,同时设西园八校尉统领新军。而袁绍就是这八校尉之一,是一个实打实的军职。手中有兵,腰板就硬。

董卓也知道,不能把袁绍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因为他可比丁原要难对付的多。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肯定不会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如果真的按三国演义里的形象来定义袁绍,他不可能从一个小小的冀州牧,变成一个掌握冀,青,幽,并四州的强悍军阀。

冀州青州更是重要的产粮州,为袁绍的十万大军提供了足够的粮草。

这十万大军什么概念,蜀汉末年,诸葛亮出祁山北伐之时,才能堪堪凑出十万军队。

而且袁绍这十万众还保持着很高的质量,颜良,文丑,张郃等人都是一顶一的强将。

所以袁绍敢和董卓叫板,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份和士人阶层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自身实力够强,真打起来董卓未必会赢。

除此之外,董卓不敢动袁绍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错过了杀袁绍的好时机。

在和董卓大吵一架后,袁绍回到住处。便把朝廷颁发的符节往东门上一挂,掩人耳目。自己则溜之大吉,逃亡冀州。

等到董卓反应过来,应该除掉袁绍之时。袁绍早已踏上了逃亡冀州的道路,只留董卓在洛阳干瞪眼。

而袁绍和董卓的争吵,并不单单只是因为袁绍忠于大汉,或是为了彰显士人的节气。更是要给朝中大臣们一个态度,一个坚决反对董卓的态度。

董卓这人在进京把持朝政后,就昏招频出,不得人心。

他残暴无道,自己不满意的东西和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这就导致洛阳百姓和朝廷百官对董卓相当不满,但奈何董卓手里有兵,再大的火气也只能在心里憋着。

尤其是朝廷百官们,他们食汉禄,受国恩。虽说不能保证他们一点二心没有,但至少是支持汉少帝刘辩的。

袁绍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公开向天下表示。自己反对董卓,希望天下的英雄之士跟自己一起,讨伐董卓光复汉室。

所以这明面上是一出闹剧。实际上袁绍提高了自己的声望,朝中不满董卓的大臣们看见了希望,还暗戳戳地贬低了董卓一手。实乃阳谋。

而袁绍对董卓肯定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不难揣测,袁绍的性格肯定是谨小慎微的。

什么公孙瓒之流皆不是袁绍对手,可惜碰上了更加奸诈谨慎的曹操。

所以说这么一位豪杰,不可能是怒火一时冲昏了头才对董卓拔剑。

袁绍应该是做好了讨伐董卓的准备。

不然为何袁绍会在和董卓大吵一架后,直奔冀州而去?连逃跑路线都规划好了,这袁绍肯定是有备而来。

自然在回到冀州后,袁绍迅速拉起队伍,拉拢豪杰。准备粮草兵器,寻求地方士族的帮助。如游龙入海一般,自由遨游。仅在一年之后,就有了与董卓抗衡的军事实力。

袁绍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的话,怎么能如此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扩展势力呢?

公元190年,袁绍在山东和袁术一起,起兵讨伐董卓。

董卓听闻袁绍,袁术起兵后,怒杀还留在朝中的袁隗一家,洛阳的其他袁氏子弟也没能跑掉。袁绍起兵时肯定想到过留在朝中的袁隗。

但袁隗这一死,让天下豪杰都倾心袁绍。袁绍这是何等的忠心啊!宁可豁出家人的性命,也要起兵匡扶汉室!

所以各个州郡的起义部队,大多打着袁绍的旗号。

这袁绍讨伐董卓的每一个环节里都透着计划的味道,从袁绍对董卓拔剑的那一刻起。东汉就已经陷进了袁绍所写的剧本中,并按照袁绍所想而动。

所以这袁绍为什么敢叫板董卓,就是因为他想借董卓之手,把自己抬向一个更高的位置。而且袁绍也有信心,有董卓搞不定自己的信心。

只能说袁绍确实有本事。

0 阅读:43

泉说历史吖

简介: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