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名女工时,惊叹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赛润聊历史 2023-02-21 06:49:02

文 ▎臻楚文

编辑 ▎臻楚文

“你的丈夫和孩子到处找你,很久都没找到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啊!”

1964年,身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正在处理政务,工作人员敲门走了进来,并带来了好消息。

毛主席得知甘肃504厂的喜讯时开怀大笑,立马召开了会议专门点名表扬504厂。

同年,邓小平前往兰州视察工作时,特意去参观了毛主席点名表扬的504厂。

邓小平到达504厂与工友们打招呼时,他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位女工,邓小平同志对此感到十分诧异,连忙走向前询问女工:“你怎么在这里?”

那么,这位女工是谁为何让邓小平同志感到震惊?她又因为什么瞒着自己丈夫和孩子,“躲藏”在504厂?

消失已久的女科学家

1964年4月,邓小平同志来到了甘肃视察工作,他在巡视完名单上的各个工厂情况后,特意向随行的工作人员说道:“我们去504厂看一看吧!”

邓小平同志特意前往504厂,一方面是想要查看504厂取得的重大突破后进度怎么样,另一方面是想要代表中央、毛主席,向504厂所有工作人员表示问候与由衷的敬佩。

504厂最初是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一起建的核工业重点工厂,由于苏联招呼都不打,突然撤走了所有苏联专家,导致504厂陷入了困境中,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与困难。

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如此困难的局面,我国科研人员团结一心,并不是被困难打败,通过没日没夜辛勤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合格的高浓缩铀产品。

毛主席等国家重要领导得知这一喜讯后,高度赞扬我国科研人员,并点名表扬504厂科研人员与所有工人们。

当天,邓小平同志到达504厂时,所有工作人员聚集在厂门口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场氛围和谐融洽、欢声笑语。

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领导架子,非常接地气,热情地与504厂工作人员握手表达出最亲切的问候。

然而,邓小平同志在人群中看到一位女工时惊讶不已,连忙加快脚步径直朝女工走去。

“你怎么在这里,你的丈夫和孩子四处在找你,找了很久都没有消息,自从在群英会见面以后,再也没有见到你。”

这时,现场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锁定在这位女工身上,虽然知道她是504厂唯一的女性科研人员,但是对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话,现场众人都感觉这位女工背后绝对隐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位女工名叫王承书,是在5年前的全国群英会上,首次与邓小平同志见面与认识。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由于生长在书香世家中,并在父母的教导下,她对学习有非一般的执著与热爱。

上学时期,王承书展现出了惊人的理科天赋,碾压所有的同龄人,成为了佼佼者。

1930年,王承书凭借成绩优异,成功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在此期间,她爱上了物理学,并认为物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学好物理可以报效祖国。

在大学的时候,王承书作为全班唯一的女生,经常受到男同学的歧视与嘲笑。

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王承书暗自发誓,一定要用实力超过全班所有的男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

王承书严格要求自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未有松懈,她不停地学习,一直在物理学上苦心钻研。

最终,不仅超过了全班所有的人,还打破了物理系的记录,王承书通过自身的努力连续三年获得物理系第一名,学校为此特地为她颁发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相继投入到了工作研发中,但王承书始终认为如果要帮助国家发扬光大,现在所学的还远远不够。

因此,王承书选择继续深造,更加刻苦努力学习,并以优秀的成绩拿到了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她也因此成为了燕京大学传奇人物。

与此同时,王承书与燕京大学教授张文裕相爱,实在是学业爱情双丰收。

二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相处了解后,发现彼此深爱着对方,便决定结婚,共度余生。

1939年,王承书和张文裕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举办的简单朴素,一切从简。

结婚后,王承书并没有像传统的女子一样,在家相夫教子,而是想要继续深造学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国内的环境已经无法满足王承书的学术需求,她便想要去往国外继续学习。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承书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专门为亚洲设立的有志留学女青年所,她连忙将此消息告诉了丈夫张文裕,并提出想去国外继续深造。

出乎意料的是,张文裕没有因封建思想去阻止王承书,而是大力支持她去美国留学,甚至为了能够让王承书可以安心学习,张文裕毫不犹豫辞去了燕京大学教授职务,陪同妻子一起去往美国。

王承书不负众望,在学业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而这一切离不开她的丈夫张文裕,对她的付出和支持。

不顾一切,回归祖国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书期间,王承书的学习态度、出色表现,得到了导师乌伦贝克教授赏识,她在乌伦贝克教授的帮助下,在学术方面进展迅速,有了很大的成就。

1944年,王承书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她潜心专研物理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导师乌伦贝克教授一起创建了“WCU方程”公式。

该公式发表后,轰动了全世界,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为之震惊不已,甚至公式被载入到了世界物理学史册里,现如今该公式还被科学界沿用。

王承书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她通过研究,成功证明索南多项式,不仅再次轰动了全世界,也改变美国对中国女性的认知也偏见。

导师乌伦贝克教授曾公开评价王承书:“她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物理天赋非常强,以她不断做出的成就,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虽然王承书在美国赢得了无数掌声和赞美,但她从未想过要在美国长期发展。

王承书身在美国,但她的心从始到终都在祖国身上,她每天都会关注国内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一直想要回国去,但事与愿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与国家正处于敌我双方的状态,美国还利用卑鄙手段,强行下令扣留中国留学生。

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担心在美留学的中国理工学科界人才,会回去帮助中国制造出原子弹等核武器。

为了阻止这一切发生,美国专门派人24小时监视王承书夫妇,甚至限制他俩的人身自由。

直到1954年,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当着众人面公开谴责美国的行为,完全是一个强盗。

随后,国际舆论上出现了很多对美国不利的话,美国为了压制住舆论,扳回好的形象,被迫下令解除了这一禁令。

王承书得知消息后,立马递交了早已准备好的回国申请,并将多年积攒的资料和美国发表过的有价值书刊寄回了国内,一共有300箱左右。

做这一切,她只是为了能够逃脱掉美国的搜查,为国家多保留一些重要的资料。

然而,美国政府却耍无赖,以各种借口驳回了王承书的回国申请,甚至派多个工作人员前去与她谈判,想要用钱收买王承书。

美国简直痴心妄想,王承书听到钱的时候,立马将美国工作人员逐出了家门,她态度坚硬,必须要回国。

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提交回国申请后,王承书夫妇迎来了可以回国的好消息,昔日导师乌伦贝克教授依旧想要劝她留下来。

王承书心意已决,毫不犹豫拒绝了乌伦贝克教授的好意,在答谢完教授多年帮助后,王承书夫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次“我愿意”,振兴中华

1956年,王承书夫妇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王承书在心里暗自发誓,竭尽全力,利用毕生所学帮助国家发扬光大。

回国后,王承书在第一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国家科研工作中,认真对待国家交代给她的每一项工作。

1958年,我国成立一个热核聚变研究室,但是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人,懂得这是什么研究工作。

钱三强第一时间,想到了女科学家王承书,便亲自找到她,是否愿意参与到热核聚变研究中。

44岁的王承书,面对毫无涉足过的研究领域,依旧坚定回答钱三强:“我愿意加入,”随后带领科研人员进入了研究中。

王承书将所有美国有关热核聚变的资料,全都翻译了过来,不断研究,她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成为热核聚变方面的专家。

在此期间,王承书顾不上照顾孩子,丈夫张文裕没有埋怨过一句,并给予她支持和鼓励。

王承书在为国家工作时,不仅认真做着科研工作,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正当王承书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时,却突然消失在了大家的眼前。

1961年,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直接撤走了所有在中国的高科技人员,甚至苏联专家在临走前,公开嘲笑我国没有他们的帮助,路只会越走越窄。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国陷入了困境中,所有的研发项目止步不前。

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并告知她:“国家正在秘密研究原子弹,苏联人撤走,分离铀同位素问题,希望得到你的帮助,但此次事关重大,接受这项工作,你必须要隐姓埋名。”

王承书深知此次工作的重要性,由于这项科研工作并不是她所涉足的领域,不仅要重新开始,还要放弃之前所有的成就带来的荣誉,甚至物理学界不会再有王承书三个字。

然而,虽然会有这样的结果,但是王承书还是毫不犹豫回答钱三强:“我愿意。”

就这样,王承书直接收拾行李,与丈夫张文裕和孩子告别后,投入了研发原子弹的工作中,来到了504厂。

虽然504厂的科研人员中,只有王承书一位女科研人员,但是她对待工作的认真度和速度,与男科研人员不相上下。

不仅如此,王承书每日都在与时间赛跑,将所有时间都放在科研工作中,她带领着自己的团队,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比原计划提前了数百天,研制出了第一批高浓铀合格品,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技术的国家。

当邓小平同志到504厂视察工作时,看到如此杰出的女科学家王承书,会在厂里面,邓小平同志对此震惊不已。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我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全国百姓欢呼雀跃,付出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

之后,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询问她是否愿意留在504厂,为国家继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51岁的王承书,再次毫不犹豫说出了坚定的三个字“我愿意”,继续为国家无私奉献,但她的丈夫张文裕从来没有埋怨一句,依旧大力支持王承书的选择,做她的最坚实后盾。

三次“我愿意”,王承书为国家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舍小家顾大家,竭尽全力帮助国家发扬光大,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抱负。

尾声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因病逝世,享年82岁,她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为国家奋斗,当国家需要帮助的时候,王承书永远挺身而出,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

王承书一生淡泊名利,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佩!

0 阅读:6
赛润聊历史

赛润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