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臻楚文
编辑 ▎臻楚文
崇祯,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十六岁登基称帝,这个年轻的帝王就立下志向,定要将祖宗留下的大明江山,恢复以往的辉煌。
可惜的是,崇祯继承的大明,先是老朱家历代君主留下的烂摊子,再有天灾人祸不断,百姓颠沛流离,粮食急缺。
明朝大势已去早成定局,即便崇祯皇帝竭尽全力勤俭勤政,也无法减缓明朝灭亡的速度。
这一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无奈之下选择在眉山上自缢而死,用一根绳子彻底宣告明朝走向了灭亡。
可原本,崇祯皇帝是不用死,明朝也不会灭亡,当然,前提是只要答应李自成三个条件,但崇祯皇帝宁死也不愿意答应。
那么,李自成开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崇祯皇帝为何宁死也不答应?
李自成农民起义公元1627年,十六岁的崇祯继承哥哥朱由校的帝位,成为明朝年轻的一代帝王。
崇祯皇帝登基后,兢兢业业,想要恢复明朝以往的辉煌盛世,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选择清理门户。
在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干净利索,快速下旨清理了魏忠贤的势力,安定了朝廷动荡不安的局面,大臣们都为年轻有为的崇祯皇帝刮目相看。
可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在竭尽全力清理魏忠贤势力时,朝中文官势力逐渐庞大,掌握朝廷政权,崇祯皇帝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况。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天灾人祸不断发生,粮食短缺,农民们吃饭都成了困难,各地皇亲贵族等势力不仅霸占了农民的土地,还想方设法压迫剥削农民。
千万农民们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时间吃不好穿不好,为了活下去,农民们聚集在一起,组建成农民军,随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是李自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出生在陕西一个贫困家庭里,自幼被卖到了地主家放羊,在此期间,他经常遭到地主的打骂,吃了很多苦头。
在二十一岁的时候,李自成不甘于过这样日子,与地主发生了争吵,他一怒之下,出手狠狠打伤了地主,随后,李自成一路逃到了银川,当了一名驿卒。
但没过多久,李自成被撤职,生活过的十分贫困,无法还举人艾诏的债钱,被告到了官府,李自成被五花大绑当街游行,他也因此怀恨在心,在被亲人救出来后,直接杀死了艾诏。
随后,李自成发现自己的妻子与男人私通,他一气之下,毫不犹豫杀死了妻子,做完一切后,李自成知道连杀两人,官府绝对不会放过自己,他选择投奔舅舅马贼高迎祥,至此李自成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公元1635年,是李自成转折点,在此之前,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跟在舅舅高迎祥身后,鞍前马后。
十三家十二营起义军聚集在一起开大会,在会议期间,李自成发挥出了超高的军事才能,提出的“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军事战略,为起义军解决了大难题,明确了起义军的方向,赢得了在场众人夸奖,他也因此得到了舅舅高迎祥的重用。
高迎祥战死后,李自成顺理成章接替了舅舅高迎祥的位置与称号“闯王”,他带领起义军,驰骋沙场,消灭了明军的主力。
李自成为了招兵买马,当时的明朝赋税繁重,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开始劫富济贫,每当攻下一座城池后,李自成就会劫富济贫,将抢来的钱财一方面赈济灾民,另一方面解决军队军饷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略施小计,为了得民心,李自成造歌谣“迎闯王,不纳粮”,让儿童歌唱,起到了煽动的效果。
此事发展顺利,李自成的名声越来越大,跟随的人越来越多,他趁机招兵买马,建立了百万大军。
之后,李自成带领起义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昂,经过数年的征战,打下多个城池,占领西安后,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危在旦夕,但他却主动派人前去与崇祯皇帝谈判。
三个条件,崇祯皇帝宁死不屈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所带领的起义军兵分两路,很快将北京城下四周的防御击破,顺利围城。
然而,李自成却在此时选择停止进攻,并命人带着三个条件前去与崇祯皇帝谈判。
此时的崇祯皇帝深知明朝大势已去,临近灭亡边缘,但还是抱有希望,不愿江山社稷就此结束。
然而,当崇祯皇帝听到李自成的三个条件后,宁愿明朝灭亡也不愿意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一是要西北一带;二是要崇祯皇帝必须封他为王;三是要奖赏起义军银百万。
他表示,如果崇祯皇帝能做到三点,就会立即退兵,还可以帮助朝廷平定内乱。
崇祯皇帝焦急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但没有一个官员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全都一言不发,只担心自身的性命。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能派代表前去谈判,想要拖延时间,等待救助。
然而,李自成态度坚定,明摆着想在明朝之下建立一个自己的王国,因为农民出身的他,并不想有约束,所以干脆让崇祯皇帝封他为王,既有地又有兵,还有朝廷奖赏的银元,逍遥自在,何乐而不为。
随后,双方多次进行了谈判,崇祯皇帝没能等待救援,深知如果不同意李自成的三个条件,就会面临死路一条。
另一边的李自成,等待多日仍不见崇祯皇帝的选择,在双方代表谈判时,直接向最后的通牒,警告崇祯皇帝如果不答应条件,就会直接攻进北京城。
不仅让崇祯皇帝让出皇位,还要亲手灭了明朝,当崇祯皇帝听到后,回想自己执政十七年间,朝廷内部大臣们勾心斗角,党派不停斗争,不管是否答应李自成的三个条件,崇祯皇帝只有死路一条。
唯有保留皇帝最后的尊严,最终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亲眼看着皇后了结性命,随后,他选择在眉山上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不答应条件原因作为一代帝王,崇祯皇帝为江山社稷付出了一生,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不贪财好色,信誓旦旦想要挽救大明江山,恢复以往的辉煌,明朝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明朝历朝历代堆积下来的问题,朝廷大臣之间勾心斗角,再加上农民起义军,无论崇祯皇帝怎么勤政,都没有办法改变局面。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无非是想要名要地要钱,不管他是否是真心想要放弃进攻北京城,崇祯皇帝都要背负相应的责任。
如果崇祯皇帝答应三个条件,就违背了太祖朱元璋,曾立下的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崇祯皇帝已经对明朝失去了信心,同时,他认为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如果答应就会背负割地的罪名,崇祯皇帝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进退两难。
明朝加快灭亡的速度与崇祯皇帝有关,不光只是历朝历代遗留的问题,还有他自身的不足。
在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里,他的性格极其多疑,只要崇祯皇帝察觉身边人,有一点不忠心,便会杀掉此人。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频繁换朝廷宰相等重要大臣,朝中大臣面对如此多疑的君王,怎么可能用心拥护。
尽管崇祯皇帝勤政,但也起不到关键作用,朝廷内部不停发生党派斗争,各地官员欺压百姓,民不聊生。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一代帝王,丝毫没有皇帝风范,严重缺乏担当,在处理朝廷事上,非但不听取朝中大臣们的意见,还在事后将所有的责任推到了其他人身上。
在位十七年期间,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在用人方面存在缺陷,再加上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崇祯皇帝逐渐失去了大臣们的信任与拥护 ,朝中大臣不再用心辅佐,朝中党派互相斗争,最终文官把持朝廷政权。
崇祯皇帝之所以拒绝李自成的三个条件,是因为他认为李自成就是个农民出身的马贼,答应条件失去了皇帝的尊严,以及违背祖训,宁愿死也不答应。
更重要的一点,崇祯皇帝心生怨恨,他痛恨朝中大臣内部的斗争,痛恨朝中大臣的无能,将所有的罪行推到了朝中大臣身上,崇祯皇帝深知明朝大势已去,临近灭亡,想要与江山社稷共存亡。
最终,崇祯皇帝选择在眉山上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大明王朝彻底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
尾声明朝的灭亡,一方面是历朝历代遗留下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崇祯皇帝在治理国家上的不足,因多疑的性格与朝中大臣出现隔阂,君臣不一心。
李自成的起义军只是加快了明朝灭亡的速度,如果没有他的起义军,明朝灭亡也是早晚的事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