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量称霸片区社康中医药!这家社区服务中心小儿推拿怎么做?

老夏的笔记本 2024-10-06 13:56:38

在深圳的社区医疗服务中,有一家社区服务中心脱颖而出。它以小儿推拿项目吸引了众多居民,门诊量一举跃升至片区社康中医药的第一名,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是何种独特的运营模式或者专业服务让它如此出众?

来源:深圳卫健委

编辑:棂星

封面来源:pixabay

潮汕人的“作业”被社康医生抄走

“我们学的就是这份人情味”

在深圳,潮汕士多店躲在村头巷尾,不显山不露水,却“硬控”着深圳打工人的生活。

你想要什么,士多店老板“通通满足”,无论是老家的鱼露,还是菜市场买根葱,或是急要的改裤脚……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潮汕士多办不到。

图源:Ly 摄小白

“我们也像潮汕士多店,居民想要什么给什么。”

在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下属的龙园社康中心,东北医生裴曦“窝”在小诊室里,把地方腾出来,让给患者。

没有漂亮的门面,一点也不高大上,居民却络绎不绝,一口一个“裴医生”。

这么一家“小诊所”,门诊量硬是干到了龙华区社康中医药NO.1。

潮汕档主卖菜,买条鱼免费搭根葱,顾客心里“美滋滋”,老板也赢了“回头客”。

在龙园社康,这种赢得回头客的项目是小儿推拿。

一开始,不少居民是主动抱着孩子来问。

裴曦刚好是妇儿方面的中医师,小儿推拿轻松拿下。

没想到,这项服务迅速打开了社康的局面。

做了一段时间推拿,孩子们感冒发烧吃药的都少了。有的爸妈带着长高的娃来“报喜”:“孩子半年蹭蹭蹭长高了7公分。”

口碑一传开,有娃的家庭陆续来了。

需求量一大,龙园社康“趁势”而上,在所有医护人员当中开展小儿推拿培训。

有些老人没病没痛,买完菜也爱来社康歇歇脚、喝口水、“叹叹”空调。

在潮汕士多面前,什么美团、饿了吗都是弟弟。

你急着要啥东西,一个电话,老板就叫小弟穿个拖鞋,哼哧哼哧给你送上去了。

这一点,龙园社康也是有样学样:

你腿脚不便是吧?我送医上门。

2022年8月的一天,老陈的家人跑来求助。

“我们家老爷子,两年前中风了,现在只能躺着,一家人日夜轮流照顾他,已经快崩溃了。”

“一人中风,全家发疯。”裴曦心里一惊。

他立即上门去看看,老人家里乱糟糟的,又要上班又要照顾病人,根本没空收拾。

刚好社康最近请了康复治疗师林俊杰。裴曦和他联手,给老陈上“大保健”:中医针灸、火龙罐、中医筋骨松解推拿……一顿操作竟然逐渐“唤醒”了老陈的身体,一年后,他能坐起来了,还能被扶着走走,右手写些字,依稀可辨。

中风病人家属闻风而至,“有的病人天天打车过来,连续做了两个多月康复。”

“大保健”伺候的不只是中风者,还有班味、娃味缠身的苦逼中年人。

对付他们的腰酸、腿麻、肩颈痛,这家社康的负责人、中医全科医生漆勇“手拿把掐”,点穴正骨推拿手法、“龙氏正骨”,稳、准、轻、巧,几下就给你打通任督二脉。

时间一长,与居民的感情一深,社康医护也像长了个潮汕人的“鼻子”,对居民的需求捕捉得越来越灵——

龙年生娃的人多,催乳、产后康复要跟上;

9月份暑假结束,老人们回深圳准备“开工”,针对老人的中医保健就要增加人手;

附近幼儿园、学校要了解传染病,还得逐一送课上门。……

社康医护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潮汕孩子“嘴甜”

客家医生“有样学样”

潮汕人多来自大家族,奴仔(小孩)从小就学会在叔伯姨婶中“左右逢迎”,大部分潮汕孩子一入职场都会被夸“情商在线”。

潮汕士多店一家大小,就靠这份“嘴甜”赢得人心。

“阿姨,我把米搬到你家。”

“回潮阳老家带来的绿豆饼,给你家娃拿一点。”

“没事,你先拿走,以后再给(钱)。”

高情商,不外乎就是腿要勤、嘴要甜、眼要灵。

这作业,又被社康里的一位客家医生抄走了。

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下属的观壹城社康中心,主任林伟东是个客家人,刚到社康时,签约建立家庭病床的居民屈指可数。

怎么办?先入圈。

这个社康周围住的多是客家人,老人们只懂客家话,林伟东竖着耳朵“偷听”老人们的家常,用客家话成功“打”进老人圈。

▲林伟东受邀去吃村里的大盆菜

这群本地老人不缺钱,都手握几栋楼收租,但却省了一辈子,生活上很“孤寒”,不肯体检,得了糖尿病、高血压不舍得吃药,要病到“快死了”才去医院。

“二十块钱一大袋的便宜香蕉使劲吃,几块钱的降糖药不肯开。”

每周一周二,就是林伟东和社康家庭医生团队的“暴走日”,他们走街穿巷,一天要走访周边社区的28张家庭病床。

老人们也孤独。

80岁客家阿婆阿梅(化名)的家,大到在客厅说话都有回音,可这么大的房子,就只有阿梅一个人,钟点工阿姨定期过来,阿梅只能两眼盯着香港翡翠台发懵。

阿梅有两栋楼收租,一栋自己住,儿孙们住在隔壁楼。

不是儿孙不孝顺。以前,阿梅也是喝茶打牌早出晚归的潇洒老人,但做了肠胃手术后,肚子里就吊着个“粪袋”——造篓袋,味道太重,把家人都熏走了,她自己也不敢出门。

林伟东到家时,她激动到语无伦次,终于有人不嫌弃她了。

后来,林伟东定期上门看诊,陪梅姨唠嗑客家话,她开心得像个孩子,摸着林伟东的脸、手,要把他当干儿子。

这几年走下来,林伟东都晒成了“黑仔”,手机上存了很多保姆电话,“干妈”“干爸”越来越多,还提出要分房给他。

“开玩笑,分房是假的,找我‘分’床位倒是真的。”

如今,观壹城社康在居民家里已经建了300张“家庭病床”,是龙华区的“榜一大哥”。

潮汕人爱“抱团”

龙华人爱“抱集团”

潮汕人做生意有个特点就是:一起上。

在一个产业里赚到钱了,就会招呼一群亲戚都来干,一条村形成一条产业链,主打一个抱团,让优质资源在族群里流动。

这个点,也被龙华的医院和社康学了去。

2024年6月盛夏,阳光炙烤。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下属的富士康社康中心,一位大叔额头冒汗、捂着肚子走了进来。

大叔觉得,应该是“闹肚子”了吧?可社康的全科医生看了看他捂的位置,不对,好像是心梗!

医生想起了前一天的培训——龙华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专家到社康授课,讲的就是心梗。心肌缺血缺氧会刺激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觉器,就位于心脏下壁表面,与上腹部接近……

图源:太帅图库

医生和大叔再三确认疼痛位置,正是在上腹部的模糊地带。不行,得马上转到上级医院。

“肚子痛,你怎么说心脏有问题?”

后来,龙华区人民医院给大叔做了一系列检查,果然是心梗。大叔立即被收治入院,躲过一劫。

大叔捡回一条命,得益于龙华区2023年推出的“抱团取暖”:

院社融合。

让集团优质资源在医院、社康双向流动。

啥意思?

龙华区组建了两大基层医疗集团——龙华区人民医院集团、龙华区中心医院集团。

每个集团,都由一家区属公立医院+X家社康机构“抱团”。

集团内,人才、资源双向流动,医院的专家会到社康看病、授课、做科普,社康医生也会到医院“进修”。

目前,龙华区人民医院共有24个临床科室与社康“融合”,连接44家社康、343个家医团队,2024年前5个月,这些医院的专家已经下社康655次,在23家社康开设71个特色专科工作室。

除了医护,患者也可以在这个集团内“双向流动”,而且走的是“绿色通道”。

要切肠息肉的老马就没想到,去医院的流程做手术如此丝滑。

不用预约、挂号、排队,15号在新田社康中心看病,17号龙华区中心医院就给他发入院通知,18号下午,手术就安排上了。

“院社融合”简化了医院、社康双向转诊的中间环节——

病人从社康“上转”到医院,要看门诊的直接安排好医生,要住院的直接安排好床位;

病人从医院“下转”回社康,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八大类需要长期跟踪的慢病患者,也是精准安排好社康的家庭医生团队对接。

因为“抱团”,龙华区现有的113家社康机构,形成了“一盘棋”,而且差异化发展,每家都有自己的“镇店之宝”。

比如龙园社康中心主打中医,它周边的社康就主打别的赛道,口腔科、内分泌科、西医全科、儿科、妇科……各有各的拿手项目。

“我们没有高精尖,就是抱团把基础病、普通病看好,让居民放心就好。”

——林伟东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观壹城社康中心主任

/ END /

// 本文来源:深圳卫健委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0

老夏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