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AI生成
撰文 | Penn
编辑 | Tang
2025年4月10日,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一场全球储能行业顶级盛会——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盛大开幕。展会将持续三天。
这场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的盛会,刷新了规模纪录,各项数据再创新高。16万平展览面积、近800家展商、4000+产业链企业、50余场会议活动、100余场新品发布会、超20万观众……
火热的现场,不仅是技术的秀场,也是新能源与储能行业蓬勃发展的见证。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正在为全球能源转型按下加速键。
ESIE 2025的热点趋势成为观察储能行业发展关键动态的窗口。在这个政产学研领袖云集的场合,我们既可以嗅到行业政策的风向,也可以目睹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还可以前瞻整个产业发展的趋势性方向。
当前储能产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关键节点,“136号文”的出台标志着储能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主导的深刻转变。储能产品的技术创新方向,也开始从“堆量竞争”转向“价值创造”。

图说: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开幕 来源:ESIE2025
01
政策风向已变:从政策强配到市场驱动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这一政策松绑意味着储能配置将从行政命令转向市场选择,新能源业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经济效益,自主决定是否配置储能。
今年的北京国际储能展,储能市场化后的走向与变局成为热议话题。
这个政策转变对储能产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意味着政策导向的变化,也意味着储能企业的布局方向需要发生变化。
随着“136号文件”的出台,明确取消了将配储作为新能源项目并网前置条件,政策导向从行政命令转向市场激励。目前,超过20个省份推动新能源入市,通过分时电价、现货市场价差机制引导“新能源+储能”联合运营。
广东、山东等省份,允许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独立储能电站日均收益提升30%。
市场化驱动需要相关监管和配套政策。在ESIE 2025开幕式致辞中,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强调,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做出积极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周海燕也表示,针对新型储能发展和应用需求,将引导储能电池行业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推动应用拓展方面,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场景的应用,推动风光储一体化、光储充一体化等新模式落地,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从这些官方表态可以看出,储能的产业政策逐渐从政策补贴转向规则设计,储能也不再是电源侧或电网侧的配角,而是将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以后,储能电站可参与电力现货、辅助服务等多元市场交易,收益渠道从单一的“容量补偿”扩展至峰谷套利、辅助服务、黑启动服务等十余种场景。
这种市场化驱动的需求将推动储能从“被动配置”走向“主动选择”,其核心价值也从单纯的硬件成本转向综合收益能力。

图为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现场。
02
技术风向:智能化与大容量打开价值创造空间
在全球能源加速转型和AI赋能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也正在与储能系统深度融合,并全面重塑储能行业价值链。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储能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从精准预测到智能调度,从故障预警到全生命周期管理,AI与储能的深度融合,不仅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破解新型能源体系的“不可能三角”(安全、经济、绿色)的新方法。
头部储能企业正利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试图在电池能量密度、电芯与系统容量、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上实现质的飞跃。

图说:智能体储能EN 8 Pro 来源:环球零碳
在这次展会上,远景储能发布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EN 8 Pro,基于AI大模型,内置Trade Agent交易智能体和Grid Agent构网智能体,推动储能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的自主、高效互动,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EN 8 Pro的硬件底座是标准20尺集装箱8MWh+系统,搭载远景动力700Ah+储能电芯,循环寿命达到15000次,标准20尺集装箱容量达到8MWh+,系统能量密度达到541kWh/㎡,相比行业主流产品可以降低度电成本40%。
远景交易智能体内置多个专用AI大模型,通过大模型矩阵,自动整合气象数据、市场信息、电价曲线、负荷预测等,实现峰谷电价精准预测。
比如,远景专用AI气象大模型,可比传统气象源提高预测精度30%;基于高精度气象预测,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在用电端,基于AI负荷预测大模型,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7%+。综合功率及负荷预测等,融合场站级、省级多源信息,远景交易智能体可实现日前/实时节点电价预测准确率超9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10个百分点。

图说:远景交易智能体交互界面 来源:远景储能
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表示:储能与AI融合是人工智能时代储能发展的必由之路。远景智能体储能可以主动参与市场博弈,自动追逐价格信号,实现系统平衡资源高效配置;也可以自主匹配新能源带来的随机波动,实现人机自然互动、机网动态协同。
展会上,宁德时代发布智慧储能管理平台——“天恒・智储”,通过“大数据平台 + AI大模型与先进机理算法融合 + AI助手工具”等创新集合,为广大储能电站构建了涵盖智能预警、运行分析、电站体检和智慧运维在内的全套标准化能力,从安全、效率到收益全链条护航储能资产全生命周期价值。

图为宁德时代发布“天恒-智储
阳光电源以电网能量调度需求为导向,借助AI大模型,通过电池信号有效可感、状态精准可知、信息联动可控,实现全链路技术突破,打破数据孤岛,以更好响应电网调度,重塑储能安全与效能新标杆。
海博思创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从前期的选址与建设规划,到后期的资产运营与维护,首次实现了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解决了储能行业多场景、全流程的管理难题。
正如海博思创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剑辉博士所言:储能电站正在进入GWh级时代,大规模电站建设和运维的难度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行业发展需要AI加持,实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工程开发、售后运维、交易运营等全流程,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慧化的管理。
除了智能化外,储能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大”,无论是电芯、系统还是电站,都在坚定地朝着更“大”的方向而前行。392Ah、472Ah、587Ah甚至700Ah+的大容量电芯,6.25MWh、7MW、8MWh+储能系统,大容量储能电芯+储能系统已成明显的风向标。
与此同时,南都电源发布了CENTERLMAX 8.338MWh液冷储能系统以及783Ah超大容量固态电池;天合储能发布Elementa 金刚3大容量平台技术,搭载500Ah+大容量电芯,储能系统容量可达7MW+。
储能电芯、储能系统容量不断提升的背后,是行业对于降本增效的追求。具备成本优势的大容量电芯的每一次飞跃,都推动着储能系统容量的同步扩张,这股力量最终汇聚成助力储能电站容量增长的推手。
储能产业的变化,也是新能源行业未来趋势的缩影。数字化与智能化,正在重塑能源世界的底层逻辑。当政策红利逐渐退潮,唯有那些技术创新以及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企业,才能在这场万亿储能赛道竞争走得更远更稳。
-------
参考资料:
[1]http://www.zqrb.cn/huiyihuodong/2025-04-10/A1744288186241.html
[2]https://paper.cnstock.com/html/2025-04/11/content_2047898.htm
[3]https://www.xinhuanet.com/energy/20250318/ec12d8d73f834ba48034ca3b4ac27aca/c.html
[4]https://www.szgfa.com/news_view.aspx?nid=2&typeid=4&id=1987
[5]行家说储能-587Ah为最优解?TOP30+储能产品亮相北京
[6]https://m.bjx.com.cn/mnews/20250227/1429398.shtml
[7]https://m.bjx.com.cn/mnews/20241121/1412042.shtml
[8]https://mp.weixin.qq.com/s/VjVGtMEgZl5YBcjOU17A-w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