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央企大批量抛售资产,加速并购重组,发生了什么

环球零谈谈 2025-04-23 03:42:22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摘要:

一味追求“增量扩张”,新能源行业容易陷入“业未就,而势已颓”的悖论。能源央企开始从单纯投建风光发电站,转型到新能源系统的打造,加速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电网、零碳产业园等新兴领域。

撰文 | 维小尼

编辑 | Tang

去年,能源界还在讨论能源央企为何不再收购和投资光伏等新能源资产;今年,没想到更进一步,能源央企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资产抛售和转让热潮。

在这场数千亿资产的迁移中,涉及的央企及子公司包括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中广核、东方电气、中电建、中煤、中国中车集团、南方电网等能源和电力央企。他们通过产权交易所密集挂牌转让新能源资产,同时发布了一系列百亿元级别的并购重组公告。

这些动作不仅涉及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还涵盖水电、火电、储能等多元能源资产,交易规模与频率均创历史新高。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统计,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新能源资产转让项目达百余宗,其中国资央企占比超过70%。

国家电投成为抛售转让新能源资产的“领头羊”,累计转让旗下22家新能源公司股权,涉及光伏、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超3.2GW,交易评估价值约180亿元。

新能源项目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前期投资巨大,企业通过出售成熟项目快速回笼资金,支持新项目开发,形成“投资-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看,出售资产属于正常商业行为。

但这次大规模资产重构运动显然没这么简单。其背后逻辑是什么?折射能源行业变革什么趋势?新能源企业能从中看到什么风向?

01

新能源资产成抛售和转让重点

国家电投是新能源领域名副其实的央企“优等生”,截至2024年底,该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72.4%。2025年,国家电投计划将这一比例提升至75%以上。

然而,国家电投也是这场资产腾挪的急先锋。

4月11日,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的一条公告震惊了能源界。公告显示,国家电投要转让旗下五凌电力有限公司的四家新能源公司股权。

这四家公司包括汝州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55%股权,底价1.73亿元)、江陵县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55%股权,底价2.14亿元)、新安县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55%股权,底价1.58亿元)和清远佑昇资产投资有限公司(51%股权,底价1.71亿元)。

转让之后,五凌电力将完全退出这些公司,标的企业不得再继续使用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字号、经营资质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

事实上,这不是国家电投第一次出售资产,2024年7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其旗下子公司密集挂牌转让河南、湖北等地14个光伏项目公司股权。

3月4日,国家电投集团(北京)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拟转让国家电投集团通道风力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

1月26日,国电投海鄂(湖北)新能源有限公司转让湖南邵阳国电投新能源有限公司50%股权;

1月6日,五凌电力还转让衡东凌南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

去年9月,国家电投重庆公司同步挂牌转让重庆绿欣 20% 股权。该公司持有綦江、巴南等地 50MW 户用光伏项目。

同月,国电投绿电河南公司挂牌转让邯郸德源90%股权、林州林能100%股权。

部分能源央企股权转让情况。 来源:光伏們

其他央企同样动作频频:

国家电网:2024年9月,国网冀北电力转让河北金风电控设备36.377%股权;同月,国网河南公司转让三家新能源公司51%股权;12月,国网新疆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转让5家新能源公司全部股权。

中广核:2024年9月至11月,先后转让深圳市白鹭量势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100%股权、中广核新能源(象山)有限公司49%股权等。

东方电气: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转让木垒东新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及东耀新能源(曲靖)有限公司85.02%股权。

南方电网:2025年3月,转让贵州金晟新能源有限公司5%股权;2月,转让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5%股权。

三峡集团:2025年3月,转让开封平煤北控新能源有限公司50%股权;2月,无偿划转长江电力9.79亿股股份至长江环保集团。

中石油: 4月2日,江苏中油昆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转让徐州城通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方为中石油昆仑能源旗下全资子公司。

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抛售项目。这些转让项目多为光伏、风电资产,装机容量从几十兆瓦到数百兆瓦不等,交易模式包括股权转让、资产剥离、无偿划转等。

值得注意的是,转让资产多为低效或非核心项目,例如收益率低于预期的户用光伏、早期建设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或因电网消纳受限导致弃风弃光率较高的项目。

02

并购重组:能源央企的不同转型路径

与资产抛售和转让同步,能源央企通过并购重组加速产业整合,强化优势,集中力量攻坚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这一国家战略。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将2025年定位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将加大战略性重组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新能源、电网数字化等关键领域集中。

能源央企成为这次重组的重点。仅2025年一季度,国能、华能、国电投、华电、大唐就已启动超千亿元规模重组项目,涉及水电、核电、火电、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五大电力央企差异化重组路径。 来源:索比光伏网

以下为最近典型案例:

国家电投:上述国电投最近四个项目的股权出售,有部分是内部资产整合。4月15日,国家电投旗下远达环保发布公告表示,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五凌电力100%股权(交易价格246.67亿元)和广西长洲水电64.93%股权(交易价格30.68亿元),总对价达277.36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远达环保主营业务新增水力发电及流域水电站新能源一体化综合开发运营。

国电投旗下另一上市公司——电投产融,通过资产置换,剥离金融业务,注入千亿核电资产,成为集团核电运营整合平台。交易完成后,其控股在运核电机组达921万千瓦,管理在建机组1056万千瓦,储备厂址覆盖广东、山东等沿海地区。

国家电网:2025年4月,国网电科院将南瑞集团持有的国电南瑞51.49%股权无偿划转至自身,同时将国网英大7.49%股权划转至南瑞集团,旨在落实国资委“压减法人层级”要求,优化股权结构。

华电集团:2025年3月,华电国际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华电集团旗下8家火电及新能源公司股权,新增装机1597万千瓦,控股规模提升至7442万千瓦,交易因财务资料过期暂缓审核,但计划补充后恢复。

大唐集团:2025年,大唐集团斥资53.44亿元回购辽宁、河北、内蒙古等五家新能源及水电公司股权,并计划注入7300万千瓦未上市煤电资产,配套5GW风光项目,推动煤电与新能源协同转型。

华能集团:2024年,华能国际注入10GW新能源资产,2025年拟进一步整合集团未上市海上风电、储能及40GW新能源资产。

国家能源集团:旗下龙源电力收购8家新能源公司,新增风光装机203万千瓦;国电电力整合82GW火电及9GW水电资产。

据统计,2024年以来,央企并购重组规模突破5800亿元,电力行业占比较高。重组方向包括新能源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火电与新能源协同整合、核电资产专业化平台建设等,交易形式多为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或股权置换。

03

资产腾挪背后的大棋

能源央企大规模抛售转让资产与并购重组的背后,是政策、市场、财务、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央企从“规模扩张”向“系统协同”转型。

政策驱动是主因。国资委自2016年起推动央企“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改革,要求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剥离非主业、低效资产(两非:非主业、非优势资产;两资:低效、无效资产)。

2022年,国资委进一步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三个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向价值链高端集中),要求央企非主业投资占比压降至10%以下。

比如,国家电网通过无偿划转国电南瑞和国网英大股权,压缩管理层级至4级,精减法人户数790户。

从财务角度看,很多光伏风电项目已经不赚钱了,一些项目因收益率无法达到预期,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务压力。如山东某光伏项目净资产收益率仅1.8%,远低于7%的资本金收益率底线,被列为低效资产。

央企需通过出售低效资产改善整体财务表现。特别是以前投资的光伏项目,使用的都是老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维护成本高,随着TOPCon/HJT、钙钛矿叠层、BC等技术的出现,此前投建的光伏电站估值普遍在下降。

去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对某能源央企的通报指出,其光伏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整改方案要求“做精存量,做优增量”。

尤其是《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的发布,随着电力市场化推进,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电价波动频繁且呈下行趋势,加上保障性收购机制变化、分时电价“打折执行”等政策,能源央企都面临电价下降,新能源利润下滑的风险。

当然,央企还承担着国家使命,除了以上政策调整与财务方面的现实考虑,更关键的是,央企需要抽出更多精力布局前沿技术与新业态,参与能源与电力领域的深刻转型。

尽管央企抛售新能源项目,转让新能源股权的消息越来越多,但这并不代表央企不再布局新能源,而是要从新能源系统来全盘考虑问题,要从单纯投建风光发电站,转型到新能源系统的打造,要加速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氢氨醇一体化、智能电网、零碳产业园等新兴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

比如,国家电网提出,2025年投资额高达8000亿,投资主方向是特高压与智能配网双轮驱动,从“重发轻供”到输配并重的战略转型。

国家电投的重心,也开始转向海上风电、沙戈荒大基地、绿电直供项目、零碳园区,绿电醇氢氨一体化等项目。

去年,国家电投还重组了一家公司,叫做国家电投集团综合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电投综能),专门搞综合能源服务。

作为一家二级公司,电投综能是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的市场开发平台,负责综合智慧能源的开发建设、技术创新与实证、绿色低碳转型服务等。

华能集团也在与大唐集团合作,积极布局开发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态。华能集团的虚拟电厂布局采用省公司平台化作战,在浙江、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均有项目落地。今年3月,华能雄安总部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一期示范项目招标,将建设光储直柔系统、光伏系统、微风发电系统等。

今年年初,中国铁建董事长戴和根抛出“集中式光伏、风力发电这些已经开始过剩的项目,中国铁建绝不能再投,否则就是‘转型’不‘升级’”这一论调,当时业界感到很愕然。

如今回头看,戴董事长非常具有洞察力。作为央企,单纯地去抢资源,抢建无数的光伏和风能电站,一味追求“增量扩张”,而不考虑消纳问题,不考虑电网承受问题,不考虑整个能源系统与电力系统的协同问题,很容易让新能源产业陷入“业未就,而势已颓”的悖论。

-------

参考资料:

[1]索比光伏网 :国能、华能、国电投、华电、大唐:五大电力央企,五条重组路径

[2]势银光链:央企持续出售新能源资产,究竟为何?

[3]世纪新能源网:央企持续抛售!国电投、国家电网、三峡等“再卖”14家新能源公司

[4]环球零碳:央企光伏电站突然大甩卖,新能源市场变天了?

[5]环球零碳:央企资产超常规重组,新能源行业的底层逻辑变了

[6]证券日报:电力行业重大资产重组频现 资产整合按下“加速键”

[7]北极星电力网:国家电投,再“卖”新能源公司股权!

[8]北极星电力网:大唐、华能:接下来,搞钱!

[9]化工707:多家央企出售转让新能源资产!

[10]能源相对论: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央国企加速“弃风弃光”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1 阅读:823
环球零谈谈

环球零谈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