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晖回忆写稿挨批,主席说:没有我中国人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

峻辉聊过去 2024-06-15 02:59:42

1960年,毛主席在会见了亚非拉几个国家的代表后,曾让外交官熊向晖写过一篇通讯稿,后来发在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位置。

但在这篇稿件的写稿过程中,熊向晖却因为一句用语不当,挨了主席的批评,二人产生了一番争论。

这篇稿件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熊向晖到底为何挨批?后来事情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熊向晖其人

主席虽然批评了熊向晖,但他的个人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主席还曾表扬过他,说他“一人可顶几个师”。

他有着我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的称号,在战争年代是那种能够左右棋局的重要人物,多次在国民党内部向我党输送出了重要情报。

在建国之后,他还完成了从外交官到企业家的转变,在多个领域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体现了他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过硬的个人素养。

熊向晖原名熊汇荃,虽然一开始是得到了胡宗南等国民党高层的赏识,但很早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入党时才18岁。

他是官宦子弟,在清华大学学习过,接触进步思想较早,很早就是学生抗日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骨干成员,在学习了解了共产主义后,便完成了从富家子弟到进步青年的重要人生转变。

他之所以会从熊汇荃改名为熊向晖,也是为了执行当时党组织交给他的秘密任务,做一名国民党内部的间谍。

他会成为胡宗南的秘书,就是党组织一手策划的。这个任务,熊向晖完成得很好,间谍工作一做就是12年之久。

熊向晖这个名字还是党组织根据当时隐秘战线工作的环境,特别给他取的,意为“面对着黑暗,怀揣着光明”。

在胡宗南身边,熊向晖因为又懂军事又懂政治,很对他的脾气,也很受他的器重。一开始,胡宗南只是欣赏这个年轻人的个人能力,后来已经对他完全信任了,甚至能帮忙牵手蒋介石传来的密令。

抗日年代,熊向晖这颗国军中的“隐蔽棋子”的功能无法很好地得到发挥,但在1943年后,国民党对我党的敌对情绪逐渐上来,他的重要功能便慢慢显露出来了。

这一年的7月,国民党确定了攻占陕甘宁边区的作战任务,熊向晖在得到消息后便马上想办法帮助传了出去。

正是有了他的当机立断和有力出击,我党在接到情报后,才制定了卓有成效的“空城计”作战方案,顺利守卫住了延安。

当然,胡宗南并没有因为这次的事件发现这位泄密人就是自己的得力秘书。

熊向晖将自己的身份隐藏得很好,1947年在他结婚的时候,蒋经国还是证婚人。

熊向晖输送的另一份重要情报也是在1947年发出的。

那天,胡宗南将他从蜜月途中紧急召了回来,给了他一份文件包,让他根据文件内容画一幅草图出来。

熊向晖看了文件,发现一份是蒋介石已经核准的进攻延安的方案,另一份则是我党的兵力配置情况,知道干系重大,便将其悉数记在了脑中,随后作为情报传递了出去,秘密发往了延安。

之后,在胡宗南带着他前往洛川的时候,他还将胡宗南的日常动态记录了下来,以信函的形式,每天发给党中央。

正是有了熊向晖在国民党内部暗中做了这么多的秘密工作,胡宗南对我党的打击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一次次陷入到了泥沼之中。

主席在窑洞里面给胡宗南留下的一首打油诗,就很能说明国民党当时面临的窘境,诗中写道:“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另外,也正是因为这次“闪击延安”计划的失败,让主席对熊向晖的能力赞不绝口,说他“一人可顶几个师”。

熊向晖在国民党工作了这么多年,孩子们还曾问过他,胡宗南对他不薄,跟着胡宗南还有平步青云的机会,为什么他会对共产党这么忠心不二?

他的回答是,共产主义的信仰已经根植在了他的心中,而胡宗南的魅力和我党这边的领导相比还是有逊色的,所以他不会成为那个叛变的人。

写稿的经过

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秘书工作做得那样出色,笔头功夫自然是很过硬的,也有随机应变和对大局的敏锐洞察力,那么又为何在给主席写通讯稿的时候,要挨批呢?

这还得说说当时主席让他写稿的用意何在。

事情发生在1960年的5月,当时有60多个国家的外宾来到了北京过五一劳动节。

节后,主席还在郑州会见了亚非拉几个国家的外宾,将这几天的会见称作是“小国、弱国人民会议”,与不久要在巴黎召开的美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形成了呼应,意在对赫鲁晓夫奉行的大国外交政策进行“反驳”。

在这次会见之后,主席想到要写一篇通讯,觉得熊向晖就是合适的人选。

当时,本要去食堂吃饭的熊向晖便被刘宁一给叫住了,说主席让他把这个事情写成消息,还要和他面谈。

熊向晖到了主席的办公室,只见主席躺在木制大躺椅上正吸着烟,还和他说,桌上有烟,让他自己抽,增加点灵感。

灵感这个词,主席说的还是“烟士披里纯”,是个音译,带着几分幽默,或许是想缓和接下来写稿的紧张氛围。

主席说,这篇稿子的内容不必长,半个钟头就想敲定。

之前,他在济南和拉丁美洲、非洲14个国家的工会和妇女代表谈话,也写了一篇短消息,写完他没看,发出来之后才觉得不妥,内容写了人家唱“东方红”,显得我们大国沙文主义了,主席便想借这次的消息做做纠正。

他还特意和熊向晖说了写作的方向,就是把非洲朋友和他讲的要点写上,表明反帝立场,而且要快。

他说:“在济南做了一次‘官僚’,现在‘辞职’了。”

在主席当天的“催稿”之下,熊向晖很快便写了一版出来,写完之后还又看了一遍,做了个别的删减,一共是四段内容。

之后,他先是给了刘宁一和杨尚昆再做修改,然后才把稿子转到了主席手里,给他过目。

主席将内容看得很认真,熊向晖本来在第一段写了“代表团名单容即增补”几个字,主席看的时候,便催促他“增补好了没有”,还说排名单要能讲出道理,排得不好,人家是会有意见的。

熊向晖终于将名单赶了出来,还给主席讲了自己排序的原因,主席听了表示赞同,随后便对稿子做了评价,说:“对非洲朋友的讲话,概括得还可以,但有一句要不得。”

这是对熊向晖写作能力的肯定,也是提出了婉转的批评,说他有一句话写得不恰当。

这句话,主席是直接让卫士将圆珠笔给他,他自己帮着给划掉了。

改完之后,主席将稿子递给了熊向晖,让他从头到尾念一遍。

这时,熊向晖才看清楚了主席删去的是什么话,是第二段的“中国人民伟大领袖”几个字。

熊向晖念完之后,主席还是比较满意的,说就这样,下点毛毛雨,捅出去吧。

刘宁一则说,已经让新华社河南分社的社长雷行在招待所等着了,熊向晖便拿着稿子去找他谈发布的事情。

熊向晖对主席的修改意见很重视。

在雷行说要把稿子拿回去的时候,他拒绝了,说上面有主席的亲笔印记,他想留作纪念,让雷行自己再抄一份。

雷行要把稿子拿去抄写了,刘宁一却把熊向晖又给叫住了,和他说稿子还不行,主席还要再看看。

半晌,主席口授了一段话,让刘宁一记了下来,又让熊向晖回去看看,给提提意见。

熊向晖回了办公室,只见主席加的是南朝鲜人民和土耳其人民反帝斗争的内容,熊向晖看后也觉得很好,说把今天同非洲朋友讲话的主要内容给凸显出来了。

主席则说,找他来不是让他一味夸赞的,自己临时想的句子,来不及推敲,还得他看看哪里需要修改。

熊向晖又看一遍,思考了一会,在文字上提了几个意见,一个是把开头的“他认为”改成了“主席认为”,说这样比较连贯。

之后,又提出可以在亚洲各国人民反帝及其走狗的“斗争”后面加上“风暴”两个字,“斗争风暴”的讲法是对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关系要向“晴天”说法的一种反驳。

主席对熊向晖提的这点很满意,说他对赫鲁晓夫的讲话倒是有点研究。

之后,二人又讨论了最后一句话中的“所以”可以不要,这本是主席说话时的语言习惯,方才口授时脱口而出,刘宁一便记下了,删掉也无妨。

以上主席说的修改意见,还有熊向晖给出的反馈还都比较温和,但有一处的修改,他们两个人却争执得比较激烈,还牵扯到了唯物史观的精髓上。

对于这一点,熊向晖自己就在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写过文章,做过详细的回忆。

主席的批评

当时,他们两个人争议比较大的是主席对第一段中的一句话的改法。

这句话的原文是“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主席在修改时删掉了“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这几个字,换成了“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还删去了“伟大成就”中的“伟大”两个字。

熊向晖在看完主席的修改稿后,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自己写的原文本来是拉丁美洲朋友的原话,而且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他不理解主席为什么要那么改。

主席听后便说,人家虽然是那么说的,但是我们自己写出来就不能是那样了。就拿“成就”来说,还远没有到伟大的地步,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还没有得到改变,说“伟大成就”便是不符合事实的。

熊向晖接着说,那为什么不能提毛泽东的领导呢?这是事实吧?

主席便说,难道没有他,中国人民就不能有今天的成就了?这是典型的唯心史观,不符合唯物史观的精神。

主席还说,唯物史观的精髓就是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过去打仗靠的是人民自己,现在建设靠的还是人民自己,所以写“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主席还和熊向晖讨论了杰出领导人的作用。主席说,其实领导人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中国人民这四个字里面就涵盖了他,也涵盖了熊向晖,成就是他们共同做出的,做官当老爷要不得,这就是脱离群众。

其实,主席写这篇稿子的目的就是要突出人民,而不是个人,之前济南唱“东方红”,搞大国沙文主义那套就是太强调个人了,这篇稿子就是逆着走的,所以才会在这方面特别强调。

主席说到了这里,熊向晖便没有再接着在这方面争论了。

刘宁一提了一句,主席的指示很深刻,他们要好好学习,随后主席又让在第一段末尾的“一定会”前面加了一个“就”字,这篇稿件就算是修改完成了。

最后,这篇新闻刊载到了1960年5月9日《人民日报》和其他各大报纸的头版位置,而原版熊向晖一直珍藏在身边,留作纪念。

熊向晖的女儿熊蕾在回忆文章中还说,这次的改稿经历对父亲的触动很大,主席对文字细致严谨的要求,精当的把握以及那种虚怀若谷的胸怀,给父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后来也多次对孩子们讲起这件事情。

熊向晖在这次改稿之后也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后来还参与了两次会见外宾的新闻稿的起草,到最后一次主席只修改了一个字,可见熊向晖在这个过程中的进步。

他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大都待在新闻岗位上,如担任过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

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候,他便是我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厅的主任,主要负责在新闻招待会上,回答各国记者的提问。

他能在国际上舞台上,将新闻宣传做得得心应手,不断做出符合我国立场和价值观的恰当表达,与主席这次贴身改稿对他的教导也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跟毛主席学改文章

2、毛泽东高度评价:“熊向晖,一人可顶几个师”

3、毛主席对一篇新闻稿的修改

0 阅读:171
评论列表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