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养娃很焦虑,可我养娃是真幸福,真的不骗你

Penny贝妮 2021-03-28 12:33:02

最近,因为看一本书被娃鄙视了。

这本书名字是《让孩子幸福的语言》。娃一看就嘴一撇,斜眼瞧我,说,这有啥好看的?看了也白看,你看了会照做吗?

我被呛得无语,只得哂笑一声。

但我还是认真地看了一遍这本书,然后娃也很认真地翻了几下——他是想更好地识破我的计谋吗?还是想随时抓住我话语里不利于他的漏洞呢?(瑟瑟发抖……)

哈哈,开玩笑,我内心当然对母子共读一书是喜闻乐见的,和儿子共同探讨亲子共处、亲子关系的话题,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亲子交流,既可以借机了解孩子对亲子关系的看法,也能在这种探讨中思考调整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哪怕只是尝试改变也是一种突破。

现在的教育太卷了,随便在妈妈群一聊、网上一看,就能发现大家对孩子的教育都充满了焦虑:孩子不认真听课怎么办?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不读课外辅导可咋行?要不要给孩子买学区房?将来能否考上大学?……

而我每当看到这些东西,本来还有的一点焦虑反而会瞬间蒸发,感恩自己真是得子如此,夫复何求!将来怎样我不管,至少现在我这儿子让我真的觉得好幸福啊!

我儿子好可爱啊!我总是这样感叹:他聪明乖巧,成绩不用我操心,又各种心灵手巧;生活习惯也很好,起床不用叫,吃饭不用催,就算偶尔挑食还能自己做饭给自己开小灶;还喜欢读书、学习,成天跟我讨论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待我对娃爸抒发这样一通感想后,娃爸就怼我一句,等他一屁股坐你身上啃你的时候,你又要觉得不幸福了……

啊,没错,我跟娃的矛盾,始终只有两点:一,他会像一块橡皮膏一样黏在我身上,怎么甩都甩不开的时候,我就发飙了;二,他一放假就顾不上做作业,每次催他,催得我劳心劳力,又要发飙……

那第一点也往往是第二点导致的——我一催他,他就闹脾气,他一闹脾气就更加不做作业,然后变身成一块会移动的橡皮膏药,往我身上到处贴……60斤的娃往我身上一贴一挂,我这90多斤的娘立马就泄气了,只剩烦躁。

所以,上周末,我跟娃为此又吵了一架。吵到最后,我声泪俱下,告诉他,你觉得委屈吗?妈妈才觉得委屈,你知不知道妈妈根本就承受不住你的重量……

不过这样一吵,我和他都梳理明白了这个矛盾的前因后果,才有了我上面这些总结,否则原先我还一直不明就里,不知道我跟娃到底是怎么了。然后吵完第二天,我就觉得娃变得更可爱了,我更喜欢他了……似乎他也是这样。

这次的吵架还提醒我一点,面对我的催促,娃明明有脾气了,但是他没有说,他只是用身体语言莫名其妙地表示。于是,我教他,以后妈妈要是再问你作业,你可以对我讲:“别着急,我来得及做的,没多少了,我有数。”这样妈妈就不会着急,也就不会一直问你了。

催娃做作业的父母绝对不止我一个。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就有这么一例。有位六年级男生的母亲去找《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作者田中茂树咨询,说自己孩子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她催,包括吃饭、做作业等等,生活方方面面。然后孩子就彻底成了妈妈眼中一无是处的孩子。于是,田中老师就给出建议,让她不要再催了,也不要责备。这位母亲却很生气,说,那这样的话,她儿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了,学校都不会去了。于是这次咨询就不欢而散了。

后来这位妈妈走投无路,隔了两三个月又去找田中老师。老师劝她,你既然没有别的办法了,就不如试试我说的,不要再提醒、责备孩子。

这位母亲严格执行之后,慢慢的,这个孩子就变得自在了,不再处处跟母亲作对,再慢慢的,就自觉开始做作业了,其它生活上也都能独立自主了。

这经历我感同身受。

其实我娃明明能够掌握自己的节奏,尽管在假期经常会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刻做,但也从没有来不及完成的情况。而我真正焦虑的点是害怕他做到很晚变得很晚睡觉。在很晚睡觉这件事上,我似乎有点执念:一则我总担心晚睡了会影响他身体发育,二来我其实也担心他晚睡了影响我晚睡……

我就应该跟书里写的那样,对晚睡这件事放松下来,不要觉得特别严重,也许孩子就跟他爸一样,不需要很多的睡眠呢?让他自己掌握不好吗?

而平时工作日的时候,我也从不提醒孩子做作业,他反而不需要我操心,每天都完成得好好的。我越是不放心他,他才越是掉链子。再想想他其它方面的优点,爱读书爱画画,每天不用喊就自己起床,我就从来没有在这些方面提醒过他,所以他就干得好好的,唯一提醒、责备他的是做作业,偏偏也是最拖拉。

所以,有了这本书的支持,我打算以后真的再不提醒孩子做作业了,哪怕他熬夜去补(他是不允许自己不完成作业的),那也是他熬他的夜,我睡我的觉,互不干涉就好。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不提醒、不责备”只是不要做什么,那该怎么做、该做什么还是不会呀。

其实不去做什么,不等于做甩手掌柜,对孩子不管不顾(但是很多家长似乎只有不管不顾才能忍住不提醒不责备……),而是默默观望、耐心陪伴,孩子拖拉就让他拖拉,他主动跟你说话,你就顺着他跟他自在聊天。

等到孩子放松下来,不觉得紧张焦虑了,他就会慢慢想要成长,这是孩子的天性,就像他学走路学说话那样自然。他想要成长,如果遇到困难就会像家长求助,比如当他开始想学、想完成作业却来不及,在放松、跟家长关系好的情况下,一定会找父母求助,这时候父母耐心指导、帮助,就非常管用了。

归根结底,做父母的要懂得让孩子掌握主动权,而不是家长自己牢牢把控主动权。在不关乎安全的大部分事情上,让孩子主动选择、思考、提问、求助,家长努力地“被动”提供帮助,孩子才能获得积极又幸福的成长。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头还有一点很震动我,田中老师问:有根有据的自信与无凭无据的自信相比,哪一个更强大呢?

老师说,很明显,当然是无凭无据的自信。也就是说,迷之自信很强大。

为什么呢?因为一山更比一山高,有根据的自信,遇到比自己更厉害的就不自信了。但说不清哪里厉害,就是纯粹自信的感觉,就很强大。

这又让我想起跟儿子的一场对话。

有一次他对我说,他以后想做画家,现在也是班里的小画家。我就问他,你的画是班里最好的吗?他说是啊。我又问,那你怎么知道你是班里最好的呢?老师说了吗?他说没有啊。我就奇了,那你凭啥说你画得最好。他说,我就觉得我画得最好。

所以你看看,我脑子里的思维,都怎么回事?自己没有迷之自信也就罢了,还要打击儿子的迷之自信。

快快让儿子不要把这段话记住,就算记住也千万不要识破我这段问话的内在逻辑,就算识破了,也要叛逆一点,跟我的逻辑反着来。

关于迷之自信,田中老师是这样写的:

“不要让孩子丧失这份‘虽然没有什么理由,但就是感觉会有好事发生’的乐观。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这种感觉,这才是真正可靠的自信。

为了培养这样的心灵根基,作为大人不要告诉孩子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而是直接接受孩子原本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拥有勇气与毅力,这才是获得自信的决定因素。

正是这种无凭无据的乐观与自信,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保护他们不受抑郁或自杀危机的伤害,因此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爱孩子,不就希望他健康又幸福吗?

我们希望他们学习好、技能高,不还是希望他们能拥有竞争力,在社会上生存得更好更幸福吗?

但孩子的幸福绝对是多维的,而不是只看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我更相信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非常幸福的话,孩子的将来也一定会幸福,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幸福的感觉中,这种感觉就是多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就像我最近看到那对生了22个孩子的英国父母那样,我觉得他们就很幸福,他们的孩子也多半会幸福。

最后,贴下《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作者田中茂树的简介:

田中茂树,196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部。曾担任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兼任该大学附属心理临床中心主任。专攻fMRI高次脑机能研究与失语、健忘等高次脑机能障碍。后任职于奈良县佐保川诊疗所,20年里,接待了5000人次以上的面谈咨询,一直致力于研究育儿问题,且育有4子,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极富经验、专业又权威的育儿专家。

对于如此有经验的专家写的书,真的推荐你们都好好看看,从育儿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吧,好好享受育儿的幸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