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Penny贝妮 2025-01-08 14:51:32

今年读书比较少,读书能力感觉都有些退化了。手头一本《镜映思维》读了好久好久,最近才把它囫囵吞枣地读完,还觉得读得挺累,经常会有看不进的感觉。

不过,还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毕竟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所著的《镜映思维》这本书理论性还是有些强,语言也是很典型的英文长句型翻译,且总觉得怪怪的容易让人“出戏”,所以多少有些难读。而我的阅读水平也不见得有多高,尤其是理论性偏强的这类书籍,属于我的弱项。

但我还是努力读完了,因为觉得还是有点收获的。

在我有限的理解下,我收获到两点认知。一、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镜映思维,天生是亲社会的。二、镜映思维影响了我们人生方方面面,会给人带来好处或坏处,有意识、积极地运用它,可成为育儿的指导方针。

那么,就以我的浅薄理解,来跟你们介绍一下这两点。

一、与生俱来的镜映思维

首先,来解释下什么叫做镜映思维。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有一组镜像神经元,这组神经元会让人天生就会模仿他人,比如婴儿模仿母亲的表情、动作,通过模仿、得到回应,如此反复的良性循环,婴儿与母亲之间就会创造积极的依恋关系。这种镜像神经元促成的模仿和反应,就是一种镜映。

从最简单的镜映开始,观察周围环境,对周围环境中的某种行为或情感进行镜映,也就是在头脑中回想周围人的行为动作,并自行模仿创造。如此让镜像神经元得到训练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就能逐步培养出镜映思维。镜映思维,我的理解就是有意识地去模仿自己想要效仿的对象。

这一区域与人的情绪也有关系,所以镜映可以说与人的情商是有莫大关联的。比如,当人们镜映了哭泣的表情时,他们会产生同理心,感到难过。各种情绪都会产生感染力就是因为这个镜映。

还有一种“超级镜像神经元”,可以说是控制镜像神经元的上司,也就是控制我们镜映行为的,是更高一级的神经系统。比如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模仿别人,比如人家跷二郎腿我们也跟着跷,人家难受,我们也跟着难过,但我们能够控制自己不去模仿,控制自己不跟着流泪,或者刻意去模仿高难度动作,这些都是超级镜像神经元的功劳。

镜映行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这种镜映行为,是亲社会的,也即与人和善、有助于人融入社会的。

一个有意思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亚科博尼和他的团队,通过干扰应试者他们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观察探索区,只让应试者做出没有理性思维之下的应激反应,来观察他们的表现,发现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更加亲社会,更乐于与同伴合作、帮助同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的本性是无私的。

只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现象会逐渐发生改变,他们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复杂影响,即有可能学好(亲社会),也有可能学坏(反社会)。

二、积极镜映——育儿的指导方针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镜映的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别人的行为,再进行复制、反思、改进自己的行为,人就能一步步学习、获得各种能力、性格。

而这些过程,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完成的,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从小先接触父母、亲人,然后再接触邻居、老师、同学,然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通过镜映和反应,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而找到最佳行动。

从这里,我找到了从小带孩子多出去旅游、多出去参与集体活动会有益于孩子成长的理论依据。因为正是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环境、不同人,才能让他有充足的素材可以去模仿去观察去学习。而长期使用电子设备是会破坏这种学习力的。

这里面详细的科学理论、逻辑关系可能比较复杂,我没办法说清楚。但我已经记住这样的结论,并且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恰恰都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我孩子学钢琴这件事。一直以来,他都是较为排斥学琴的。只有我陪他又唱又跳,才能稍稍带动他练琴的兴趣。

但我发现琴房有个聪明的做法,就是开小型音乐会来促使孩子更有动力学琴。在外人面前不掉链子,这是我儿子从小通过家人、外人称赞习得的行为——这也是一种镜映。所以,他为了能在表演时发挥出色,比以往更勤奋地练了琴。

而情况还远不止于此。在音乐会上,他表现稳定,赢得老师的夸奖;又能观察其它小朋友的表演,去对比自己的表现。更有趣的是,老师在台上讲了一番关于练琴的苦与乐,以及一对练琴母女的榜样事例,充分感染了他。老师的一番话比我说再多都有用,老师说练琴是枯燥的、痛苦的,一下子让他镜映自己痛苦的练琴体验,于是他产生了同理心,在此之后,老师的鼓励就如雨露甘霖,让他如饥似渴地吸收。

就这样,我们俩都同时找到了如何让他坚持练琴的办法——停止矫正、催促,只剩鼓励。

所以,表演当天,我狠狠地夸奖了他一番,我看出来,至少在这一天,他不再排斥弹琴了。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奖赏。很多挫折、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就是这样一种心理过程,需要多方位、多因素的刺激才能完成一个正向良性循环。

而所谓身教大于言传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跟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你只有做榜样,以行动来带领他才可以起到效果。唯一有用处的言传就是讲故事,因为讲故事引起的是一种画面镜映,孩子会从中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吸收内容。

所以,镜映是有好有坏的,要想让孩子习得优秀品质、习惯,只有让孩子先看到这样的行为,然后再体验到这种行为下的好处,他们才有可能复制下去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

我们成人要变成更优秀的自己,同样也是这样的做法。

我从《镜映思维》这本书里得到最有感受的点就是这些。除此之外,《镜映思维》也探讨了医生的同理心与技能、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有镜映思维与情商之间的关系等等。可以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潜移默化;镜像系统可以如此宏观、包罗万象地重新解释这个世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了解一下。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