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书《可塑的我》,发现这本书把我这段时间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总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原以为我的经历只算个例,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人类共性。
中年危机,就是从30岁左右开始萌芽,经历十年左右蜕变,完成人生的又一次大幅成长。这段时期的心理变化,跟青春期的非常相似,同样要经历迷茫、探索、焦虑……直至成熟和进一步成熟。
青春期之后的成熟,是一种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蜕变。而中年之后的成熟,是一种知可为可不为的淡定从容。
这跟我们古语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吻合的。三十而立,原意就是指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也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建立的开端,真正形成内心不动摇的坚定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经历反复、疑惑,内心不断的推翻、重建,到四十而不惑,便是完成了这个过程。
为什么说中年危机,其实是第二个青春期呢?
《可塑的我》作者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陈婕君说,因为青春期和中年危机,在本质上都要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人生拷问。
在青春期的时候,因为还没完全接触社会,人们的思考总是狭隘的,只能局限于当时的认知。到了中年阶段,经历了几年的社会毒打,又正逢“上有老、下有小”的巅峰压力,逼的人必须再次思考“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也就是我的人生该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要思考这个问题,就必须再次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因为只有把这两个问题思考透彻,才可能得出“我能往哪里去”的结论。
我大约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三问时,好像是在看《功夫熊猫》的时候,熊猫受到三问启迪,完成蜕变,成了一代宗师(我仅凭印象,没有去查,也可能记错,现在一找图片果然没错)。
彼时,我对这三问的理解,只觉神奇而摸不着头脑。神奇是因为在电影营造下,这三问显然是一个厉害的秘诀,蕴含着强大能量。因此反复在心里琢磨,想要勘破秘诀成就大业,可怎么想都觉莫名其妙,这三问,除了“我叫某某某,家乡在哪里”,实在是不知道要回答什么,甚至一度怀疑,这莫不是故弄玄虚?
现在想来,我甚是可笑。但也猛然醒转,这就是我这些年的蜕变啊。
一切都是从迷茫和焦虑开始的。
我在30岁左右生了娃之后,开始了深深的迷惘和焦虑。我发现自己不甘于当前的平庸,做的是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接触的都是并不算喜欢的人和事,赚的是饿不死的工资,却找不到前途。想要做什么,又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我在焦虑中寻找答案,我觉得自己特别无知,就开始读书、学习。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往哪个方向用力,就只能泛泛地读。
读了一阵也未见效果,反而更迷茫焦虑,心态崩溃,工作也觉得做不下去了,又恰逢自媒体开始盛行,我便思前想后,决定一试。
魔云兽老师前两天还在群里得出一个启发,他说“我们看别人的账号火了,会分析这个原因那个原因,你可能觉得这都是他们运营能力创造能力强大,所以我们学不会。事实不是这样!真相是他们一直在做,并且一直在研究系统。频繁迭代的结果。”
这跟《可塑的我》里面说的类似,光想不行动,就是思考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光行动不思考,就会贸贸然没有任何成果。只有边思考边行动,才有可能做成事。
成功的账号主用的就是这套逻辑。
而我也是一个边思考边行动的人,这是我对“我是谁”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发现自媒体盛行,普通人也可以靠写作赚钱,而我从小到大唯一一件自发坚持做的事情就是写日记(“我从哪里来”的一部分),两相结合,我觉得可以一试(暂时性地得出“我要往哪里去”这个结论)。这就是我辞职开始写作的初衷。有了思考就开始行动,并未光想不动。
然而行动起来,我就发现事情不是我想象的样子。要想把账号做大,并非只是写就行了,还需要很多别的条件,有的我行,有的我还真做不到。
于是,发现不对能够灵活调整,又是我对“我是谁”得出的另一个结论。
没错,我发现自己一时半会没办法靠写作挣钱,于是,只能又回职场赚钱了。同时,我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仍然尽我所能地更文,直至得到第一个大机会。
这个机会并非自媒体,但我清楚,自媒体只是写作的一个形式,我真正想要的还是写作,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靠写作赚钱。
但没想到,这段时间我更焦虑了。没有稳定的收入,我的安全感极差。而我也同样有些舍不得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日语技能。
我又对“我是谁”有了更多了解,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先前想的那样排斥日语,我其实喜欢日语给我带来的“更大的世界”这种感觉(写作也有),我也喜欢职场的稳定、规律。
没错,我至此真正明白“我是谁”所涵盖的内容,它必须包括:我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你要从喜欢的事物当中去发掘自己真正喜欢的点是什么,要从讨厌的事物中去发掘真正讨厌的点是什么。
也许当前这份讨厌的工作,我只是讨厌某个人,其中某个模块;也许我喜欢的事物,只是喜欢最后成功的那一瞬间。
只有真真切切去分析、去探索,在实践中得真知,我们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也就是,“我该往哪去”的最终答案。
其实说最终,当然也不是最终的,即便过去了中年危机,我们仍然要不断调整步伐,不一定抱着一个目标死不放手。
只是当中年危机过去之后,我们的境界更坦然平和,能凭心选路,落子无悔,也能坚持不懈,灵活调整。
我的这些摸索,一转眼已经五年以上过去了。我年近四十,感觉也是越来越不惑。
我清楚自己喜欢写作,也诚然获得了不少收获——曾靠此为生做自由职业,现在也能以些许收入做兼职。除金钱以外的收获更是数不胜数,将来我也更愿意默默走下去。我也清楚自己能吃这口饭,像这本书我在单位看了周五忘记带回家,于是我今天就在这儿凭印象盲写,这也从一定程度证明我有这个能力。
我也喜欢安定、规律,喜欢发挥我原有的能力,所以目前找了份还不错的工作,不再期待平步青云,只想安安静静做好本分之事。
《可塑的我》又说,当我们完成成熟的蜕变,我们就会从关注自我,渐渐会开拓到外界,我原本就一直是向内探索的,包括去年做心理咨询,老师也这么说我,感觉前面我只关注自己,直到后面几次才逐渐放开。那是因为在成熟之前,我们先要解决内心的问题和矛盾,才有心力去关注外界。
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外界,一个中年蜕变的周期,大约需要十年。
由于自身的这些经历,再读这本书,真是心有戚戚焉,它把我这段时间的困惑、感慨全都用心理学内容总结得清楚明白,令我恍然大悟。
所以,如果你处在中年危机的萌发期,我建议好好读一读,它会给你启发,但你并不一定会理解;而当你完成这场中年危机的蜕变,再去读一读,你会觉得,它讲的就是你的经历。
欢迎关注公众号:Penny贝妮